APP下载

以阿多诺美学中的“消极辩证法”理解罗伊·安德森的“人生三部曲”

2020-11-16张泽辰

戏剧之家 2020年30期
关键词:重复阿多诺罗伊

张泽辰

【摘 要】本文探究罗伊·安德森“人生三部曲”,三部电影有着三而一、一而多的内在关系,其破碎性的建构模式,打破解散再组成一体,运作出张力,可以说是阿多诺“消极辩证法”的美学实验。艺术要求作品里的琐碎因素向整体趋同,它们是部分、零碎、剩余的,注定要被合并。但“欲拒还迎”才是琐碎的运动,迎与拒产生跷跷板式的艺术辩证效能,或是日常与艺术之互含、相抗关系的不断运作。

【关键词】电影;罗伊?安德森;阿多诺;消极辩证法;日常性;重复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0-0147-03

一、无主题又一切都是主题

阿多诺的《美学理论》论述依循的原则,就是“消极辩证法”,它是阿多诺美学理论的核心。消极辩证法,另有译名为“否定辩证法”。两种对比的力量,体验是经验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肯定是否定的前提或一部分。辩证法的二元关系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认可对方、又反制对方,是相互渗透、却不能全部彼此包含的特殊运动关系。笔者想在认知阿多诺对于“消极辩证法”的美学运用的关系上,去理解罗伊·安德森的“人生三部曲”。

导演罗伊·安德森使用日常可见的景象来创作,创作出了这三部电影,他所采用的破碎手法,可说是阿多诺消极辩证法的美学实验。这三部影片将诸多生活片段或者拼组在一起,或者改成一个独立的镜头。他所运用的素材几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有、睁眼可见的事件情境,如此拼组构成的影片其深厚意义、艺术价值是与众不同的。

《你还活着》这一影片,安德森显然取材过多,好几个镜头没有关联性,他试图用各式的生活样态去附和片名,各个画面想表达的就是“啊!人生”。这样的做法从各个环节来看,自成一格,没有一个共同主题可以串联,然而就所取的片名来看,所有的无一不是片段人生。这在其他两部影片中也能得到解释。片名《二楼传来的歌声》之于影像内容似无关系,电影里数条剧情线索之铺排,却有着相当清晰的内在相关性,主轴设在生活中最为恼人的经济阻碍上;《寒枝雀静》是“人生三部曲”的最终篇,带出人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快乐的事的反思,该沉思的是人、不是鸽子,影片中小女孩说鸽子在沉思着自己没有钱,鸽子具有人的思想。导演的悖论做法向观众演示:事物是什么、又不是什么?这事物不是那个、又可能是哪个?将事物松化成可流动的概念。他不是那么明显地从否定性角度来分析、界定人生是什么,但他用独到的电影语言带着观众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导演安德森在采访中说道:“在《寒枝雀静》中有许多类似调性的场景,我都尝试在平庸与精华之间营造张力、在喜剧与悲剧之间取得平衡,而在悲剧的部分也展现许多能量与幽默。总体来说,我认为《寒枝雀静》从头到尾其实是充满喜感的。但是观众也会目睹突发的骇人情节,感受幽默与恐惧兼具的人性范畴。”努力做到平庸与精华、喜剧与悲剧、悲剧的幽默与能量、幽默与恐惧之张力平衡或兼具,这与使用“许多类似调性的场景”关系密切,从类似调性的同一性场景中制造出分别、差异、对抗性、非同一性,最终使人感知到了影片的细致与深刻。

二、无意义模拟到构成意义向度

电影艺术用人的日常元素,将人被遗失的碎块一一拼凑回来,罗伊·安德森的“人生三部曲”即是此种美学形式的构成。他夸张细节、幽默苦难,使得这些元素构成的内容被我们观者体验、理解,观看时能够会心一笑。进入深层的意识后,更引发无尽的回想与反思。忧伤的人贩卖发笑玩具,自己不知如何轻松欢笑,哭丧着脸推销;起司店门口,老板突然对着镜头说“我今天觉得很仁慈……”等,这些生活小碎片看来无不让人摸不着头脑、感到荒诞。如果“不荒谬”意味着某种正常和对大多数生活的肯定,那么荒谬则是一种悖反和否定。当人们对事况感到荒谬时,荒谬隐藏在事象内部,可以说是艺术与主体相触碰。

《寒枝雀静》中有一段对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参战的描写。出征前经过酒店、 耀武扬威显示他的同志倾向,之后惨败,回程进店里畏畏缩缩借厕所。安德森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道:“卡尔十二世在瑞典被视为男子汉的象征,也是右翼分子的代表,而我现在对这场戏情有独钟,在剧中国王突然对年轻酒保产生爱慕之情的桥段,尤其让我满意。”安德森设置这场戏的目的,在于间接表达他对人类通性的一种推定:不论属于哪个阶级,人都难免敏感又脆弱。也就是说,他设定这场戏的意义向度在此。年轻君王临战了,却仍然热情洋溢,挑逗少年,引人不安,实为荒谬,却也真诚地直透人性。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场戏还有对君王领大军参战这一行为的讽刺和批判。

从观众经验与作者设置的意义向度无法交集的角度来说,如果观众与导演无法达到精神上的共鸣,则既不是作品表现手法高超、观众素养不及,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存在问题。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物化,并不只是艺术家的作品。电影导演将可取的素材加以组构,邀请观影者前来观看与体验。在维姆·文德斯执导的《事物的状态》中,拍片导演说:“拍电影不是组建一栋房子,电影拥有自己的生命。”所有艺术作品与作者本人肯定有关联,但不是等同的关系。维姆·文德斯在接受采访时也说道:“艺术作品一完成就是具有其主体性的,是独立的个体,如同一个孩子出生自妈妈,出生后就是独立的个体。虽然孩子身上依然有许多部分是妈妈的给予,可是已然脱离母亲自行发展。”电影出生自导演,作为一个艺术品的电影作品,与其内容发展更有关联的是观众,不是导演。面对电影作品,此时导演也是该作品的经验者之一而已。

人们面对相同作品会引发不同的美学体验,在所难免地汲取不一样的意义向度。“人生三部曲”用酝酿荒谬(无意义)来铺陈出意义,夸张氛围下讽刺了日常生活,这种讽刺正经严肃地思考了生死的问题。

三、批判性的反思:从日常到真理

《你还活着》中货车驾驶人做了这么恐怖的噩梦,没有人可以倾诉、无法被安慰,只能塞车时说与观众听,也可当作是他自言自语或表现他脑海中的恐惧与思虑。这种说给观众听的设计,史无前例地将观众以模拟对话的形式纳入了电影中,同时也极具日常性、真实性。每个观者虽同时被邀请(或被迫)参与(或倾听)剧中人物的抱怨,可是各以不同的态度、心情、意识去接收同样的精神经验对象,或同情或不解或否定或认同或批判或嘲笑或心心相印等,产生各自“主观的”体验,形成艺术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何乏笔在《絕望与激昂之间——阿多诺哲学的当代启示》一书中提道:“反自我的主观经验,是艺术客观真理之一项要素。凡将艺术归功于去体验艺术品的人,并未体验艺术;被认为体验的其实是一种连哄带骗的文化替代品……空虚的时间填满了空虚,连错误的意识也没有产生,仅剩下努力以使现有的事物保持现状。”阿多诺则在《美学理论》中提道:“艺术使主观体验客观化,因为艺术不会赞同自我原则即导致压抑的内在动因。与自我相对立的主观体验是构成艺术之客观真理性的一个契机(环节)。”前面已经提到过,主观经验客观化是寓于自由的。但主观体验就是自我体验,一定要将自我分裂,才能反自我。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指出:被称为审美生命体验的东西必定是实在的心理学现象;假如有人硬要把这些现象视为虚幻的,那么它们对他就没有任何意义。生命体验不是“仿佛如此”的东西。的确,自我实际在震撼的瞬间并未消失;陶醉与狂喜会完全消失殆尽,但它们与艺术体验是不相一致的。

阿多诺说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是最先进意识的物化。最先进的意识及其特质,则是真理、是艺术、是自由。阿多诺在《否定辩证法》中指出:“人们在哲学的反思中看穿的正是精神被统治原则所同化。传统的思想及其在哲学上消失之后留下的常识习惯要求有一个坐标系及参照框架,在其中,一切事物各得其所。如果每种思想都能被确定坐标位置,如果未被框住的思想被排除在坐标系之外,那么就不应认为这种坐标系的可理解性有太大的价值——它甚至可以用教条的公理制定下来。与此相反,一种想有所结果的认识将使自身完全消失地投射到对象上。由此造成的眩晕是一种可靠的标志。显露出来的震惊感,那种在被框住的、永不变化的领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的否定,只是对不真实来说才是真实的。”最先进的意识来自未来,不在现实体系里,它具体化在艺术作品里,称为“真理性的内容”。物质化艺术作品是创作者与受众的中介,电影则正是这一中介。

以“人生三部曲”为例,安德森的技法风格,将不一样的题材做同样的运用与处理。安德森使用长镜头让观众好似站在一处向远处望去,加上稳定视角的逗留,拉开引发思维的空间,产生特有效果:既是在等待接下来的镜头与景象,也是观者面对已观得的景象进行剖析反思之时刻。观看期间,对于一个运动缓慢的画面,打破现代多数观众观影的惯性,逼迫观者将眼光游移到整个画面做一个全面的阅读,观者会经由习惯性的眼光,将焦点慢慢缓移去注意其他微动的部分场面。

缓慢的速度技法带有一个意图,就是扫除直接性,引入间接隐藏的特性,观众有着谜题般的乐趣。想让人们试图从日常生活中体察出艺术精神尤为困难,人们柴米油盐,日复一日,阳光之下无鲜事,没有什么可观可思,而安德森却将日常生活直接作为电影题材,表现出含藏而不直白的琐碎美学。

安德森的电影语言叙事,强化了电影内在、否定、消极、剩余、非同一等环节,减缓速度、放弃统一主题主角、取材复杂平常、培养另类专注(在散心状态下,既散心又生出专注),借着荒谬促使观者自身脱离现实,自我分离启动批判反思,营造了接近真理的可能。

四、结论与展望

阿多诺美学理论之“消极辩证法”,强调非同一性与整体同一性的对抗。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电影主流技术追求快速繁复、科技幻化、纯美精准之时,安德森逆向操作,简化拍摄手法,如电影开始时的朴素技术,缓慢、简单、复古、平淡、无奇,反使人们以“日常”来对抗现实。零碎片段正是工业资本主义下大多数人生活的特质,安德森描绘日常更追求破碎感,这让安德森的电影具有了历史性与时尚感。

对于日常所有我们不能全盘顺从而接受,需要具备批判力,这应如何培养?其实是我们生来就具有的。安德森将日常演成电影,使观众面对日常“异化”,除了好笑、感觉荒谬之外,不免也回到对自身日常进行辩证。这就是抓取生命的艺术性,让自由出来批判既成规范(习惯、风俗)。“人生三部曲”演绎日常的电影美学表现,登峰造极。而如何将由电影美学提炼出来的艺术感回归到日常之中,不再搁置掩藏,使其能在日常中自由地出没?显然这是重要的美学实践议题。

本文论证“人生三部曲”之演绎日常的电影美学,于此试图提出“日常——艺术”“艺术——日常”的论点。而异化日常将一切商品化,也异化了艺术,以为凡是作品或活動经过特别设计、异于日常就是艺术,这只是一种表象利用,没有把握到日常与艺术的真正内在关联性。艺术与日常二者,不是将日常艺术化的造作与欺骗,也非把艺术日常化之粗俗普遍假象,应当是“日常——艺术”“艺术——日常”,呈显著交合、互含、竞争又互助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阿多诺.否定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贝内德托,克罗齐.美学的理论[M].田时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M].林克明,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

[6]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何乏笔.绝望与激昂之间——阿多诺哲学的当代启示[J].当代,2004,(198).

[8]何乏笔.如何批判文化工业?阿多诺的艺术作品论与美学修养的可能[J].中山人文学报,2004,(19).

猜你喜欢

重复阿多诺罗伊
完美的鲨鱼
《拯救表象
———阿多诺艺术批评观念研究》评介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阿多诺对前卫艺术创作技法的批判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
——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如何走进高三孩子的复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