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是一种文化

2020-11-16

现代阅读 2020年2期
关键词:旧书米歇尔唱片

从巴黎圣米歇尔大道一直往上走,前往卢森堡公园的沿途有售卖便宜二手书、打折书、二手CD、DVD、黑胶唱片的书店和音像店,漫画书堆满了整个书店也不足为奇。这些书店从白天开到夜晚,有的书店一直营业到夜晚10点,给闲来无事的人最好的安慰。

有时候夜晚经过这些书店,门口的货柜上摆满了书籍和画册,让人可以一直站在街边一本一本翻阅,引来路过的游人也加入到这种翻阅的行动中来,像是巴黎特有的一种风情。即便是不懂法语,也可以在那些巴黎街道的书店里,翻看纪念照片、艺术史的画册、法国文化书籍,以此消磨掉夜晚的时间,或者就当是休憩一下,缓解一番旅行游走的疲惫也是稳妥自如的。书籍,在巴黎展露出温情脉脉的姿态,以一种巴黎特有的文明面孔,像海绵一样吸附人心。

我记得2008年第一次去巴黎的时候,就是在圣米歇尔大道两旁的这些打折书店游荡,连同旧书店、旧唱片店。因为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巴黎对于我来讲,是天然的文艺都会,书籍因为历史和时光的沉淀,反而更具诱惑力。这些放在旧书店中的二手书往往便宜得让我吃惊,有的书售价仅0.2欧元,仔细淘一番,花上三四欧元,就可以买到好书了,文化消费如此平民,让人喜欢。

这家叫作布兰尼尔书店的旧书店和旧唱片店,从1845年开业至今,上下3层楼的规模,总是让热爱淘书的朋友们流连忘返。但是不要以为这是一家老旧沉闷的书店,从门口的书摊上,你可以尽情享受淘到法国经典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的乐趣。进入店内,楼上一层是电影和CD货品,从流行到古典,从“爆米花”电影到艺术文艺片,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而店内地下一层的旧书就更加庞杂了,有少量的英文、德语书,甚至还有亚洲语言的图书,不懂法语也不会觉得寂寞。

2008年,我在这里以0.2欧元买到过一张黑胶唱片,全因唱片外壳十分好玩逗趣,吸引人心。过了这么多年,在2017年的初秋,我又在布兰尼尔书店晃荡,淘到历史旧书、电影原声CD,比如像我喜欢的电影大师费里尼的电影原声CD,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原声CD,我如获至宝,而且售价仅仅为每张3欧元,是不是对热爱电影的人的一种回馈呢?我觉得,巴黎的柔情似水、温良关怀都在这一本又一本的旧书中被记载、被阅读,而后产生了共鸣。

其实,整个游客如织和学生扎堆的圣米歇尔大道,只是巴黎阅读景观的一个小小缩影而已。这些经营了上百年的书店,其实还算是商业化的流行书店,频频被游客光顾。来到巴黎六区,就自然会被这种阅读的文艺景观包围,因为这里以巴黎一大,即赫赫有名的先贤祠-索邦大学为中心,辐射整个六区,驻扎着巴黎的大学、中学,美名远播,文化思想涌动。巴黎左岸历来就是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停驻的区域,书店自然不能少,阅读已经是一种风景,并成了巴黎式的生活方式,变得自然而然,细水长流。

在巴黎六区,或者巴黎的左岸拉丁区,围绕着大学、中学的街区中,时不时就会遇到各种书店。这些书店可能因为背靠的大学不同,在分类上也稍微不同。比如从卢森堡公园前往先贤祠的大道上,有关于法学的专业书店,那是因为先贤祠的旁边就是著名的巴黎大学法学院,这里聚集着法学院的学子们,使得这样的学术性书店也可以茂盛蓬勃,异常丰饶。先贤祠背后有一家六区的电影院,这是颇有名气的先贤祠影院,和影院相连的就是一家专门销售电影类图书的书店。我被橱窗里陈列的关于导演特吕弗的画册吸引,走了进去,店主热情询问我要寻找哪方面的电影图书,听闻我喜欢法国电影,便为我推荐了最新的法国电影导演,以及论述这些作品的周刊。他介绍得非常仔细亲切,让喜欢电影和文学的我兴奋不已。

在六区,很多书店兼具出版社的功能,从橱窗中可以看到新印刷的图书,编辑人员在橱窗后面的办公区域安静地敲打键盘,使得读者们望而却步,很难走进这种书店和出版社兼容的空间内,也许,任何一种阅读都是对编撰人员的打扰。当我从这些出版社的门口走过,总会从书店的橱窗外向里望去,闻得到书香,这样清静安适的氛围,竟然让人觉得是十分不真实的——这种不真实是因为在我们熟悉的文化环境里,阅读的习惯已经被各种新媒介干扰和打破,浮躁与快速的消费习惯打破了我们内心向往的平衡感,从而缺少阅读与思考,这种现状让阅读成了一种真正的奢望。在这个时候,我看到出版社里的一位工作人员,她知性的侧影,仿佛正在等待一个作者上门,像是安排好了的一次约会,从一本书的编辑、排版,以及与作者的沟通和了解中慢慢展开……

在巴黎的书店游走,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些书本的设计之简洁,甚至到了简单的地步,让人难以置信。但不得不感叹,在这些平实的书本里面,真正蕴含力量的正是文字本身。不靠花俏的图书封面吸引眼球,封面的字体也简单,没有拐弯抹角,故作姿态的意思。那些文学作品尤其“单调”,顶多是在封面配了一张图画,图画往往又很写意,但也不会喧宾夺主,初看像是让人“食之无味”的素餐,它寡淡清幽,自成一体,非常孤傲。捧在手中,又被这份平实的认真和顽固打动。这是一种法国文学图书的样貌,文字在这个时代显然是有点过度的,但在法国人看来,这样的编排恰巧是最适宜的。至于那些哲学、文艺评论、电影评论等学术类的图书则更为淡然,封面上连一张图都不会有,只有标题,浅色或者深色的封面,只用一種颜色,好像故意去掉了装饰意味,以这种“极简主义”的设计和装帧特色孤傲地存在着,和巴黎五光十色的城市享乐风貌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一晚,晚饭后我从圣米歇尔大道一路散步走到塞纳河,在我曾经去过的左岸著名英文书店:莎士比亚英文书店门口徘徊。它已经变成了著名的巴黎文化景点,无数前来瞻仰的游客举起相机,在门口拍照。不管你热爱不热爱阅读和图书,它都像是左岸最鲜明的、最容易接近的书店那样,被如此膜拜和亲吻着。我看到游客脸上散发的光芒,裹挟着善意,那是巴黎的抚慰,每一个人都因为和莎士比亚书店的一次合影而记住了巴黎的这种抚慰,缓慢的、柔和的、文艺的、坚持的、倒转的。我再次走入莎士比亚书店,书店内已经贴出了告示“请勿拍照”,大概是因为日益增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却被拍照干扰了阅读。不过,只要走上二楼的图书馆,那份昔日的安静和沉醉依然是让人热爱的。这里总有美国文学青年的身影,从他们在书店二楼沙龙中的交谈可以知道,他们千里迢迢前来巴黎,就是为了重温,也许是自“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这份昭然若揭的文学魅力,这里是美国文学青年的温床。如今,在书店的隔壁开了一家莎士比亚书店咖啡馆,老旧的室内,斑驳的影子,和书店二楼的旧书、旧情怀相得益彰,是曼妙的。

在那些老旧的巴黎咖啡馆中,有善意的提醒,“在这里拒绝使用电脑”,欢迎带一本书来咖啡馆,以阅读开始一天的日常,这就是一种巴黎日常。所以,在地铁上,稍微坐下来,就能从包里摸出一本书读起来,我瞥了一眼这些巴黎人手中的书,那些泛黄的封面,像是一个遥远的文学故事,被尘封的往事,如此跳跃鲜活起来。因为阅读,时光被拉长、揉碎,再组合起来,帮助我完成了关于巴黎的一次凝视。

(摘自台海出版社《而我只想去巴黎》  作者:张朴)

猜你喜欢

旧书米歇尔唱片
旧书满新知
米歇尔·马多作品选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唱片
不要说话
圣米歇尔山和黑脸羊
坏唱片
旧书报为什么会发黄
岛田翰《古文旧书考》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