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西方舞蹈美学的差异
2020-11-16米昂
米昂
【摘 要】新时期针对各国文化的研究将会极大地促进世界范围内文化的繁荣,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文化领域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对于世界整体的发展都有很好的帮助。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过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价值也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对于学者和从业者而言,对其进行相关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彼此的融合,也有利于促进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探讨中西方舞蹈美学的思想差异,进而提出相关观点,给实际业务的推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西方;舞蹈;美学
中图分类号:J7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1-0115-02
中国和西方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和历史因素有关,也和民族、经济等其他条件因素有关,最终导致各地区文化在舞蹈美学研究中所选择的入手点和实际的角度都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中国的美学研究多将注意点集中在舞蹈的意境以及实际的舞蹈动作方面,西方显然更加重视形式主义。结合对比看出,由于中西方舞蹈美学思想存在差异,因此相互之间的着眼点、超越度也存在很多的差异,这正是彼此之间融合的依据所在。
一、中国舞蹈美学思想
中国舞蹈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几千年前出土的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与舞蹈相关的壁画作品等等。在数千年的发展之后,舞蹈仍受到各界人士的追捧,也成为我国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很多的舞蹈从业者和美学家都在充分研究中国舞蹈美学思想。
(一)宗白华舞蹈美学思想研究
宗白华先生的研究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个。宗白华先生在建构中国美学体系时,结合美学舞蹈韵律、节奏等多个角度对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做出了横向的纵向的对比和综合的研判。他提出舞蹈和形而上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是中国艺术境界结构方面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舞蹈的“舞”字是演出者结合作品设计所展现出的高度韵律、节奏、秩序结合,同时也是精神层次在理性方面的具体表达[1]。此外,“舞”展现出的生命力、旋动力、热情等外在因素十分感染人,是精神表达内涵的外在展示。舞蹈是艺术表现的空间状态,也是宇宙创化过程中的重要象征,因此对于艺术研究者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宗白华先生认为舞蹈是境界的集大成者,结合张力的表现,可以将舞蹈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类内涵因素以及表演者内心的热情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具体的演奏中,舞蹈的节奏快慢、韵律高低都是为其境界服务的,也是观众能够感受到境界的根本因素所在。只有做好韵律和节奏的适配,使得演员能够真正充分地凸显出来,舞蹈的境界才是发挥到了最极致。
此外,宗白华先生还认为艺术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也是所有精神创造的集合,更是生命表现力在物质中的具体体现,可以使得那些没有生命的物质表现出生命力,没有精神的事物表现出精神的状态。
笔者十分认同这类看法,舞蹈本身就可以看作是艺术模式。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舞蹈的超强表现力是其艺术能够和外在生活结合的重要模式,更是人们心灵的具体展示。
(二)王元麟舞蹈美学思想研究
舞蹈美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获得关注,特别是随着西方文化以及西方对于美学的追求逐步传入我国,很多学者都投入到了与之相关的研究中来。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宗白华先生的研究著作之外,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十分经典的论断,与之相关的专著也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其中王元麟的研究值得实际从业者认真关注。
王元麟在自己的研究《论舞蹈和生活的美学关系》以及《论美》中都提出了舞蹈美学的相关观点。在这两部著作中王元麟认为,无论舞蹈艺术品類在中国特定的概念如何,都不能否认舞蹈是一类重要的艺术模式,也是将审美因素加入其中的公然存在。舞蹈通过曼妙的舞姿所表现出的生活特质是其与其他艺术模式最根本的不同,也是其的根本特点[2]。
为了明确舞蹈本身的美学特点,需要明确舞蹈和生活之间所反馈出的关系,也需要先抛出其他艺术模式。
在实际的外在表现中,最根本的就是从舞蹈动作开始研究。部分研究者认为舞蹈动作就是舞蹈的模式,也是其动作本身所蕴含的美学内容展示。舞蹈动作指的是在社会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具有广泛群众审美基础的人体动作和外在表现模式。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受到民族性、社会性、历史性的影响,因此是特定地区的社会实践产物。
此外,王元麟还提出舞蹈的审美主体是舞蹈动作,无论是专业的研究者还是普通的观众,都是需要结合舞蹈动作来体会出舞蹈内涵的,所以舞蹈动作所承载的内容技术是丰富的又是重要的,为了被社会认可,需要创造出与社会相关的舞蹈动作。
二、西方舞蹈美学思想
西方舞蹈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的美学研究专业人士苏珊朗格,她对于西方的内涵和舞蹈以及美学研究有着相对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她的论述中提出舞蹈的首要做法是创造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张力是十分重要的。苏珊朗格对于这类别张力解释为:他们所体现出的张力就像是罗盘、指南针指向北极那样的物理力,不过却是虚幻的存在。舞蹈的基本幻象是其构建起舞蹈王国的根本基础,也是其需换姿势创造力量和作用表现的源泉。以芭蕾为例,芭蕾要求舞者做到“开、绷、直、立”,舞蹈过程中的任何时候,舞者的“脚背”都不能松懈,要处于绷直的状态,这就体现了“力的幻象”的审美标准。而“张力结构”则通过旋转、跳跃等动作产生空间变化来实现。“力的幻象”,是强调了这种力量存在且隐藏的特征,是不会被观众轻易察觉的,在观众眼中,女舞者紧绷的身体和脚尖是自然而然的,而男舞者是非常轻易优雅地托举起女舞者的。由此可见,“力的幻象”是需要通过良好的力量基础和舞蹈技巧才能够很好地展现的,配合“张力结构”,给人一种自然、不费力的审美感受,从而构建一个美好、虚幻的世界。
三、中西方舞蹈美學观念的差异
(一)着眼点差异
为了了解中西方舞蹈美学的观念差异,首先需要从着眼点的角度入手来考虑。结合上述论述以及案例研究,不难发现中西方美学家对于舞蹈美学研究的着眼点是存在很大差异的。综合上文所提到的宗白华和王元麟先生的视角可以看出,中国学者的研究点更多的是着眼于舞蹈的境界以及具体的动作,他们认为舞蹈是一类境界动作的集合,和各自的理解有直接的关联动作,也充分体现出设计者的意图内涵和韵律。苏珊朗格的研究则直接提出,舞蹈美学的思想是偏外在模式的,她对舞蹈的研究也是如此[3]。苏珊朗格反对将舞蹈看作是人类个人感情的宣泄,认为舞蹈的研究必须要讲究形式,这也正是其外在模式形式主义的根本要求。如果离开了形式,那么舞蹈的美学就失去了根本价值,没有任何的研究意义,她提出的力的幻象、张力结构等观点和环境因素的结合十分紧密,着眼点相对比较新颖。具体而言,中国古典舞的重心较低,更加突出动作,而芭蕾则重心较高,更加突出人的力量和个性。中国古典舞要求拧、倾、圆、曲,更加注重通过动作来展现舞蹈配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在精神,更加注重诠释一种多元合一的神韵和意境,而芭蕾则追求超强的肌肉能力,更加注重通过舞蹈技巧来强调和展现舞者的体态美。
(二)超越度差异
国内学者对于舞蹈美学界的研究都是相对有代表性的,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美学思想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整体上取得的突破相对比较多。不过他们在结合美学研究内容时大部分是基于中国传统美学作为思想起点的,所以他们的超越力度相比于西方学者不算大。苏珊朗格等外国学者的研究则完全不同,他们的超越度十分广泛,超越各类舞蹈美学的研究特点,提出基于自身的全新的具有独创性的特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美学的研究,更具突破性,其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与时代的结合也会相对更加紧密。这与新时期的发展也是相对比较契合的,国内大部分的学者在舞蹈美学的研究中,还是依照宗白华和王元麟先生的研究视角继续推进,而国外各类天马行空的研究想象层出不穷。这也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所在。
除了西方舞蹈美学的超越度更加多维这个主要差异之外,中西方舞蹈美学的超越方向也各不相同。中国舞蹈美学依托于传统美学理念,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而言,需要在形式上给予观众视觉上的美的体验,而这种审美价值是相对低层次的审美价值,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就是要表达情感和内在精神,与观众构建心灵层面的交流。而在西方舞蹈美学思维下,通过舞蹈表达和宣泄情感则是相对低层次的审美价值,将这种力量和技巧的展现放在更高的审美层次,认为高难度的舞姿就是舞者给予观众的最高审美体验。而这种超越度的差异也传递出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更强调天地合一,注重对自然的敬畏,注重人的内在主观情感,而西方则更注重人的价值,重视个人的外在形态。
四、结语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归纳得出,中西方文化相互之间存在的差异十分显著,但各具特色,特别是舞蹈美学研究中,无论是在出发点还是在超越度方面,都和历史发展沿革及舞蹈艺术认知存在着直接紧密的关联,所以二者之间的不同是可以接受的。实际的从业者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类差异做好相互之间的融合,促进舞蹈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提升,给世界各民族新时代的舞蹈发展带来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1]张丹,曹爽.中国舞蹈美学研究的奠基之作——评<中国舞蹈美学>[J]. 中国教育学刊,2015,(05):114.
[2]孙琳.浅谈邓肯舞蹈美学思想对现代舞蹈发展的影响[J].茂名学院学报,2010,20(02):72-74.
[3]史红.舞蹈美学体系的研究现状及整体理论建构[J].艺术百家,2010,26(04):17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