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公平现状
2020-11-16黄崇岭
黄崇岭
摘 要:为促进教育公平,二战后的德国努力推进教育的民主化进程,力图给全民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通过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模式,让所有儿童和年轻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求学之路。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教育成功与否和学生家庭的社会地位、学生的居住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因素的改变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文章从学生家庭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别差异、区域差异四个角度出发,揭示了德国的教育公平现状,并对政府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德国 教育公平 教育均衡 基础教育
教育公平意味着尊重个体差异和需求,为每个人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为促进教育公平,德国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让所有儿童和年轻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求学之路。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教育成功与否往往和家庭的社会地位、学生的居住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德国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教育均衡的每一个环节,但实施教育均衡的措施是否一定能实现教育公平?本文从家庭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别差异、区域差异四个角度探究德国的教育公平现状,并介绍德国政府为实现教育公平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一、家庭的社会地位与教育公平
多项国际性和国家层面的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其家庭社会地位关系密切。教育学家包默特(Baumert)认为,原生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们对学生的成绩有直接的影响。雷利可夫斯基(Relikowski)称这种现象为家庭社会地位的“首要效应”。另外,这些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还以间接的方式产生影响,如家长为学生所做的学业生涯规划以及教师的评分会影响学生受教育的状况,雷利可夫斯基称之为“次要效应”[1]。显然,“次要效应”对教育造成的影响比“首要效应”造成的影响更需要人们克服。
下文借助德国联邦层面的“各州学校成绩考查”了解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业的影响。2011年,受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的委托,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IQB)组织了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各州学校成绩考查”。为了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各州学校成绩考查”收集了家长的职业数据,以此作为家庭社会地位的评判标准。所有职业按照取得其资质所花费的成本和职业的社会地位被划分成7个等级,这种划分方法按照其发明者埃里克森(Erikson)、高尔特托尔普(Goldthorpe)和普尔托卡樂罗(Portocarero)的名字被命名为EGP-等级。调查结果表明,不同EGP-等级的四年级小学生的成绩相差甚远,高EGP-等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低EGP-等级学生相差1年,语文能力则相差1.5年。2012年对九年级学生的考察也证明了这一点,高EGP-等级的学生比低EGP-等级的学生的数学能力高3年,自然科学能力高2~3年。[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比较了各国学生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成绩后在研究报告中多次指出:采取分层教育体制国家的学生因其经济社会背景而受到的学业影响,要远远大于没有采取分层教育体制的国家。这再度引起了德国人对中等教育分层制公平性的思考。20世纪60年代末,欧美盛行的“综合中学运动”随着社会民主党在德国的上台而兴起,综合学校被描述为“实现教育民主化”“促进机会均等”的“未来学校的样板”,然而这种融文理中学(对学业要求最高的初高中一贯制中学)、实科中学(对学业要求中等的初级中学)和主体中学(对学业要求最低的初级中学)为一体的综合学校在德国的发展并不成功,成为了“奉行平均主义的中庸教育机构”。历经数百年的分层制教育虽然有其弊端,但大量人士认为该制度是一种“务实的教育公平”: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方法,传授不同的内容,塑造不同的人才[3]。加之分层教育体制的“流动性原则”始终为转换学校敞开大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不公平而加以谴责。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分层教育体制依然将主导德国的中等教育。
目前,德国约有1/4的18岁以下青少年面临着至少一项来自社会、经济或文化方面的可能损害其受教育机会的风险。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联邦教研部自2013年起实施一项校外教育联盟计划,旨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对各类承担教育功能的文化、艺术团体进行专项资助,为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青少年提供更为广泛的校外学习机会,让他们的教育发展“不再由个人的出身决定”。[4]
二、文化背景与教育公平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欧盟内部的人员交流愈加频繁,加之德国是难民首选的欧洲流亡目的国,近年来有移民背景的德国居民越来越多,这种复杂的、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均质性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按照德国联邦统计局的定义,有移民背景的人指的是1949年以后迁入德国的人,在德国出生的外国人,在德国出生、有德国国籍且父母有一方是上述两类人口者。截至2018年底,共有2080万生活在德国的居民有移民背景,占总人口的25.5%(其中有德国国籍者和无德国国籍者各占约一半)[5]。据官方统计,2013-2014学年约有18.7万有移民背景的青少年就读于巴伐利亚州的普通中小学,占学生总人数的15%[6]。2015-2016学年,汉堡市43.7%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有移民背景,这与47.9%无移民背景的学生相差无几(另外近9%的人难以界定)[7]。与以往的统计数据相比,自2012年以来有移民背景的人口保持着较高的增速,相应地学校里有移民背景的学生人数也增长迅速。其中,小学和主体中学有移民背景的学生人数明显高于文理中学和实科中学,这也反映出有移民背景的青少年受教育程度低于德国本土青少年。
具有移民背景的学生在学校的首要问题是德语语言能力较差,这影响到所有学科的学习,新移民学生的语言问题尤其突出。新移民指的是进入德国社会不足3年者。就读于巴伐利亚州普通中小学的新移民学生主要来自欧盟国家(66.1%)、欧洲其他国家(12.4%)和亚洲国家(14.1%)。德国国内调查及国际性测评都表明,有移民背景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低于德国学生。“各州学校成绩考查”表明,所有联邦州有移民背景的学生的成绩远远低于无移民背景的学生的成绩。其中,巴伐利亚州四年级学生中父母双方都有移民背景的学生的德语成绩要落后无移民背景学生1年,数学成绩落后2~3年[8];九年级学生数学差距为2年,自然科学差距为1~2年[9]。父母一方有移民背景的学生成绩也略差于对照组。自2000年起,作为OECD成员国,德国参加PISA,测试结果都无一例外地证明,有移民背景的学生成绩远远落后于没有移民背景的学生,这种差异体现在阅读、数学、科学的能力上。同时,调查还得出语言能力和其他学科能力呈正相关的结论。
就教育的参与度和学业生涯而言,有移民背景的儿童和青少年也远远落后于无移民背景的同龄人。就平均入学年龄而言,有移民背景的儿童要略微晚于无移民背景的儿童。在小升初选择学校类型时,有移民背景的学生选择主体中学的比例明显高于无移民背景的学生,甚至达到2倍以上,即便有的移民学生成绩不差,其也可能选择层次较低的中学。在中学阶段,有移民背景的学生留级率是无移民背景学生的2倍左右;在小学阶段,有移民背景的学生的留级率更高。有移民背景的学生从低学业要求学校转往高学业要求学校的不多,转学的大多数情况是由于不能胜任目前的学习,从而降到低一级的学校。在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高中毕业生中,有移民背景的学生明显少于无移民背景的学生,且他们中有更多的人是通过职业教育或专科高中的途径获得大学入学资格。有移民背景的学生在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辍学率明显高于无移民背景的学生。[10]
为了解决这种教育不均衡现象,各州的教育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为学龄前移民儿童提供德语语言班,帮助他们尽快达到入学的德语水平要求;各中小学专门为移民青少年提供课后德语补习班;在一些中小学,有移民背景的学生在某些课程被集中到一起专门上课,在其他课程则回归常规班级,以便于他们既能有的放矢地提高語言水平,又能较好地与德国同学融合;为了让新移民学生尽快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一些城市提供过渡班,新移民插班生可以在过渡班学习德语、体育和一些主科,等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较好之后,再回到各自的学校;扩大全日制学校,通过延长在校时间使移民子女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参加文化活动的机会;为移民学生的父母开设德语课,除了教授语言,还增加他们对德国教育体系的了解,提高其对子女教育的参与度;难民申请者的子女,只要年龄适合,必须参加为期两年的职业学校的课程,他们不仅接受职业教育,而且学习德语和德国国情,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接受职业教育或继续教育。[11]
三、性别差异与教育公平
如果想在社会和家庭最终实现男女平等,就必须抓住教育机会,让女性受到更好的教育。纵观德国历史,男女受教育机会一直存在不均衡现象,2012年,巴伐利亚洲全民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男女比例(男29.8%、女24.1%)依然显示出男性受教育程度高于女性。但值得欣喜的是,女性抓住了时代赋予她们的机会,调查显示,在20~35岁的年龄段,有42.4%的巴伐利亚州女性获得了大学入学资格,明显高于男性的37.8%。[12]
性别差异主要体现为生理差异,但它确实造成了男女在获取知识和能力时的不同状况。大量研究表明,女性更擅长语言学习,男性更擅长计算。德国“各州学校成绩考查”的数据同样支持该结论,小学阶段就已经存在的女生在德语和男生在数学上的优势到初中后逐渐拉大。不过总体而言,女生在学校比男生更加成功,这种状况近年来几乎没有改变:女生基本上能按时入学,很少有被强制推后入学的;相比男生,女生在小升初时更多地进入了对学业能力要求较高的文理中学和实科中学;更多的女生通过转换学校类型的途径进入了高级别的学校;女生留级的现象明显要少;在所有级别的升学考试中女生的成绩都要比男生优秀,且毕业年龄都低于男生;女生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男生。
对于职业选择,男性女性都有自己的偏爱。德国就读职业学校的女生很少有选择技术专业的,营养、健康、护理、外语专业更受女生青睐。在大学里最受女生欢迎的专业是语言与文化、经济、法律、社会学、医学,男生则更倾向于选择数学、计算机、自然科学及其他技术类学科(合称MINT学科)。遗憾的是,虽然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女生要多于男生,但最终选择就读大学的男生比例(85%)明显高于女生(77%)[13]。为了鼓励更多的女性投身MINT专业,联邦教研部发起了促进女性MINT学习的计划,该计划面向由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女性,号召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学术机构、企业、行会和社会组织通过各类活动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例如,慕尼黑工业大学在每年暑假为女中学生提供一些MINT课程,所有女生都可以免费报名参与,通过参观实验室、工厂等一系列亲身体验项目,提高对技术工程类工作的兴趣。
四、区域差异与教育公平
德国东西部经济差异巨大,南北发展亦不平衡。要想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首先要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德国政府力图做好教育公平,目标是以需求为导向在所有区域实现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全覆盖。巴伐利亚州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州,即便如此,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首府慕尼黑吸引着大量的外来人口,在2003-2013年十年间人口增长了10%,慕尼黑地区相应地新建了20所小学。而在同一时间内该州的上弗兰肯东部地区人口却下降了8%,人口负增长不仅是因为出生率低,人口迁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其后果是老龄化十分严重,而且恶性循环,导致部分小学不得不关停并转[14]。但是在对待中学的新建与关停方面却不能像对待小学一样简单地处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经济越发达地区的人口迁入越多,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越大,高水平的中学也越多,反之亦然。因此,在人口负增长地区简单地关停一些中学并不是理想的处理办法。巴伐利亚州文教部经过仔细调研、合理调整,将大量低层次教育的中等中学合并为联盟,让它们优势互补,同时新建了提供高水准教育的文理中学和实科中学,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人口迁出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结语
作为西方教育大国,德国追求教育公平,努力做好教育资源均衡,但依然摆脱不了家庭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别差异和区域差异给教育公平带来的负面影响。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会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但不可否认教育是可以改变命运的理想手段之一。大量移民和难民的存在是德国社会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联邦政府为他们提供多种受教育机会,以期他们能更好地融合发展。完全消除性别差异在教育领域对个体的影响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但是对男性和女性进行合理地引导,使其在各行各业都有一定比例的分布,这对社会发展是有益的,对此联邦政府不遗余力地努力着。区域差异对教育公平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是仅仅依靠教育部门就能解决的,消除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是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手段。当经济差异无法立刻消除时,德国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新建高水平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2][6][10][11][12][13][14]Staatsinstitut für Schul?鄄qualit?覿t und Bildungsforschung. Bildungsbericht Bayern 2015[R]. München: Agentur2 GmbH, 2015.
[3][4]秦琳.德国基础教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200-208.
[5]Statistisches Bundesam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ev?觟lkerung-Migration und Integration[EB/OL].(2019-08-21) [2020-06-20] https://www.destatis.de/DE/Themen/Gesellschaft-Umwelt/Bevoel?鄄kerung/Migration-Integration/_inhalt.html.
[7]Freie und Hansestadt Hamburg Beh?觟rde für Schule und Berufsbildung,Institut für Bildungsmonitoring und Qualit?覿tsentwicklung. Das Schuljahr 2015/16 in Zahlen—Das Hamburger Schulwesen[R]. Hamburg, 2016.
[8]HAAG N,B?魻HME K, STANAT P. Zuwanderungsbezogene Disparit?覿ten[R]//STANAT P, PANT H A, B?魻HME K, et al. Kompetenzen von Schülerinnen und Schülern am Ende der vierten Jahrgangsstufe in den F?覿chern Deutsch und Mathematik. Ergebnisse des IQB-L?覿ndervergleichs 2011. Münster, 2012.
[9]P?魻HLMANN C, HAAG N, STANAT P. Zuwanderungsbezogene Disparit?覿ten[R]//PANT H A, STANAT P, SCHROEDERS U, et al. IQB-L?覿ndervergleich 2012. Mathematische und naturwissenschaftliche Kompetenzen am Ende der Sekundarstufe I. Münster, 2013.
編辑 朱婷婷 校对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