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及其成因分析
2020-11-16秦亚东
摘 要:本文以《中国有嘻哈》中的说唱歌曲为例,分析了语码转换的形式特点和语码转换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说唱歌手使用语码转换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语言和社会两方面,包括歌曲押韵的需要,术语缺乏对应表达,缩短与年轻听众间的距离,凸显自己的个性及寻求社会认可。
关键词:说唱;语码转换;原因
《中国有嘻哈》是爱奇艺在2017年推出的中国内地首档嘻哈音乐选秀节目,旨在推广华语嘻哈音乐,自开播以来,获得了每集平均2亿的播放量以及超高的讨论热度,但是在这种以中文为主导语言的背景下,说唱歌手中大多数的歌词中都存在语码转换现象。语码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1]。说唱中的语码转换主要涉及两种形式:中英及汉语方言与英文间的语码转换。
本文以酷狗音乐中《中国有嘻哈》专辑中1-12期节目里共121首歌曲为语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说唱歌曲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并从语言和社会层面揭示说唱中语码转换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语码转换的特点
从语言结构角度看,歌词语篇中的语码转换也大致可分为单词性插入、词组性插入、分句性插入、语篇性插入这四类。
1.单词性插入。
在说唱中,相当一部分的语言变体都是通过单词的形式插入分句中的。通常,以单词形式插入的语言变体主要是说唱中的一些术语如“beat”(节奏)、“rapper”(说唱歌手)、“homie”(哥们或姐妹)以及一些语气词“yep”、“yeah”。
例2:做个 beat 来记录我的勇气/太多 rapper 风格过于统一(《头文字T》-Tizzy T)
2.词组性插入。
词组性插入通常是为了引起听众注意或者是为了押韵,如在小白的《万人迷》中“so call me 万人迷”,通过英文吸引听众注意,而重点信息“万人迷”使用中文。
例3:So call me 万人迷 万人迷/请叫我万人迷 万人迷/So call me 万人迷 万人迷(《万人迷》-BrAnT.B小白)
3.分句性插入。
分句式的英文常出現在歌曲开头部分或者出现在歌曲高潮部分,句子中的单词简单,朗朗上口,并且在歌曲中不断重复,从而使听众在潜移默化中记住旋律和歌词,不断在脑海中循环高潮部分。
例4:被金钱蒙蔽的人/被欲望蒙蔽的人/I shot you down/Man I shot you down(《天堂来信》-黄旭)
例5:This real life/但我从来不觉得累/重点是想不起来昨天晚上/醉的是哪位/I don't care about anything(“Papillon”-王嘉尔、GAI)
4.语篇性插入。
语篇式的插入对说唱歌手英文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主要是有过海外生活经历的说唱歌手在其歌曲中会大量使用,如艾福杰尼,欧阳靖等。而其他选手大多以单词和词组性插入为主。
例6:Start with the simple knock knock knock knock/I don't give a /After journey still rock on/从来不被打败/太多人想看我出丑那么你就当面来(“After Journey”-艾福杰尼)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说唱歌曲中,说唱歌手并不会只使用一种形式进行语码转换,一首歌曲中可能同时存在单词,词组,分句及语篇式的插入。
二、语码转换产生的原因
说唱中的语码转换的原因主要可以从语言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这一部分重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究其成因。
1.语言层面。
(1)歌曲押韵需要。押韵是说唱歌词中的精华部分,需要说唱歌手有较强的作词能力。押韵不仅增加了作词难度,也提升了韵律上的美感,押韵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单押,双押,三押,N押。最后一个字押韵,那就是“单押”,有两个字押韵就是“双押”,三个字就是“三押”。
比如在VAVA演唱的“Get It on the Floor”中“我的flow/我一枝独秀/Dance on the floor/没有烦恼/那么就和我尽情的show/有烦恼”,句末的单词就是单押。
在Miko蜜妞演唱的《Myself》中“究竟是dirty还是得体”、“dirty”和“得体”是双押。
(2)术语缺乏对应的表达。说唱起源于美国黑人,有其专门的术语,而术语的意义和单词本身的概念意义也有所不同,在中文中难以找到对应的翻译:
Flow原意指的是人或者事物在一个方面的流动,而在说唱中指的是咬字、发音、韵律和节拍之间的流畅,契合程度。
Punchline原意是笑话里面让人发笑的地方,说唱里面就是指歌曲的高潮部分。
Freestyle原意指的是游泳、摔跤或滑雪比赛中自由式的,在说唱中指的是说唱歌手的即兴创作,需要他们临场发挥。
除此之外,说唱中还有一些新的词汇, 如 “diss”是 disrespect (不尊重)或disparage (轻视)的缩写,当说唱选手之间有了 “beef”(过节,矛盾),通常会通过写词、说唱的形式“diss”对方,中文常被翻译成“互怼”,不过这并不是指双方间的互相谩骂,而更是一种才能的比拼。
2.社会层面。
(1)寻求社会认可。从社会背景来看,一方面,在中国,说唱这种音乐形式还是比较小众,处于地下的状态,但是在节目中,许多说唱歌手都表达了想要让说唱音乐被中国大众所接受,说唱歌手能够被主流认可的期许。而想要在中国发展,说唱就必须要使用中文,中文使说唱歌手与普通大众之间取得了联结和一致,揭示集团内成员间的同等关系。方言说唱更是强化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在世界这个大环境下,英文说唱仍占主导。嘻哈文化源于美国,其他国家的说唱歌手或多或少也会在音乐中加入英文,如在海选阶段被淘汰的Al Rocco想用英文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嘻哈是什么。说唱音乐在中国并不是处于主流,而欧美的嘻哈文化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因此,如果嘻哈歌手想要获得世界舞台的认可,他们就要讲英文。
(2)缩短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中国有嘻哈》这个节目的主要听众为年轻人,年龄在18岁—24岁的听众占比为55%。而这一阶段的年轻人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都已学习了英语,更容易理解说唱中插入的英文。说唱歌手利用英文的使用,与年轻人之间建立了“我们关系”,语码转换更加容易被他们接受,引起共鸣,从而与英语水平较低的中老年区别开来。
(3)凸显说唱歌手的个性及声望。《中国有嘻哈》中的选手大多都是90后,他们个性張扬,追求自由,嘻哈文化的精髓就是“keep real”,保持最真实的自我,不随波逐流,所以说唱歌手也努力强调自己的swag(范,个人风格),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也体现在语言上。大部分说唱歌手都有自己的英文昵称,在介绍自己时都倾向于介绍自己的英文名字,如GAI,VAVA,Jony J,将自己包装得更加特别,听众对于他们的中文名字可能并不熟悉。
三、结语
随着《中国有嘻哈》的播出,中国迎来了“嘻哈元年”,说唱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也在年轻人当中流行开来,而说唱歌词中普遍会夹杂一些英文,并且也有说唱歌手独具特色,使用方言说唱。以《中国有嘻哈》中的说唱歌曲为例,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究了说唱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认为说唱中的语码转换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语言和社会两方面,说唱歌手使用英文是为了歌曲的押韵,方便表达,建立与年轻听众间的关系,凸显自己的个性,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舞台,而使用中文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可,与听众寻求统一。
参考文献:
[1]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 Third edi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8: 86.
作者简介:
秦亚东(1996-),女,山东日照人,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