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要求子女与工农子弟画等号
2020-11-16
在一架从西安飞往延安的飞机上,几个人正用俄语进行交流。
“瞧,那是王家坪,那是枣园。延河封冻了,像条银蛇。”老将军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
“阿洛夫将军,您到过延安?”年轻的军官很惊奇。
“到过,到过,我这回是故地重游了。谢辽沙,延安可是个土得出奇的地方。你回来后,生活上会变化很大,可以说,一个在天上,”他用手指向头上指指,又把手掌向下压压,“一个在脚底!中尉同志,你要有思想准备呀!”
另一位身穿西装的中年人说:“阿洛夫将军,你多虑了,谢辽沙中尉是毛泽东的儿子,他怎么会吃苦呢?”
“你错了!”阿洛夫将军以教训的口吻说,“你完全错了!你不了解毛泽东!”
飞机上用俄语交谈的这些人是谁呢?
原来,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由于积劳成疾,得了一种怪病:身心不能紧张,一紧张便头晕目眩,四肢发颤,大汗淋漓。当时国内的医疗条件有限,周围的大夫也诊治不出病因。大家束手无策,只好向苏联求助。
斯大林亲自指派了苏联红军将军级外科医生阿洛夫和内科医生米尔尼柯夫到中国来,近日即可飞抵延安,同行的还有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载着苏联专家和毛岸英的飞机从莫斯科起飞,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郊区的机场降落,换小飞机飞往西安,再从西安秘密飞向延安。
毛泽东的儿子怎么成了谢辽沙,而且成了苏联红军的中尉军官呢?这还得从18年前说起。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完“八七”会议,毛泽东回岳父杨昌济先生的老家湖南板仓,看望先期回板仓的夫人杨开慧和3个儿子。没待几天,他便踏上征程,去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了。
当时,长子岸英才5岁,次子岸青3岁多,三子岸龙刚出世。为了革命,毛泽东别妻离子,从湖南登上了井冈山,点燃了燎原的“星星之火”。
1930年10月,毛岸英与母亲一同被捕。杨开慧牺牲后,毛泽东十分惦念3个孩子。在中共地下党的努力下,找到了毛岸英三兄弟,历尽艰险,将他们秘密送到上海,安排到大同幼稚园。不久,毛岸龙因患细菌性痢疾逝于上海。后来,毛岸英兄弟在上海四处流浪,住在破庙里,靠卖报赚钱糊口,还经常到外白渡桥推车,备受欺凌。毛岸青还被巡捕、特务打成了脑震荡。后几经周折,直到1937年年初,他俩才由党组织送到了苏联。在那里,他们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和训练。
在延安的毛泽东十分关心远在苏联的两个儿子的成长。
1939年,毛泽东接到儿子的来信,十分高兴,立即回了信。在来往的信件中,毛泽东具体指导儿子的学习。他谆谆教导儿子:“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毛泽东不仅关心儿子在知识方面的长进和发展,更关心他们思想方面的成长。他夸奖儿子:“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同时,他也严厉地告诫儿子,“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欢喜你们,望你们更好。”
1941年年底,按照聯共(布)中央的规定,苏联老师建议毛岸英加入苏联国籍。毛岸英坚决不同意。在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他写信给斯大林,坚决要求上战场。在苏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曼努意尔斯基将军的帮助下,他先后到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并于1943年1月加入联共(布)(1946年回国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军校毕业后,毛岸英获得中尉军衔,被任命为坦克连的党代表,参加了苏军的大反攻。在毛岸英回国前夕,斯大林接见了他,送给他一支手枪,作为他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最高奖赏。
飞机终于降落在延安简易的机场上。站在跑道边的毛泽东以及欢迎的同志马上迎上前去。
从飞机上第一个出来的便是毛岸英。尽管有18年没有见过父亲,但这些年来,毛岸英从父亲寄到莫斯科的照片以及电影、画报上已无数次地看到过父亲的魁伟形象。他一下就认出了父亲。
毛泽东仔细打量着儿子:脚蹬牛皮靴,身穿苏军呢子大衣,那英俊秀气的面庞上,特别是开阔的眉宇间,既有母亲杨开慧的影子,也有父亲的遗传特征——天庭饱满。儿子也盯着父亲,见父亲穿着一身又肥又大的土灰棉衣,操着那一口改不了的韶山土话,觉得既好笑,又亲切。
父子俩在别人的眼里,一个是洋得潇洒,全副戎装,英姿飒爽;一个是土得出奇,一副陕北农村干部的打扮。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经过苏联专家的治疗,阔别了18年的儿子回到自己的身边,这比任何特效药都有疗效。毛泽东的病很快痊愈了。
回到延安后,1946年2月,毛岸英被安排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当时,中央机关经常组织干部参加修公路、开荒、收庄稼之类的义务劳动。为了调剂生活,延安的周末常举办舞会。毛岸英不仅会跳舞,而且很着迷。他身材高大,又有身份,常常有一些年轻漂亮的姑娘往他身边凑。起初,毛泽东对儿子的衣着,对儿子说话手舞足蹈、比比画画、耸肩吐舌,只是默默地瞟去两眼,后来,他终于忍不住了。他先是让毛岸英脱下苏军制服和大皮靴,换上自己穿过的旧棉衣棉裤和江青用边区纺的粗毛线织的毛背心、毛袜子,不多久,又让儿子从自己身边搬到中央机关住。
一天,他突然问毛岸英:“你吃什么灶?”
毛岸英如实地回答:“中灶。”
毛泽东一听便生气了,责问儿子:“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
虽然毛岸英肠胃有毛病,但仍听从父亲的劝说,改吃大灶。一个受欧式教育、习惯吃西餐的人,从吃面包、喝牛奶到啃小米窝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
接下来,毛泽东又开始教儿子如何待人接物。他说:“你回到了国内,要按照国内的习惯方式来生活,不仅是吃饭、穿着,其他也应该按中国的传统方式和人们交往。”稍微停顿了一下,毛泽东接着说,“你先去探望老同志,见了人不要没大没细(小)的。年纪大些的,你喊伯伯、伯母、叔叔、婶婶;最老的要喊爷爷、老爹爹、老奶奶;跟你差不多大的,或者喊哥,或者称同志,不要随便喊人家的名字。”停了停,毛泽东又说,“都是参加革命好多年的,他们对革命有贡献,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要多向他们学习。”
后来,毛泽东又让毛岸英深入社会这个大课堂,拜工农为师,上“劳动大学”,向实践求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让儿子到工厂学习管理生产,接受工人阶级的教育。
1947年10月8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的信中教育儿子:“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毛岸英十分珍视父亲在这封信中关于人生、事业的教诲,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不仅对20多岁的儿子这样严格要求,即使对几岁大的女儿,毛泽东也不例外。
毛泽东对儿女是极富怜爱之情的。他共有过10个子女,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幸存下来的只有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及李敏、李讷两姐妹。1940年,李讷降生后,李敏又赴苏联与贺子珍团聚,年近半百的毛泽东渴望得到儿女亲情的慰藉,因此,他再也不忍心让李讷离开自己,尽管工作繁忙,也没把她送进保育院,而让她在自己身边长大。然而毛泽东从来不允许李讷在生活上有丝毫特殊。
1947年,胡宗南率大批军队进犯陕北,陕北的粮食供应困难。一天晚饭后,毛泽东嘱咐阿姨:“以后,你就带李讷吃大食堂吧。”
大食堂的伙食是一天两顿水煮黑豆,连皮都不去,大人吃了胀肚子,放屁放个不停,小女孩儿怎么受得了呢?卫士长忍不住劝道:“孩子才7岁,还是跟妈妈一起吃吧。”
毛泽东的手臂弯着,大手由里往外一挥:“陕北老乡的娃娃吃黑豆一样长得壮。你不要说了。”
毛泽东说定了的事,不会轻易更改。阿姨第二天便带李讷去和战士们一起吃大食堂。每到开饭的时候,小李讷也像战士们一样,自己拿着小碗,打一碗饭、一份菜。最困难的时候,甚至一个多月天天吃黑豆。
如果说战争年代条件太艰苦,小孩子只能随遇而安,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条件大为改观,毛泽东总该对小女儿有些照顾了吧!其实不然,一次,阿姨要求毛泽东带李讷一起用餐时,毛泽东断然做着手势:“不要跟我,还是跟你,你带她一起吃大食堂吧。”平日里,毛泽东仍然不允许家人与他同餐共桌。
李讷和李敏考上大学后,继续过着与工农子弟画等号的生活。她们吃住在学校,同普通群众的子女一起,七八个人住一间宿舍,睡上下铺,吃一样清淡的伙食,一样下乡参加劳动,一样回家挤公共汽车。只有到了周末,大家都可以回家的时候,她们才能得到回家见见父母的机会,而就是在这种时候,她们一般也照例去机关食堂就餐。
父母对子女有舐犊之情,同时父母又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毛泽东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实践在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上。他希望青年做到的,首先要求自己的子女做到。他所耕種的“教子实验田”,对于小家虽无五谷丰登,对于大家却是功德垂范。
(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垂范:引燃真理之火的共和国领袖》 作者:史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