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抄袭变多是因为大众更敏感了吗?
2020-11-16
第21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许如珵的《古董》涉嫌大段复制粘贴网文《碎玉投珠》,引发关注。
联系近年文艺创作、高教科研等领域的抄袭事件,人们不禁要怀疑,此类事件变多,是因为社会对“抄袭”过度敏感,还是抄袭难度降低?
从大众传播角度看,大众对抄袭事件的认知多来自媒介呈现,而媒介议程、报道框架倾向于黏合热点、聚焦同类。近日相继出现的电影“融梗”、获奖抄袭讨论,便符合热点同类报道重叠的规律。涉嫌抄袭事件变多并非瞬时印象,和媒介长期不懈地呈现有关。大众的敏感开始在版权保护意识加强、反抄袭素养不断提高两个维度上形成。
涉嫌抄袭事件变多也是严峻的事实。以网络文学为例,多样广阔的平台、越来越低的门槛,使网文创作规模蔚为大观。但一些平台疏松的版权管理、内容维护机制,资本推动并迎合市场的生产模式,使网络文学质量参差不齐。作品在人物关系、情节架构等方面的互相模仿更是普遍。
网络的便捷降低了抄袭难度,也锻造了“批判的武器”,带来无数阅评人。开放的网络更容易溯及以往其他作品,使抄袭行为难以遁形。令人忧虑的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媒介呈现,往往是局部的。不少人仅仅对涉嫌抄袭事件中的人物、争议好奇,而缺少对抄袭事件涉及问题的细致观照、深入分析。现实中不少涉嫌抄袭事件的讨论,开始于口水战,止步于围观,缺少对新兴媒介环境下抄袭定义、性质的思考,遮蔽了真正的问题。
反抄袭的价值归依是守护原创。在机制和环境上对原创作品缺乏保护,使得“劣币驱逐良币”,是对抄袭现象的纵容,也是对原创的毁灭性打击。
反抄袭维权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在网络时代,理应通过刊发平台鉴定、行业共同体评价,以及开放性的制度设计,重新激活著作权法对新环境下抄襲侵权行为的认定。只有如此,才能让原创者既不惮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眺望,进行“故事新编”,也不忧惧被他人抄袭,安心从事原创。
(摘自《中国青年报》 本文作者:白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