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国VS轴心国,二战飞行员培训计划
2020-11-16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结成的同盟国与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3个法西斯为轴心国的法西斯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是一场空战消耗巨大的战争,参战各国对飞行员队伍的需求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同盟国与轴心国各方各自制定了不同的飞行员训练计划,大量的年轻人进入飞行体系,学会了飞行。飞行员数量的增加以及飞行知识的普及,对战后航空文化以及民用航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同盟国:美国
1938年,美国民用航空管理局成立,一位名叫罗伯特·欣克利的职员将民用航空管理局章程中的“促进航空”解释为实施一个计划,让美国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关注航空”,并学会飞行。
当时,美国民航飞行员的数量为7400人,包括为航空公司服务的飞行员。陸军的飞行员只有不到5000人,其中现役军人不到一半。在欣克利看来,平民飞行员培训计划不仅是私营航空业的经济发动机,而且也应该是美国年轻人的职业培训计划。
1938年12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宣布了一项实验计划——在13所大学和学院培训330名飞行员。他说,随着计划的广泛开展,每年将有2万名大学生被培训成飞行员。欣克利晋升为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局长以后,这项计划得以实施。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年轻的国会议员埃弗雷特·德克森利用立法权力,为该计划添加了一条影响深远的条款:平民飞行员培训计划不会拒绝任何种族、信仰或肤色。
平民飞行员培训计划对18到25岁的任何人开放。学员需要缴纳40美元的费用,其中包括人寿保险和体格检查。政府为每一个接受培训的学员向高等院校补助20美元,向飞行学校支付290美元。到1939年秋天,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美国116所高等院校参与了此次培训计划。最终,1132所高等院校和1460所相关的飞行学校成为该计划的组成部分。
随着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以及美国加入二战,总统罗斯福宣布民用航空局的飞行员培训设施都“专门用于”为承担军事责任的人提供训练,平民飞行员培训计划改名为战争训练服务。
据记录,在1941年和1942年初,接受陆军航空队初级飞行训练的学员中有19.5%是平民飞行员培训计划的毕业生。这些学员的淘汰率不到12%,而那些没有接受过平民飞行员培训的学员,淘汰率将近45%。1941年时,美国陆军航空队还在塔斯克基建立了一所学校,并开始在那里训练航空军校学员。在塔斯克基等地,平民飞行员培训计划培训了大约2000名黑人飞行员。
经过美国平民飞行员培训计划和战争训练服务,近50万年轻的美国人学会飞行。1944年,平民飞行员培训计划/战争训练服务的学员输出减少。1946年,该计划在7年后终于完全停止。
同盟国:英联邦(加拿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损失严重。由于缺乏机场、学校等培训设施以及德军轰炸机的频繁骚扰,英军几乎无法在本土对后备飞行员进行有效培训。于是,英国政府决定利用其他英联邦国家的飞行设施启动飞行员联合训练计划。
1939年12月17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4国在渥太华签订《空军联合训练协议》,决定未来一段时期每年联合培训5万名飞行员、导航员、空中观察员、无线电操作员等,培训产生的费用由4国分摊。其中,来自英国的飞行员2.2万,加拿大1.3万,澳大利亚1.1万,新西兰3300人。协议规定,受训飞行人员首先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接受初级训练,然后汇集到加拿大接受高级培训。
参与各国在协议签订后开始紧锣密鼓地兴建飞行培训学校。加拿大第一座飞行学校“加拿大皇家空军第一初级培训学校”于1940年4月29日正式开课。飞行学员们首先集中接受基本军事训练以及数学、导航、空气动力学等基础理论训练,然后根据表现分配到学校专业培训。
由于远离战场且气候条件适于飞行,加拿大成为英联邦国家空军训练计划中的核心环节,当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机场,各型训练机的身影出现在了加拿大的上空。数据显示,加拿大皇家空军战前每年的飞行时间约2.7万小时,而英联邦空军训练计划实施后仅1942年夏天的飞行训练时间就是这个数字的4倍多。
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9月,加拿大境内已分布有107座飞行学校及184个保障单位,最多时有13万多名盟军飞行人员在此接受培训。飞行学校平均每月的飞行训练时间为50万小时,相当于每个学校始终有7架飞机在空中24小时不停地盘旋。加拿大也因此成为二战中最大的飞行训练中心。
由于在加拿大受训的大多是没有经验的飞行学员,起飞、着陆和飞行过程中的磕磕碰碰是难免的。在英联邦空军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基本每飞行900小时就会发生一起飞行事故,仅1942年10月到1943年9月的一年间,加拿大各飞行学校就发生了6000多起事故。
为纪念加拿大为英联邦空军训练计划作出的贡献,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联合向其捐赠了一座名为“自由之门”的雕塑,树立在加拿大特灵顿空军基地的阅兵场上,镶嵌有4国空军徽章。
这是一项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飞行训练计划,战争期间共培养了数万名飞行员,对欧洲、亚洲和非洲的空战产生了重大影响。加拿大人为此感到无比骄傲:“对加拿大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没有哪个国家能像加拿大一样组织好这样一场规模宏大的空中训练。我们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轴心国:德国
从后备飞行部门(为期6个月)飞行员训练连(2个月),纳粹德国空军的飞行学员要先后经历操练及体能训练、无线电与地图判读相关原理以及通用航空科目的学习。完成后,学员进入A/B级飞行训练学校(初级飞行学校),学习驾驶轻型飞机。
经过挑选,学员还会被派往C级飞行学校训练。经过C级学校训练合格后,飞行员有机会取得高级飞行员证书。从C级学校毕业后,双引擎战斗机飞行员还要前往专业学校接受专门训练,而轰炸机及侦察机飞行员在动身前往专业学校前还要再接受额外的50到60小时仪表飞行训练。完成专业学校的训练后,机组成员一般不会被打散,他们会一起被派往作战部队。
不过,从1942年开始,遭受巨大补充压力的德国空军训练体系开始崩塌。1944年初,德国战斗机飞行员在加入作战部队前只有160飞行小时的训练时间,还不到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陆航战斗机飞行员飞行训练时数的一半。
1944年9月,德国空军飞行训练机构也遭到了致命一击。盟军的战略空袭导致德国合成燃料工业整体崩溃,航空燃料的产量已无法满足德国空军的需求,其飞行活动受到限制。这样一来,一直在空军系统中位于末端的飞行训练学校失去了运作机能。初级飞行训练及许多专业训练学校被关闭,在最后一批训练学员通过训练后,战斗机训练学校也被关闭解散,飞行教官们被派往前线作战。
到了1945年2月,德国空军飞行员训练机构已名存实亡。
(摘自中央编译出版社《U-jet私人飞机》 主编:金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