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CI崇拜”为何破除不了?

2020-11-16

现代阅读 2020年2期
关键词:行政化科研院所崇拜

“SCI(科学引文索引)崇拜”,在我国学术界已经是个老问题了。早在10年前,就有院士、专家炮轰“SCI崇拜”,认为这种看重论文发表数、引用数、影响因子的“SCI崇拜”,误导科研工作者,催生学术不端。然而,10年之后,“SCI崇拜”现象反而愈演愈烈。

破除“SCI崇拜”,与基础教育破除“状元崇拜”一样,都会遭遇普遍的质疑:不用论文、分数评价人才,其他指标公平、公正吗?换言之,以论文发表数、论文发表的期刊档次来评价学者,和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一样,会给公众可见的公平。如果不用可量化的论文指标,而在考核、评职称时引入“软性”指标,谁能保证评价不被人情因素利用?这也是舆论一边质疑“论文至上”“分数至上”,一边又力挺“唯论文”评价、“唯分数”评价的尴尬现状。

怎样才是破局的方法?显然,突破点在建立具有公信力的新的評价体系,而建立这一评价体系,关键在于推进行政权与教育权、学术权分离,让行政评价退出,实行专业评价。

在缺乏专业评价能力的情况下,量化评价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看论文的发表情况是十分简单的,谁发的论文多谁就厉害,复杂一点的不过就是按影响因子进行加权,这道算术题哪怕初中毕业生也会做。而看论文的创新价值,则需要专业同行评价,针对论文的本身,哪怕论文没有发表,或者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不高,但有价值,也会得到高的学术评价。

我国对学者的评价,选择的是看论文发表,这是出现“SCI崇拜”的根本原因。

所以,破除“SCI崇拜”,必须推进学术评价去行政化。这要求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建立现代治理结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切实实施这一改革,才能告别学术评价的“SCI崇拜”。

(摘自《光明日报》    本文作者:熊丙奇)

猜你喜欢

行政化科研院所崇拜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我崇拜的那条“龙”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崇拜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