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伤与抑郁的界限在哪里?

2020-11-16

现代阅读 2020年1期
关键词:情绪低落病态消极

“悲伤”只有在逐渐滑向病态时,才被称为“抑郁”,因为在生活中有悲伤情绪其实是正常的。有时候当我们失去了非常珍爱的东西,或者和很重视的人相隔千里,甚至离开了他,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悲伤情绪。但是有些人却在“生活看起来很好,周围人对他也不错”的情况下,沉浸在抑郁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所以从“悲伤”发展到抑郁的过程是连续的。

如何区分正常情绪和病态情绪?

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标准,其实是“社会功能”的标准。如果一个人感到沮丧、悲伤、情绪低落、做事情提不起劲儿来,那这些有没有影响到他的社会功能?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就曾经用是否“能工作、能爱”这两个标准来判断心理健康。如果一个人虽然情绪低落,但是他仍然能够去进行人际上的交往,仍然能够维持基本正常的工作状态,那么这就是一种处于健康范围的低落情绪。事实上,我们也认为低落的情绪在很多时候是有价值的,它能帮助我们把原来的能量收回来,提醒我们也许可以歇息一段时间再出发。

另外一个判断健康还是病态的标准,就是“现实检验的标准”,指的是我们在感受到悲伤或者其他消极情绪的时候 这种情绪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处境是不是有一个基本的对应?我们有时候会问,这个人的生活那么让我们羡慕,怎么他还会得抑郁症?其实是因为在他产生情绪、保持情绪的时候,他的情绪已经和他的现实状态并不完全相符了。比如说,他特别关注自己做得不够成功或者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而忽略了自己80%甚至90%的生活是很成功的,是比较幸运的。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健康和不健康情绪之间的分界,这种分界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正常的悲伤情绪,我们是需要去体验的。

比如一个小朋友,他养了一只心爱的宠物小鸟,如果这只小鸟因为意外死掉了,那小朋友会很悲伤,会大哭,可能好几天都会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但是这种悲伤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有爱,有对于爱的在意和关怀, 所以当爱的对象受到破坏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如果我们过早地去干预这种合理的、健康的悲伤情绪,比如说当这只小鸟死了,父母不让孩子知道,马上替换成另外一只小鸟,一定要扭转他的想法,让他觉得这只新的小鸟一样可爱,甚至更可爱,那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孩子对于爱的对象的珍惜。

我抑郁吗?

如果悲伤滑向了抑郁,到达了病态的临界点,我们就需要及时地处理。因为情绪的抑郁越严重,人依靠自身力量来改善的可能性就越低。抑郁会带来一种恶性循环;低落的情绪带来悲观的看法,悲观的看法带来消极的行动。同时情绪、想法和行动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悲观的想法会使人的情绪更加低落。

比如,一个人感觉什么事都做不好,就会不想去做其他事情,觉得做了也没有用,所以人在行为上也会很消极、怠惰。如果一个人在行为上很消极怠惰,什么事情都不去做,那么他的想法也会更悲观,对自己评价也会更低。当抑郁逐步地产生、情绪滑向病态的时候,人的情绪、想法和行为三者之间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情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在TED网站上有一个视频,主讲人讲的是自己的抑郁问题如何通过一些比较深入的治疗方法获得改善。他讲到当自己的抑郁逐渐加重的时候,起初他不能很好地去做各种工作,比如手术、检查,然后慢慢地,他甚至没有办法在上午起床,于是把所有的手术都安排在下午,再接下来他就完全不能工作。这就是一个随着抑郁情绪的发展而在行为、想法、情绪之间产生恶性循环并日益加重的例子。大部分的抑郁发生都有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所以早期的识别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学者们研究发现,抑郁症其实是能够自发缓解的,但是复发率也很高。什么叫自发缓解?一个人患上抑郁症,如果不治疗的话是否有机会自发好转?是有这种可能性的,而且在所有病例中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是为什么需要治疗?因为抑郁症即使自发好转,未来也会有50%左右的复发率。但如果经过治疗,复发的概率就会降低很多。而降低复发率的关键也在于当正常的低落情绪滑向病态时,能够及时地识别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在各项诊断标准中,我认为抑郁症有最核心的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情绪低落。一个人情绪低落可能表現出的特征包括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很久没有快乐的感觉、经常想哭、每天都觉得很沮丧等。

第二特点是对自己评价低,认为自己的价值很小。比如有些人会想:我活着不过是别人的累赘,甚至是家人的累赘;或者说,我一点用都没有,我什么都干不了。这种对自己的低评价也许与他的真实生活是相对应的,但也可能与现实状况并不相符。比如一个人担任着企业中层的管理职位,实际上,他每天做了很多的事情,他只是在短时间里因为受到打击而不能集中精力做事情,这就是一种偏离现实的对自己过低的评价。

通常,我们称这种达到病态的抑郁情绪为“抑郁症”。我们都知道抑郁症还有一个比较有风险的症状,即较高的自杀倾向。抑郁症是所有心理疾病中自杀风险最高的,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其实不仅仅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也有很高的自杀风险。

“炸药包”和“宅”也是抑郁

除此之外,我还想补充一些不典型的抑郁症状,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比如说有的人的抑郁表现为特别容易发脾气,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上的术语叫作“易激惹”。“激”就是激动;“惹”就是惹到他了,也就是说一点点小事就会让他很激动,就可能会惹到他。可能他心里已经积攒了很多的负面情绪,就像一个杯子90%的容量已经装满了水,那么再加上一点点,水可能就会溢出来。这一点点水在生活中可能是有人插队让他多等了一会儿;也可能是一件小事情做得不顺利,比如他想倒牛奶,却洒出来很多。即使是这样的小事也会让他感到非常沮丧、难以承受,因此表现出来就是他容易为小事发脾气。

所以,如果自己或者别人的脾气变得特别不好,需要考虑一下这是不是一种不典型的抑郁症状。愤怒和沮丧之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它们有一些共同的遗传和生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特别容易愤怒的人也是比较容易陷入抑郁的人。

另外一种不典型的抑郁症状就是懒惰倦怠。曾经有一个朋友问我,他的父亲在退休之后变得特别懒,成天不起床,除了吃饭,什么时候都躺在床上,什么事情都不干,他这么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就建议这个朋友考虑一下他父亲是不是可能有情绪上的问题,因为抑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表现为行为上非常怠惰,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不了解的人会说:这个人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懒?不刷牙、不洗脸、不整理自己。但事实上这很可能是心理疾病的一个征兆,需要去筛查是否存在抑郁的问题。

还有一种非典型症状就是身体上的抱怨,指的是有人总觉得身体很不舒服。实际上生理和心理之间是有很多密切联系的,比如,有人总觉得说不清身体哪里疼痛,到医院又检查不出来有什么问题,但他仍然觉得很苦恼很不舒服,这也可能是沮丧低落的情绪带来的不适。所以有经验的医生会推荐这些患者去做一下心理问卷。

消极认知三环

如果一个人陷入抑郁状态中,他会对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觉察。可能一个人外在的行为和情绪表现让别人容易觉察,但内心的想法丰富且含蓄,则自己更容易觉察。想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就可以判断为带有病态的抑郁特点呢?我们把这种想法上的特点叫作“消极认知的三环”或者“消极认知的三元素”。

所谓“认知”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想法”,而“三元素”指的是对自己、对经验和对未来的消极评价。对自己的消极评价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个核心症状,就是觉得自己不好、觉得自己没用;那么对经验的消极评价,通常是“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为什么我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失败”这样的描述,认为自己遭遇的事情都是不幸的、倒霉的、失败的;那么,对未来的消极评价,通常是“我觉得将来不会好,甚至会变得更坏”。

我们可以把对未来的消极评价称为“绝望”,因为希望使我们认为未来事情会有好转,未来会有好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会期待,会等待。但是对未来的消极评价会使一个人绝望,而这种心态和自杀会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为他觉得未来的生活是一片苦海,甚至可能更加艰难。

抑郁症患者在这3个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表现。

(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主编:陈赛)

猜你喜欢

情绪低落病态消极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病态肥胖对门诊全关节置换术一夜留院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病态肥胖对门诊关节置换术留夜观察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克服情绪低落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君子之道:能移而相天——王夫之《庄子解》对“社会病态”的气论诊疗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
文学道德的病态表现与选择改变
读来读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