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之旅的不同可能性
2020-11-16黄露佳
黄露佳
【摘 要】“归乡”在古今中外的篇章中被反复提及,成为历久弥新的创作母题。鲁迅的《故乡》以“离开——归来——再出走”的叙事模式自成一派。哈珀·李则借由“归乡”引出“成长”主题,扩充了归乡母题的多样性。对两文中的人物、经历、结局差异进行分析比照,探讨相异的社会背景与呈现主题对“归乡叙事”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哈珀·李;归乡;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1-0197-02
故乡是一个人为数不多可以“回”的地方,它承载着希冀也连接着过往,是众人心中的心安之处。《故乡》以鲁迅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为写作背景。《守望之心》讲述了斯库特成年后回乡探亲的故事,颠覆了主人公在童年时建立起的故乡部分人物形象,因而有人称其是对《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幻灭。
这两部作品的叙述者都是久别归乡的人,且都在回乡之旅中经历故乡人事变迁的不适,但最终的选择却大相径庭。通过两段“归乡之旅”的异同分析,可以窥得两位作家不同的“归乡”思考以及不同“归乡”选择之因。
一、归乡之旅的差异分析
(一)故乡人物差异:变与未变
《故乡》中人物的巨变给“我”以心灵上直观而无处遁逃的冲击。最先遇见的杨二嫂由年轻时的“豆腐西施”,变作一个尖酸刻薄的小市民代表,“不认识我么,我还抱过你呢”“啊呀呀,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面对杨二嫂的层层责难甚至是无中生有的咄咄逼人,“我”感到“无话可说”只得“闭了口”。而当“我”满怀期待与儿时玩伴闰土重逢,“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时,闰土却态度恭敬地喊了“我”一声老爷。我再次遭遇失语,“说不出话”来,“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与故乡人的隔膜,将“我”推至“异乡人”的行列,融入家乡而不得的“归乡人”将归乡之旅视作一场浩大的悲哀。
而在《守望之心》中斯库特遭遇的人物巨变来自于自己的父亲——阿迪克斯。斯库特偶然见到父亲出席三K党的会议(三K党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在斯库特眼里,父亲由一个为无辜黑人辩护的正义律师转为对黑人抱有偏见的无耻之徒,“那个她曾经彻底、全心全意信任的人辜负了她”,至亲之人的巨变带给斯库特的不仅是“失语”,更是近乎本能的生理厌恶反应,猛烈而直接。本以为是对虚伪君子形象的批判,可哈伯·李却紧接着在后文安排阿迪克斯在文本中进行剖白,解释了当年为何会忍受其他白人非议而为无辜黑人辩护。“阿斯克斯使出浑身解数,怀着出于本能的厌恶——深恶痛绝至此,唯有知道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能消除那份延误——把这场官司打到底。”阿迪克斯的良心或者说他的准则,是法律本身。从这一层面而言,人物形象从未有过改变。那为何主人公斯库特会认定父亲产生了巨变呢?从文中最后一部分众人之间的冲突和论战不难看出,亲友认为是斯库特将父亲过度神化了,“你在情感上不健全,依赖于他,认定你的答案就是他的答案”。強加自身的观点于他人,并在幼时的内心塑造自我认定的父亲英雄形象,当所谓“英雄”作出不符合自身观点与想法的行动时,价值观产生倾覆,亲子关系遽然出现罅隙。儿童成人身份转化,自我设定的幻想与真实社会的现实交锋,带来成长历程中的撕裂痛苦,是这些沉重打击了斯库特。
(二)归乡经历差异:无疾而终的寻梦与个人观念的重塑
《故乡》中“我”因“老屋卖给别姓”,只得离开熟识的故乡。但由于中华民族强烈的乡土情结,“我”的被迫离乡必然造成精神的无依与灵魂的漂泊,纵使离乡,内心仍留存着与故乡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如今的故乡成了”萧索的荒村”,搅得“我”的心也“悲凉”了起来。但“我”又重燃起希望,“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我”的心绪起伏首先是受到了故乡自然景象变迁的影响,但幸好“我”的精神还乡并未遭受重创。然而,与杨二嫂、闰土的重逢则彻底使“我”精神还乡梦破灭。等级观念、落后思想的禁锢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使得故乡不再是“我”记忆中的世外桃源,生活其中的人们苦不堪言却无力挣脱,可能的无意识抗争也不过是如杨二嫂般悖离人性真善,转为利己自私之人,以求得暂时的生存。而当“我”以他者眼光,在地理与心理上拉开与故乡的距离重新审视故乡时,我的精神还乡早已无疾而终,还由此生发了“对逝去的人类童年时期美好人性的无限悲哀以及天涯游子畸零人还的漂泊和无以皈依感”。①
斯库特从现代都市纽约回乡,故乡在她的记忆里是“灰暗的色调、光线和奇怪的气味”、是“不通火车”“长途汽车班次不定”“与全国其余地区隔绝颇深”的小镇。然而她此次回乡却意外地领悟到了故乡的美,“她很纳闷,她为何从未发现过故土的美”。不同于《故乡》中“我”的被迫离乡,斯库特的离乡更多是出于寻求个人发展的自愿行为,也是“厌恶身份与责任的束缚,渴望精神与身体双重自由”的出逃②。斯库特自认为受到现代都市先进教育的影响,却处处对亲人出言不逊。思想方面也是深刻却不全面,有逻辑却不严谨,她仅抓住与自身认知不同的种族歧视言论进行抨击,却忽视了人与人想法上的差异,对异己的观点产生先入为主的排斥。就这一层面而言,斯库特的回乡之旅更像是一场因矛盾冲突而重塑自身价值观念的成长之旅。
(三)归乡结局差异:离别与谅解
鲁迅的小说中,归乡的人物大多避免不了再次离乡的结局。乘船离开故乡时,“我”再次回想起与闰土的重逢,感到惘然、悲哀甚至于气闷。“我”对故乡再也没有留恋,甚至“我”内心深处产生了对自身的激烈诘问——改革是否真的有实现的可能?归乡者面对着受等级观念、封建思想影响极深的故乡社会,逐渐生出一种闯入者的陌生之感,精神还乡之梦已然破碎。而故乡积弊已深,想要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我”能做的是回到尚能激起变革的都市,期待有朝一日将变革的火种传播至自己的故乡。但“我”的出走同“娜拉”的出走一般,虽是当时处境下的反抗之声,又带着对迷茫前路的仿徨。
哈伯·李则在《守望之心》中对归乡母题写下了不同的结局。斯库特在与父亲进行激烈对峙后,在亲友们的劝说调和下,她渐渐意识到世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同偏见的斗争也可以采取缓和的姿态进行。而斯库特最初的激烈反应是对变化突然袭来时的恐惧,也是其内心并未真正成熟的体现。在故乡人事的推动下,斯库特最终对记忆中认定的一切产生质疑却不激进,能够听取异己的观点而不是先急着辩驳。人物间的分歧隔阂并非是时代环境的重压所导致的,只是个体差异和沟通不当造成的误解与偏见,它们终能慢慢化解转为共存。
二、归乡模式差异原因探析——社会背景与呈现主题
《故乡》的创作从清朝末年、经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时期。清朝末年,清廷苟延残喘内忧外患,推翻了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最终被窃取革命果实,军阀割据,举国混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农民在帝国主义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下贫苦交加。五四运动时期,鲁迅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一起进行了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他以笔为矛,以自由、民主、平等的新思想为盾,渴求从思想上改变民众等级观念、教条主义等落后思想。然而,封建思想延续千年,思想余孽不可能因一场运动而抹灭,因此鲁迅在众多创作中对千年的封建文化残余进行批判。《故乡》即是借由闰土、杨二嫂等人的形象转变揭开对社会的批判控诉。当然,鲁迅写下这篇作品,除了讽刺控诉,也饱含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对改造社会的热望。鲁迅还想号召人民自己救自己,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因此,《故乡》中的“我”必然选择离开,鲁迅必须以闰土的巨大改变击中“我”以及读者的心。
《守望之心》的故事背景则提及了美国社會的主要问题——种族主义和民族偏见。法律曾一度默许了种族主义的合法性,直到19世纪60年代,林肯发表解放奴隶宣言后,才从法律上开始了对种族歧视问题的修正之路。可在此后的一世纪内,美国南部及边界诸州均实行吉姆·克劳法,它们授予美国黑人“隔离但平等”的状态。可事实上,黑人和白人却有着明显的差别待遇,而这样的待遇也造成了黑人长久以来处于经济、教育及社会上较为弱势的地位。20世纪中叶,随着各地多场非暴力抗议活动的发生,美国不少地方开始同意废除种族隔离,迈出了反种族歧视的一大步。《守望之心》的故事即发生于此时。社会上的反种族歧视团体日益增多,虽然偏见,歧视,制度上的种族主义仍然影响着美国黑人,但是大部分白人们也已经可以采取更加委婉更加理性的表达方式。当时的社会已不再是单纯的种族歧视现象的直接展露,而是出现了多重声音,对种族歧视问题发表自身观点。观点本身仅是个人立场个人利益决定了观点的不同,而日益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也为冲突分歧的合理沟通提供了可能。
然而,与鲁迅对落后制度和思想观念的直接批判不同,对于哈伯·李而言,时代是人物成长环境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墙,其最终目的是指向宏大背景下人物的成长问题。斯库特在经历了成长的撕裂后,有了自己独立的良心,学会尊重别人的立场。因此,斯库特最终选择与父亲和解,留在故乡,也因此,哈珀·李并没有安排阿迪克斯发生真正颠覆。
三、结语
一方面,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另一方面,社会背景在小说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鲁迅以社会问题为切入点,书写了当时社会环境下归乡者与故乡的矛盾冲突。归乡者的出走是对故乡社会的哀其不争,也是为故乡寻求解救之路。而成长、教育等话题贯穿于哈伯·李的小说,故乡与归乡者的矛盾在其笔下成为了归乡者反思自身的契机,故乡的人事变迁让徘徊于故乡外的归乡者能够打破壁障,再次成为故乡人。中西文化的相异,时代环境的斗转星移,理性与感性的归乡者,出走与相融的抉择,塑造与扩充了归乡母题的不同可能。
注释:
①沈杏培,姜瑜.启蒙、精神还乡、家园意识的三重溃败——对鲁迅<故乡>主题的重新阐释[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39-43
②李萌昀.乡土情节的颠覆与重构——以古代小说中归乡母题为中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2):79-85+112.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哈珀·李.守望之心[M].张芸,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7.
[3]杨李昕.穿越时空的“归乡”言说——鲁迅<故乡>与张承志<黑骏马>的比较阅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6):117-119.
[4]魏子木.诗意栖居之梦——论现代乡土小说中精神家园的放逐与建构[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