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亲的一封信》为何刷爆医生朋友圈?
2020-11-16
近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在其官网以中文形式发布的中国学者的文章《给父亲的一封信》“刷爆”了医务工作者的朋友圈。《柳叶刀》杂志评价該文较好地展现了中国当代医生面临的问题,描绘了大多数中国医生在日常实践中面临的巨大压力。
这封信之所以能够被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收录,是因为信中表达出了儿子对父亲真挚的情感。信的语言虽然不算华丽,但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人情味也十足。更重要的是,该信写出了医生的辛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儿子追述父亲生前当医生时的两个细节,以及自己继承父亲遗志选择做医生的心路历程,两代人无悔的选择,透出令人动容的人格魅力。
谭文斐医生的父亲生前当医生时,曾发生过两次医疗事故。第一次发生在1974年,一名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患者没有完全清醒,后来因误吸窒息死亡,当时,医院院长出面解决纠纷,被患者家属殴打,全院停止工作3天。第二次发生在1993年,一名患者麻醉拔管时呛咳,血压急剧上升,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患者死在手术台上。当时医院主管副院长命令全院停止手术一天,搞得满城风雨。
谭文斐的父亲生前是一位医术高超、深受患者喜爱的医生,但即使是这样的好医生,也经历了两次医疗事故和“医闹”事件,以至于他的父亲因此一夜之间双鬓斑白,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这封信对于医务人员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医疗具有太多不确定的风险,而普遍民众对于这些风险的理解不够透彻,难免会存在不同看法,甚至发生纠纷。当事情到来时,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好的应对方式。
医疗行为总会面临两难选择,没有哪位医生能够确保永远不会出错。如若医生因此碍于被迁怒的压力而缩手缩脚,不敢替患者作出决定,往往出现两败俱伤的结局。
医疗事故和纠纷很难完全避免,关键是要对发生的概率加以控制。尽管近年来伤医案件尤其是恶性案件明显减少,但一起恶性案件的出现,就足以让统计数据显得苍白无力。将预防伤医案件的关口前移,用严惩和预防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防患于未然,被撕裂的伤口才能逐渐痊愈。
(摘自《济南时报》 本文作者: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