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现状调查

2020-11-16李佳宣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农村家长

农村教育问题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观念,穷人才。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多方努力,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问题。

2020年6月,我们前往陕南某国家级贫困县一所农村小学支教。其间,通过授课、家访及同校师生座谈等形式,对西部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现状有了切实的认识,并做了相应的整理和思考。

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

该学校地处大巴山区,成立于1989年,共有教职工17人、学生200余名,学校服务区域覆盖周围10个行政村,5000余人,除校本部外下设两个教学点。学校周围群山环绕,蓝天白云,小溪潺潺。虽然近些年来教育资金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但校园建设功能单一,缺乏现代化教学所必须的专用教室和多功能教室。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了解到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农村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学龄人口锐减、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都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通过与学生、老师和家长们的交流,把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客观反映出来,以引起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调查发现的问题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1、教师老龄化,教学思维陈旧,难以推行素质教育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对推行素质教育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教师工资待遇低,老一代教师退休后,从高水平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小学任教,导致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虽然目前有很多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多角度的培训锻炼来促进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但从总体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诸多客观条件和原因所限制,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薄弱。相对于城区教师,农村教师较少有外出交流培训机会,部分年长的教师陆续出现知识老化、教学思维方法陈旧等问题。老师们对升学率非常重视,并采用大量做练习题的“题海战术”的方式来提高考试成绩,无其他形式学习活动。并且老师缺乏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缺乏对学生梦想的引导和未来的规划。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复式教学工作量大

师资力量薄弱导致下设教学区个别年级采用复式教学制度,两个年级共用一个教室一个老师分时段轮流上课,有些教师要代三门以上的科目。担任班主任的老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更多的班务工作需要处理。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包括对学生的管理。繁重的教学任务,超负荷的工作量,让教师身心疲惫,不愿长期在此工作,造成优质师资的流失。学校课程设置内容单一,硬件设施简陋,美术、音乐、体育、地理、自然、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非常缺乏,其课程多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专门的教师,也缺少相应的设备,使得素质教育的推行尤为困难。

3、教师待遇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师待遇问题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教师社会地位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工资低却成为很多年轻教师坚持不下去的原因。近些年来,农村教师的待遇虽然有所改善,但相比物价上升的速度,教师的待遇仍然偏低。制度上缺乏激励教师的奖励机制,不能更好地鼓励优秀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开展工作。加之农村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生活环境等情况都不及城市,一些年轻老师考虑到生活实际问题时,就会想要去城市发展,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

(二) 学生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身心健康的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由于城乡发展的巨大差异,农村就业机会少,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学校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教师有着无以言状的苦衷。爷爷奶奶们受教育程度较低,对监督孩子学习力不从心。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农村家庭教育简单粗暴,个别孩子身上可以看见挨打后留下的淤青。通过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高,除了在学校上课读过的书外基本没有阅读课外书籍的阅读习惯。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小学缺少阅读环境,农村学生的家庭也缺少阅读氛围。再加上小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家长认为只要把作业写完就完成了学习任务,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部推到老师身上。

(三) 家长存在的问题

1、特殊教育和孕前科普教育迫在眉睫

由于農村医疗条件差,妇女在怀孕期间对孕检认识度不高、重视度不够,缺陷婴儿出生率较高。同时受其他条件限制,家长无法将孩子送进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所以只能让孩子去普通小学读书。这类孩子上课时不受纪律约束容易扰乱课堂秩序,打扰其他孩子学习,加之智力发育缓慢,无法和同龄人融入,所以更容易被孤立,造成孩子心灵伤害。由于智力发育不全,他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受升学等因素影响,老师不愿在他们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这类需要特殊关注的孩子趋于被“放弃”的态度。

我认为,提高人口素质并不只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对成人的产前科普教育也非常重要,加大孕前优生检查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孕前检测的重视,降低缺陷儿童的出生率,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同时,基层政府应重视特殊儿童群体,在乡镇设立免费儿童智力检测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鼓励父母带着孩子去做智力检测并使他们正视自己孩子的不足,送孩子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

2、教育观念落后,“读书无用论”很普遍

家长对待教育的观念也有所不同,农村的家长越来越多地向孩子灌输新的 “读书无用论”、读书没前途,不如出去打工挣钱等等观念。“读书无用论”让一些家长认为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工作,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到钱。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祖辈爷爷奶奶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在学校了,不懂的配合学校和教师去教育孩子。他们不闻不问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抱怨学校和教师,甚至到学校吵闹。学习上,城里孩子的学习家长极为重视,素质较高的家长可以给孩子有效辅导,一般家长会给孩子报补习班,而农村孩子家长几乎帮不上忙。

3、家庭教育缺位

绝大多数家长支持孩子学习,因为他们深知务农的辛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大山,改变人生。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渐渐地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4、农村父母教育理念重物质层面保障,缺少精神层面关心

父母忙于生计很少抽时间陪伴孩子,也不会留意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大多数只是询问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励志名言。留守儿童的父母也会因为不在孩子身边而十分愧疚,往往设法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给予弥补,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而且对孩子的许多过错,往往没有很好的教育方式,通常是以打骂等粗暴方式来处理。针对个别孩子的问题,老师想找家长交谈,但不是所有家长都能积极配合老师的帮助。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对,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力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成绩越来越差。

调查思考及建议

农村人口随着收入提高,越来越注重子女的教育投资,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带孩子去县城读书,调查发现,大约有40%的农村小学生在县城读书。那里的学校师资力量远远强于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不仅教师专业技能较高,而且教师待遇较好,能更投入地进行教学。因此,虽然到县城去读小学成本会远远高于在农村小学就读,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涌向县城读书,公立的农村小学面临着即使学杂费全免却生源极少的尴尬处境。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设法将孩子送进城区小学就读,普通条件的家庭往往也将孩子送进县镇所属小学,家庭条件确实困难的孩子才会留在乡村小学就读,这是目前部分农村家庭孩子的择校现状。同时,随着国家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城市入学问题的关注,在政策上给予多方面支持,使得更多农村孩子有机会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城市里就读,这也是近年来农村生源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距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

(一)师资方面

引进教师人材,提升教育水平。丰富农村小学生的课堂内容,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有特长的教师或推荐有兴趣教师去参加相关培训。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提高工资待遇,积极解决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的问题。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在师资建设上,着力加强农村教师的校本培训,培养其爱岗敬业、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重视农村教师的职称提升、交流培训等工作,不断提升教师整体素养。

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通过绩效工资,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采用多种措施,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二) 学生方面

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学校教育是孩子们接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学校也应该重点关注,不仅要教给他们文化知识,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课堂教育、早操、集体活动、班会和主题活动等形式加强德育工作,加强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矫正不良行为。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简单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从而积极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留守儿童,要给予关心爱护,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的细节,观察他们的心理,多与孩子沟通,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多给予辅导,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多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玩耍,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家庭教育方面

加强家校联动,共同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经常联系,教师也定期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对于家长使用棍棒式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这和家长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家长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式,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大多家長受外出务工或农耕劳作影响,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很有限,因此“打骂”变成了最能解决表象问题的方式。棍棒教育模式是治标不治本的,这种教育方式的后果就是孩子们产生了抗拒心理,学生难以和老师、家长沟通交流,甚至会产生逆反,厌学的心理。

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虽然他们已经成为父母,但定期的教育学习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家长会不仅是家长了解孩子的途径,也是老师了解家长的途径,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关于正确引导与教育孩子的培训,教会家长如何与孩子交流并进行深刻高效的沟通,并教会家长如何与孩子谈心,做朋友。

启示与结语

孟德斯鸠说:“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虽然支教的时间不长,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本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浅的认识,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教育的认识更立体、更全面。教育对个体而言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对社会而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观念。

对较落后地区的发展来说,教育是可以迅速使人们脱贫的路径之一。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还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发展政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可以激发人们对新生活的追求,可以提升全民素质。教育政策制定应该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长远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村教育问题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观念,穷人才。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多方努力,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李佳宣 山东省青岛宏文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农村家长
家长错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家长请吃药Ⅱ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犯错误找家长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