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化利率“躲猫猫”不妨视之为“欺诈”

2020-11-16冯海宁

现代阅读 2020年3期
关键词:躲猫猫年利率误导

冯海宁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市场推行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推进“明示年化利率”的工作。有用户反映称,金融机构的年利率隐藏颇深,难以被用户查看到。

利率市场化之后,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布的计息方式五花八门,很多借款人以为金融机构明示的日息、月息等就是真实借款成本,其实不是。比如某现金贷广告显示“日息万五”,是指借1万元每日利息5元,相当于日利率为0.05%,换算成年化利率却高达18.25%。

也就是说过去金融机构公示的日息、月息等利率定价信息,对不了解真相的借款人构成了一种错觉、误导,引诱借款人掉入陷阱,来获取更高的回报。对借款人来说,表面上看借款成本不高,实际上借款成本不低。

央行近期推进“明示年化利率”。此举一方面,统一规范了金融机构利率信息公示,以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帮助消费者了解真实借款成本,避免被金融机构误导掉入陷阱。然而,部分金融机构至今仍未明示年利率,而是玩起了“躲猫猫”。所谓“躲猫猫”,是指“明示”年利率实际操作隐藏颇深,不易被发现。这显然不符合央行要求。对此,央行也提醒借款人,如果发现金融机构没有明示年化利率,既可以要求金融机构提供,也可以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反映。

笔者以为,借款人保持理智很必要,同时,还需要监管部门主动加强监管——既要对线下金融机构利率信息公示环节进行检查,更要检查线上金融机构“明示年化利率”落實情况,发现“躲猫猫”的,责令限期整改。

如果某些金融机构“屡教不改”,应该视为“欺诈”。央行统一规范“明示年化利率”后,金融机构再不规范操作的话,就是故意欺骗借款人。不仅监管部门应该列为违规行为开出罚单,而且借款人也可以被欺骗的名义起诉,让金融机构为自己的不规范行为付出一定代价。

(摘自《齐鲁晚报》)

猜你喜欢

躲猫猫年利率误导
误导孩子的20个坏习惯
20万元存3年大额存单年利息最高8500多为啥还那么多入存?
高利贷借款合同是否有效?
误导牌
六年垮塌五次,监管“躲猫猫”?
妙计:背个小盒子,揪出“躲猫猫”的高血压
银行出表“躲猫猫”成历史
盘点影视剧中的那些医学误导
历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变动表
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36%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