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中国女排的“阅读者”
2020-11-16
郎平, 1960年生于天津,前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员,奥运冠军,现任中国女排总教练、中国排球学院院长、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因为郎平带领中国女排12年后重新登上奥运冠军的领奖台,让“女排精神”注重拼搏的同时,更拥有了科学、专业以及国际化等新的时代含义。
排球是一项需要智慧的集体运动。郎平经常会提到一个词:阅读比赛——读懂对手意图,队员之间提前做出配合。这是她出任国家队主教练后,首先教给队员的。“高水平的运动员不是喊出来的,一定是他有高智商,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阅读能力,你不能所有的事情都让教练领着你、拽着你,教练不可能完成你所有球场上的动作,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作为现代化运动员来讲更需要。”郎平说。
郎平会在训练中随时提问。你给我讲一下,到了这轮你应该怎么打?我在副攻怎么打?主攻怎么打?接应怎么打?等队员一一说完,她再总结。郎平希望用这种方式培养队员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比赛时暂停时间很短,教练不可能面面俱到,她们必须自己作出一些判断,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每天训练结束,队员们还要写训练日记。有人曾经反映,跟着郎导训练,身体上倒是能承受,但脑子实在太累了。
除了用自己的眼睛阅读,郎平也擅长借助“外脑”。上任国家队后,她借助了一款意大利的技术分析软件。以前的技术分析都是依靠教练人脑、手记,现在通过软件,可以瞬间计算出某个位置对手所有扣球的路线,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布置防守,改变进攻。实际上,早在恒大女排执教时,郎平就为球队引进过一名土耳其的技术统计人员,当时就有人预言此举很可能会带动中国排球科研的进步。
1995年,她临危受命,回国出任主教练,当时的中国女排早已告别了“五连冠”时代,连亚洲冠军都不是,仅用一年多时间,她带领中国女排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取得银牌,并且为中国女排留下了助理教练陈忠和、二线队员冯坤等财富,成为日后女排“黄金一代”的重要角色。
2005年,郎平出任美国国家队主教练,当时美国队世界排名第八,起点很低,她用3年的时间让这支队伍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银牌。“郎平相当擅长在比赛时作决定,她了解比赛的节奏,知道怎样组队最强,能很好地决定该说什么,何时换替补,首发队员是谁。她也相当聪明,富有勇气,在奥运会一开始就给了年轻队员很多上场机会,让她们积累经验。”美国女排国家队前自由人妮可·戴维斯对记者说,“她总会问我们对当前情况的想法,让人有种对训练过程的控制感和主动权,这样很棒。”
20多年前第一次回国执教国家队时,郎平曾说,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也是一个军事家。如今,她更愿意换一种轻松的比喻,就像女儿小时候玩的拼图。里约奥运会半决赛对阵荷兰,郎平把12名队员全部用上,这在排球比赛中十分罕见。郎平明白节奏对于一个球队的重要性,她的换人和暂停很多时候就是在改变场上的节奏。央视特约解说员冯坤赞叹:“郎导这种感觉非常好,有的时候她能比别人要感觉得早,有很多感觉也不是确实能说出来的,但是郎导知道这个球得这么办。”
“就是教练也得阅读比赛,阅读对方,然后阅读我们运动员的发挥情况。”郎平说,“每一个轮次,哪些轮次我们相对弱,可能碰上它的强者,这时我怎么样换人。因为排球换人是有规定的,不是说无限制换人,所以你还得算计好,就是我到哪一个点换,你还不能换早了,换晚了也不行,就是要恰到好处。所以对于教练来讲也是需要非常多的阅读,而且要迅速作出判断,首先你就得对你自己的队员胸有成竹,另外,特别明白她的优缺点,这样的话,这个图才能拼好。”
阅读队员
组建这支年轻的国家队时,郎平形容自己就像是在拼拼图。
第一年,她把朱婷的名字写进大名单时,领队赖亚文根本没听说过这个姑娘。当时的朱婷只是河南二队的一个队员,郎平在恒大女排执教时见过她一次。有一年全国联赛,朱婷被河南一队借调上来打比赛,那时她年龄很小,水平也不高,但郎平发现这个小孩特别协调,因此记住了她。两年后郎平执教国家队,向河南队的一个队员打听,你见过朱婷吗,她这两年跑哪儿去了?
队员说她还在青年队。
她长高了?郎平问。
一米九了,比那会儿硬朗了。
听到这个回答,郎平决定让朱婷来试训。
每个教练员都希望自己的运动员越全面越好,但像朱婷这样的明星球员,全队也只有一个。对郎平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不同队员身上的特点,让团队形成最大的合力。
与以往的主教练不同,上任之后,郎平提出了“大国家队”概念,她从地方四处征调队员,每次集训名单多达二三十人,促进队内的良性竞争,同时也为下一个奥运周期储备人才。除了运动员,她还从几个省队调了6名男教练员,并请来美国的康复团队和体能训练师协助自己。
当时的国家队没有副攻,郎平听说八一队有个孩子,袁心玥,身高2米,全国联赛队里没给她报名,因为她的各项系数太差。郎平倒是不着急,只是说,慢慢练呗。她重新教袁心玥扣球,把她的技术动作一点一点纠正过来。“不试你是不会知道的,也许我们会创造大家想不到的结果。因为现在中国副攻线上没有人了,必须要自己培养,辛苦一点也必须走这条路。”她曾这样说。
郎平也没有放弃老队员。颜妮27岁时才被招入国家队,因为郎平注意到,好几届全国联赛,颜妮都是拦网第一。有些球迷不解,难道之前的主教练就没看到颜妮拦网好吗?怎么郎导来了她才进国家队?助理教练安家杰这样说过:“嗨,这些队员都逃不过郎导的眼睛,我们都看不上的,她都能看上,拿来一练就是星儿。”
但是面对一批充满个性、大多是90后的年轻姑娘,如何让她们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当记者向郎平提出这個疑问时,坐在沙发里的她眼睛一挑,随后笑了起来,“我也在阅读她们”,眼神中闪烁着得意和调皮的光芒。
2013年5月,新组建的国家队在体育总局排球馆进行第一次集训,郎平送给姑娘们的见面礼,是一张详细的调查问卷:说说你的性格特点,谈谈你的技术特点,你认为国家队在里约周期的奋斗目标应该是什么,你能为球队作哪些贡献,你希望教练在哪些方面给你更多帮助……
郎平希望通过这张问卷,提前阅读她的队员。在美国读研究生时,她学过运动心理学,明白对待不同性格的队员,应该采取不同办法。1995年第一次回国执教国家队时,她就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她观察每个队员,从性格开始观察,做得非常仔细。”当时的国家队队员孙玥回忆。有一次跟日本队比赛,中国队打得很差,换场地时,郎平特别严厉地说:“孙玥、吴咏梅你们想什么呢?再想你就输了!你要不下来休息一会儿,你不想打你跟我说!”孙玥好像突然睡醒了似的,再上场时就像换了一个人。
对待另一些队员,郎平又很注意说话的方式。曾经进入里约奥运会国家队大名单的自由人陈展,对自己要求很高,有时训练完在回宿舍的车上累得一句话都不想说。郎平总是鼓励她。“我也跟她沟通过,我说郎导,好像我打得不好的时候,你也没有说我啊。她就说,你不是说不想要、不想好,你是对自己有要求,这个时候了,我再说你,再给你压力的话,那你岂不是更糟糕。就是她能看出来每个队员的心理状况,我觉得这是她跟别的教练不一样的地方。”陈展说。
因为腿上有伤,坐了再站起来有些困难,在训练馆,郎平通常会坐在一把比较高的椅子上,似笑非笑地注视着场上。二传传球没到位,主攻埋怨二传了,二传不敢传球了……队员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她都能观察到,而且她从不偏袒。里約奥运会,有一次在奥运村吃完午饭,郎平叫住朱婷下楼散步,她跟朱婷说,对队友要更有耐心,不仅做一名世界最优秀的主攻手,还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我们都离不开团队,只有优秀的团队才会成就出色的个人。
“我看她们还是挺准的。”郎平非常自信,“我自己本身是运动员出身,她们每一个运动员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会感觉到,你比如说新队员刚来她是一种什么心情、打替补是什么心情、打主力是什么心情、打好是什么心情、打得不好或者队友有什么看法……你完全可以阅读出来,有时候她虽然不说,但是她的这种表情、表现,瞒不过我们的。”
知识分子气质
当人们对这位屡次创造奇迹的人不吝赞美的时候,不应该忘记,郎平也是一位从20世纪80年代“老女排”时期走出来的运动员,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和视野,是她不断自我修正的结果。
1987年,郎平放弃了被安排的稳定工作,到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专业读研究生。在大学球队当助教时,刚开始她只会对学生说一句话:“这不对,这样做不对。”队员很奇怪,怎么从这个中国教练嘴里说出来的都是不对。而美国大学球队的主教练劳尔说的是:“很好,你这个动作不错,你再体会体会。”或者是:“还不是很好,你再试一遍,你一定会更好。”大大咧咧的郎平开始注意说话之道。
早年在中国时,郎平的生活中只有排球,一输球,就有一个巨大的问号在她的脑子里冒出来: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她问大学球队的主教练劳尔,在美国队打球压力大不大。劳尔说,人的能力有大小,他扛40斤,你只能扛30斤,30斤对于你是极限,你扛住了,你就是成功者。
或许是受此启发,郎平1995年第一次回国带队,常跟队员讲:
一个队又有主力,又有替补,如果拿了冠军,不能说主力就是成功,替补就不成功;能进国家队,说明你是个优秀选手,要争当主力,当不上也要促进发挥更好的作用,一个队员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如果做到了就是成功者。
当时,每隔一两周,郎平会让队员看一部电影,或者带她们去打保龄球,去射击场让王义夫教打枪。出国比赛一定和她们一起参观名胜,给她们时间购物。她觉得优秀的运动员应该了解世界,有综合的素质,她的生活也不应该只是打球。
10年后,在美国国家队的执教经历让郎平更加拥有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应对复杂情况的经验。起初,郎平和队员经常会有一些小冲突,后来她调整了自己的方式。“我想她更加适应重质而非重量的训练方式,也调整了训练时长。她也慢慢理解了什么能激励队员,或是帮助她们高兴起来。” 妮可·戴维斯说。
在一些人的眼中,郎平身上具有知识分子的气质。“她是特别喜欢学习的一个人,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她要是不喜欢学习,她也不会去美国上学,包括她后期去意大利,她自己学意大利语。”冯坤说,“我觉得从郎导身上会学到很多,就是一个运动员他并不是说只靠他的身体打球,他一定得靠脑袋打球,是全面的素养。郎导她从赛场外,包括学习,包括补充自己,善于总结或者是看到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方面并不是说天天训练就能练出来的,而是需要其他一些知识,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
(摘自华文出版社《回到生活原点》 作者:《人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