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内部审计转型思考
2020-11-16钱雪薇姜羽
钱雪薇 姜羽
[提要] 近日来,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除企业的返工复工面临挑战,还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疫情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探讨内部审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发挥职能作用,并提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转型建议,同时为正在开展的有关疫情防控款物内部审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内部审计;转型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8月6日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现场审计工作模式不再适用。传统的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采用的主要方式是现场审计,优势是取证快、采用面对面交流、沟通方便、实物盘点便捷等。现场审计的涵义就是审计人员必须亲自直接奔赴被审计部门,开展相应业务的面对面的审计方式。由于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之前聚集式的现场办公模式无法实施,例如面对面的取证、现场的交流、现场实物的盘点等都已经无法完整实现。除此之外,除非是特殊情况,否则企业不会冒极大的风险安排员工进行差旅计划,这就会导致现场审计工作的效率以及效果受到严重影响,进而也阻碍了现场审计方法的使用。
在此情况下,非现场审计的各种方法必须加以运用,然而使用非现场审计的方法又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在工作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实施远程审计必定需要与被审计单位对接和交流,包括审计前分析、远程审计、出具审计报告等全部流程,如果被审计单位不够重视甚至有意搪塞,通过不在单位或者请假等借口拖延,势必会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二,从审计工作环境支持的角度来看,远程审计对于审计方和被审计方的网络环境要求很高,一旦被审计单位断电或者网络瘫痪等应急情况发生都会导致远程审计无法顺利进行。第三,是审计互信这一层面,远程审计势必导致一部分审计程序的应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就不利于审计人员从中挖掘线索以及关键信息,然而这类信息很可能对于锁定审计疑点十分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经办人员彼此互信就显得极其必要。
(二)审计过程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完整的内部审计程序应当至少包括制订对应业务的具体审计计划和工作方案、及时地下发审计通知书、召开进点会议、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出点会以及对已发现问题的跟踪等。其中,进点会议、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和出点会议等审计程序尤其会受到疫情影响。下面以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程序为例进行分析。首先是项目专门负责人进行详细复核,需要对下属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全部详细的逐个复核,发现问题并立即指出使之完善。部门负责人进行二级复核一般是在项目专门负责人对工作底稿完成详细复核以后对结论建议和重要的审计程序进行再次复核。特殊情况下如果部门负责人同时也是项目负责人,而且还没有其他的项目负责人,那么这个部门负责人等于是项目负责人审核要指派另外的人执行一般审核,因为对于项目专门负责人的再监督是必要且不能省的,这是对关键审计事项和重大结论的把关。最后一级是由审计机构主要负责人也就是首席审计师进行的重点复核,是对整个审计工作计划、进度和质量的重点把握,对前两级复核工作的完整监督。
由于此次疫情影响,首先主审计师和审计项目组长的现场复核已经不能实现,而由内审负责人进行的书面审定程序也受到一定影响。要想内部审计计划和项目的制定顺应监管要求并且围绕公司战略发展和布局,就需要管理层做好打“防疫持久战”的准备,突出重点,科学合理的安排审计计划。
(三)审计监督的客观性受到损害。当前疫情期间对于内部审计监督来说,检查和盘点疫情防控物资以及相应款项是一大难点,因为疫情防控款物规范和高效使用,以及存在部分单位贪污挪用疫情防控款项、挤占私分这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尤其是有一些较大疫情防控资金收支和物资使用的企业,他们的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相应的审计监督工作时更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审计工作开展以及推动实施过程更加缓慢和困难。与此同时,职业敏感度也面临着挑战,这个时机下更加考验审计人员对风险预判和分析的能力,如何使得“非现场”环境下的风险整体可控值得审计人员探讨。由此可见,内审部门的审计监督任务愈发艰巨。
(四)书面审计证据的获取受到限制。审计人员发现审计线索的传统方法是通过审查各种会计原始凭证、与重大关联交易相关的合同文件、通过函证取得的回函等书面资料加以职业判断来进行分析,进而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然而疫情期间复工企业被要求实施的办公方式是无接触化,如何严格把控传阅书面资料文件的范围、方式和频率等问题给审计人员带来极大挑战。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不足,都会制约数字化远程审计的实施。因此,审计数据的获取成为当前内审工作的一道限制,由于数据分析尚未形成统一规范,仅仅以主审人员单兵作战为主无法形成合力,会导致更大的审计风险。除此之外,审计思路的业务逻辑与被审计单位系统设置和业务管理手段不对等、不同步等情况急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加强,涉及数据安全的数据模型构建完善、数据分析处理加速等。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建议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除财务管理和资金安全外,内部审计监督的范围还包括单位对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企业总体政策和目标的实施。应及时协助本单位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由领导班子领导应用于建立人力資源管理系统和适当的防疫办公室系统、工作报告系统以及名册和管理系统,建立部门间联合审计制度,积极推进部门间联合审计模式的建立。例如在单位总部设立传统的审计委员会,以监督和促进各部门积极参与审计工作,在具体实施不仅可以由内部审计主管进行,还可以由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参加组成一个联合审计组。根据实际情况,内部审计也可以与其他形式的检查同时推进,在监测过程中实现信息交流,结果相互学习借鉴。
(二)加强非现场审计模式转变,采用非接触式审计方式。通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进行内部审计,掌握内部控制情况和被审计实体的风险情况,有效检查和核实系统性风险,并实现支持性服务来匹配资源进行非现场审计模式,将内部审计运行模式从“现场工作”改为“非现场+智能”。第一,简化例行检查程序,以电子检查通知和结果公告取代现场检查和交换意见,以避免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第二,使用派送审核代替现场审核进行非接触式审核;第三,建立审计工作底稿和文件在线复核程序,所有审计审查都在办公室系统(OA)上在线进行。实现审计工作无纸化,非接触化等多种措施,尽量减少疫情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使用电话或视频方式进行审计远程启动,灵活运用审计访谈,审计问题沟通视频会议等创新审计工作方式;通过扫描获取必要的文档内容来访问电子材料或文件。
(三)采用中期汇报制度,提出防控款物专项跟踪审计
1、采用中期汇报制度。对于需要持续后续审计的项目,审计人员不能照常进行整个跟踪和审计过程。在此背景下,企业可以建立电子版的审计中期汇报系统;每个部门每天向审计小组提交电子版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审计小组每周向企业内审负责人提交关于项目执行情况和电子版的每周报告检查;内审负责人应每月向公司负责人提供有关项目审计的电子版月度报告,审计小组则应定期向多个部门发送电子邮件形式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建立审计中期汇报制度是确保疫情期间专项跟踪审计正常开展的有效保证。
2、规范专项跟踪审计资金的使用。内部审计部门必须主动与财务部门沟通分配防控专项资金时所涉及的各种审批程序并确定风险点,填补漏洞,加强预防和控制资金的财务管理,确保拨款是专用的。按照紧急的原则,促使财务部门开放绿色通道,以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分配,支付和特殊使用,确保严格执行授权程序。通过上述措施,及时发现和纠正一些迹象和问题,并对不当行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威慑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专项资金和财政专款的使用,防疫资金的规范使用,监测和监测资源分配等方面内容。
3、对防控物资使用情况公开透明。内审部门应实时监督防控物资发放和捐赠的情况,通过网络、公示栏等媒介进行及时的公示,对于社会捐赠款物,主动公开来源、数量、种类;对于捐赠出去的款物公开分配去向、用途、数额和使用结果等信息。如果在审计中发现截留、挤占、挪用疫情防控资物资或者优亲厚友和弄虚作假等问题,必须立即向单位领导反映,并提出整改建议。明确记录和及时公布防治物资的使用情况,为疫情防控物资提供一条透明通道。
(四)建立信息共享联动机制
1、内部审计需要和外部审计、外部环境联动。首先是与内部机构合作,如纪律检查和监督与财务、组织和人员及时建立信息共享、重要事项联合实施以及纠正、问责共同实施落实的工作机制。重视内部审计结果和严重违纪行为线索的运用,以内部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和有关决策的重要依据,推进各部门按照规定积极配合审计监督工作,营造有效的内部审计环境。建立相应的数据和资料储存点,实现监测数据和数据的传输过程,查询方式和共享平台,同时通过数据库语言编制数据模型分析,提取疑问数据,对数据的安全进行保证。巩固远程审计运作流程,通过日常核查、每周项目会议,实现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全过程管理;采用集中讨论、中期视频交流、项目反馈和工作看板以确保远程审计工作的正确执行。其次是定期向外部审计机构反馈信息,以交流相关信息,创造协同效应,减少重复审计。最后是需要敞开大门,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高度重视社会监督反馈出来的问题并改进。
2、内部审计需要和政府审计联动。李克强在工作会议上强调了预防和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性,确定支持预防和控制疫情的财政政策,审计部门需要跟踪政策的实施过程。同时确保政策的执行有效性。政府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的对象数量大,而且即使是同一个行业,不同企业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审计时间和人员数量等方面的限制,政府审计想深入地了解疫情防控各项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在执行过程可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内部审计部门深处组织内部,对企业相关信息的掌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这时就需要内部审计参与政府审计疫情防控专项审计的过程,建立内部审计与审计机关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打通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向审计机关反馈突发公共事件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组建联合审计力量,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五)建立内部审计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审计的具体实施细则。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审计署对疫情防控专项审计的部署政策和具体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还有部分地方审计厅出台了地方政策文件,强调“动员内部审计力量,加强对疫情防控资金物资的基本审计监督”,并规定了内部审计协助疫情防控专项审计的宏观工作要求以支持对预防和控制疫情的特别审计,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审计团队应当加强本组织的疫情防控工作和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监督。但是我国审计工作中涉及到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审计如何借用内部审计力量以及内部审计面临突发事件的应急审计措施的规定仍存在不足和欠缺。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应在每次紧急公共审计中总结经验教训,借用内部审计做出的贡献,加强规定和指导方针,提高公共应急审计的效率和效力。
(六)开启大数据审计时代。放眼当前,各行各业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数据势必会成为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企业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ERP等积累的结构化生产运营数据把疫情对审计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进一步探索开展大数据审计。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不断完善审计程序和规范标准,加强审计质量评价;通过培训和实践培训内部审计师提高审计人员数字化专业水平,并通过轮换和轮换加强专业技能;结合风险分析和偏见,以实现均衡的全面覆盖信息化水平。内审部门应突出审计重点,实现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和特殊审计的有效整合;不断扩大大数据审计方法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探索审计监督和审计服务发展的内部审计新时代。建立并实施具有前端、合规性控制和内部审计联动机制的风控系统,以帮助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七)加强人才建设,完善内部审计团队。内部审计师特别是首席审计执行官应该建设一批具备业务知识背景兼具业务、风控、财务、IT等综合能力,审计嗅觉敏锐、审计数据能力高超的管理型人才专业组成的队伍,越是层级多、规模大的单位越应该配备数量足够的复合型审计人员。与此同时,还应该结合兼职审计来构建专业结构更加多样化的审计人才库,通过进行合理的人才储备来建立内部审计团队。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与业务需求,在人才库中选定审计项目组组长和主审计师,首席审计执行官负责下达审计任务、制定审计目标并赋予审计组长充分的自主权和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的权利。只有不断提升审计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健全高效的审计人才培养、激励、评价和使用机制,通过工作锻炼,才能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依然能发挥内部审计的真正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皓.疫情防控对內部审计的启示[J].中国内部审计,2020(5).
[2]冯首臣,王利志,黄振.新冠肺炎疫情下内部审计转型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20(7).
[3]王绪海.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和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20(4).
[4]唐孝国.内部审计在疫情防控中如何发挥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20(5).
[5]陈艳娇,张睿昕.借助内审力量提升公共突发事件审计效率[J].中国审计报,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