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所谓的课堂教学模式

2020-11-16刘宗团

广东教育·综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能动性范式自学

刘宗团

“教改”进行了这么多年,年年都有各路专家们高举改革、创新、发展的猎猎旗帜,呼喊着令人振奋的口号云集在课堂教学研究这一块方寸舞台上。形形色色的课堂教学新方式“你方唱罢我登台”,“某某模式”“某某范式”“某墨迹课堂”等屡屡可见,教师如获圭臬,趋之若鹜,一时间热闹非凡。可是,喧嚣过后,我们很不情愿地发现,课堂教学的真义虽不能说消失殆尽,但确实很少被我们所深思,很多課堂只不过像是一个羸弱的躯干披着一层精美的“秀衣”而已。

我们不禁要问:假如真的有“一招解千愁”的“模式”“范式”,为什么钱学森之问至今依然沉甸甸地压在咱们的心头?

所谓的课堂教学,其本义无非就是“教”和“学”: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及获得知识的方法,即“教师的教”;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学习,并经此来发展思维、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即“学生的学”。如此而已。

“教无定法”是先贤反复验证后总结出来的真理。传授知识的方法没有,也不应该是固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只会走一条路,就会把路走死。

某著名中学的教学模式严格规定了课堂教学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时间,以此来“倒逼”教师“细备精讲”,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还美其名曰“以生为本”。但若细细思量,其忽视的不恰恰就是自己标榜的“人本”内涵么?所谓“人本”,前提是尊重“人性”,能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已经承认“人”拥有主观能动性,那么由“人”构成的课堂也同样具有能动性、发展性、不可预见性,又怎么可能“以一规了之”?

与“教无定法”同理,“学”亦无定法。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知识储备、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因此他们各自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增强能力、提升素养的方式和途径不可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不应该被框定。有的人专于自学,有的人乐意合作学,有的人适宜接受式学习,有的人擅长探索性学习,还有的人如“万金油”一般,怎样的学习方式他都能适应。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又岂能用一个简单的“模式笼子”将他们禁锢起来?

既然教学没有模式,那么该怎样研究教学活动?首先,拥有话语权的各路专家不能只是抛出各种“高见”,而应切实沉入到教学第一线中,为真真实实的课堂教学把脉问诊,“接地气”地帮助广大的一线教师解决现实课堂中的问题。其次,教师本身需要有定力,不能被“乱花”迷了眼,要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本义。最后,教师应牢牢扣住“灵活性”和“实效性”原则,依据学生的“学”来确定自己的“教”。

适合操作的就操作,能够自学的就自学,值得讨论的就讨论,可以探究的就探究,应该直接讲授的就直接讲授,能用传统方法解决的就不必使用多媒体……传统的教学方法绝非一无是处。

教学,是允许缺陷的艺术,它应该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果硬给它套上“模式”或“范式”的枷锁,那它将永远无法跳出华美的舞步。

猜你喜欢

能动性范式自学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