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中期的王府井是北京的“香榭丽舍”

2020-11-16

现代阅读 2020年2期
关键词:王府井义利戏院

北京的前门大栅栏与王府井地区比较,就像上海的南京路与淮海路(淮海中路旧名霞飞路)一样,前者是传统商业区,集中了老派市民和外地游客,而后者则是新兴商业区,集中了相对洋派的新潮人群和外国观光客,因此,说王府井是旧时北京的“香榭丽舍”是不为夸张的。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王府井一带,尤其有东安市场的存在,逐渐成为了相对趋新的北京人和来华观光的外国人购物与游览的地方。这里距离北京饭店和六国饭店都不远,步行几步就能到达。因此,王府井就成了北京新兴商业游乐所在。1955年9月,北京市百货大楼开业,与老东安市场形成了两个最大的商业中心,就更繁华了。王府井的概念,可以向东延伸到金鱼胡同,向西延伸到东华门大街,向北包括了八面槽的南段。八面槽的北段和王府井相连,北口有几家著名的商铺。

清华园浴池是老字号,除了一般的池堂,更有设施舒适的单间盆堂。那时马连良先生在吉祥戏院经常有演出,也时常在清华园的盆堂包间里泡上一下午的澡,甚至在单间里要上一些点心,垫一垫。唱戏讲究饱吹饿唱,所以晚饭只吃些点心。等到5点钟以后,再到吉祥戏院的后台扮戏。他是清华园的老主顾了。

紧挨着清华园的是利生体育用品商店,距今大约有80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店面不太大,经营的品种也不算太多。我虽然体育不怎么样,但是装备总是要的,那回力球鞋就是在利生买的。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时,这里最红火,那时红双喜牌子的球拍和球都供不应求。如今的利生成了大型的体育用品商厦,原来那间门面早不复存在。

利生的北侧是外文书店。再往北后来有家全素斋,就在韶九胡同口上。其实,那是

60年代初才从东安市场南花园搬迁至此的。它的原名叫“全素刘”,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改叫了全素斋。老东家名叫刘海全,本来在王府井摆了个小摊子,后来在南花园有了铺面,但是地方很小,都是在家里做好再拿到店里去卖。他家的素食都是荤菜的名字,像素鸡、素鸭、素鹅、素什锦、素羊肉、素火腿、素酱肉,还有香菇面筋等等。每天上货不多,到了中午时分就基本售罄了。今天的稻香村还保存了几种,但只有1/10不到了。我记得全素斋卖得最贵的是素火腿,因为用的是上好的“油皮”,紧紧卷起,加上香油和糖,成本不菲,当然要贵出其他素食几倍了。

记得小时候吃烤鸭没有去过前门外的全聚德,都是去八面槽的“惠尔康”烤鸭店。那里的烤鸭不输于全聚德和便宜坊,皮酥肉嫩,也不太油腻。今天知道惠尔康的人很少了。那时如果不想到店里吃,惠尔康也能用大提盒给你送到家里,送鴨子的伙计能在你家里给你片鸭肉。即使装在大提盒里盖上盖子闷过,皮也不会不酥,确实是一绝。

八面槽和金鱼胡同的口上,把角有家老字号的肉铺叫“宝华春”,门是斜着开的,铺子里是花砖地,卖生肉,也卖熟肉食,兼营南方的火腿和风鸡腊肉等。宝华春虽然地处最繁华的金鱼胡同路口,却与王府井的气氛不大协调,在这种地方开设猪肉杠子,有点不伦不类。试想,谁会在满街珠光宝气的王府井拎着二斤猪肉徜徉?但是奇怪得很,这家宝华春猪肉杠子居然几十年不倒,也算是王府井路口上的一家金字招牌了。

面对着东安市场西门,开设在王府井北口路西的一家很大的食品店叫“宝兰斋”,所卖的东西不是太传统,糖果点心很多都从上海进货,在没有百货大楼之前,生意很好。由于没有太多的特色,又不能像稻香春那样有自己的厂房和制作间,可以说能开在那里很多年,主要是沾了地理位置的光。宝兰斋的东家是金鱼胡同大学士那桐家的管事,那家又是北京城最阔的宅门,当然资金雄厚了。

金鱼胡同对面即是东安门大街,早在清代,这里是官宦们上朝的必经之路,因此热闹非凡。当年京城有名的鲁菜馆子东兴楼就开在东安门大街路北,只是到1944年就歇业了。我对东安门大街印象最深刻的几处,大约有路北的华宫西餐馆、义利食品店,路南的春元楼饭庄,以及后来的中国集邮公司,再就是真光戏院(50年代一度叫北京剧场,后来改为中国儿童剧场)。

华宫是原来一部分“墨蝶林”员工开的店,这家“墨蝶林”原来开在内务部街,关张以后就另开了华宫。比起东安市场里的吉士林与和平餐厅,华宫要显得简陋多了。店堂也小得多,远没有那么气派。那里的菜品一般,但是“罐焖牛肉”却是做得极好。

从华宫再往西不远,就是1950年从上海搬迁来的义利食品店。50年代以后,几乎大多数北京人都吃义利的面包。它那里的糖果也是从上海进货,孩子们喜爱的大白兔奶糖等,别处如果买不到,到义利准会有。今天,义利不但还存在,而且分店遍布四九城,仍然在卖着乳白面包、“酸三色”、大白兔奶糖,类似一种怀旧的象征。早年的义利在东安门大街上,也可谓是后起之秀了。

民国初年,北京建造了两座相对现代化的戏院,一个是珠市口的开明戏院,一个是内城东安门大街的真光戏院。这两座戏院都是镜框式舞台,一排排的靠背椅,楼上是包厢,并且有了预售票的业务。50年代初,开明戏院改名民主剧场(后来改名珠市口电影院),而真光戏院则改名北京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首都剧场落成之前,就在北京剧场演出,老舍的话剧《龙须沟》就是在这里首演。首都剧场建成之后,人艺有了自己的剧场,原址就归中国儿童剧院使用。

当时的剧场还保留了真光的老样子,楼上有包厢,但已经被打通,成了一排排的座位。五六十年代的孩子们大多是看着那里的儿童话剧成长起来的,对这个剧场有着特殊的感情,而像方掬芬等儿童剧演员也是在那里开始舞台生涯。

出了东安市场的西门,就是繁华热闹的王府井大街了。王府井大街是北京著名商铺最集中的地方,比起前门大栅栏更加时尚,例如老北京人买鞋帽喜欢马聚源、内联陞,这两家当年在王府井是没有的,但是有盛锡福和同陞和。盛锡福与同陞和的总店都在天津,旧时天津有租界,比起北京更洋气些,因此这两家都进京开店于王府井,鞋帽的样式比那两家老字号要新潮和洋派。

王府井当年没有瑞蚨祥,却在西门外开有新世界丝绸店。这家新世界丝绸店原名新巴黎丝绸店,1956年公私合营后,觉得“新巴黎”的名字不合时宜,改名叫“新世界”。那里的呢绒绸缎和各种衣料都比瑞蚨祥品种多,许多花呢、舍未呢、哔叽、法兰绒、华达呢、海军呢等,都是进口的,丝绸也多来自苏杭。

此外,王府井一带还有亨得利钟表店、大明眼镜公司、美白理发馆等。照相馆原来很多,我小时候基本就剩了两家,几乎是门对门,路东是明昌照相馆,路西是丽影照相馆。丽影开业稍晚,但是比明昌更新式,无论是造型、修版、着色等都比明昌高出一筹。我母亲喜欢丽影的风格,她的几张照片都是在丽影拍的。

1959年,上海的不少有名商家迁来北京,落户在王府井,如金鱼胡同内的四联理发馆、王府井大街南口的中国照相馆、王府井大街路西的雷蒙西服店和普兰德洗染店等等,加上百货大楼的兴盛,王府井便愈发热闹新潮了。

四联理发馆就开在东安市场北门的对面,当时的理发师傅都是上海和江苏人,全部是男性,年纪基本在四十上下,态度极其和蔼,能替顾客设计最适合脸型的发型,因此北京的知识界、文艺界许多名人都慕名而来。那时北京最好的理发馆如美白、万国、鼎新、仙宫等,理个男发不过五六毛钱,但是在四联就要一元到一元二角,女活儿当然就更贵了。即便如此,四联开业后还是顾客盈门。我小时候没有资格去四联理发,将近四五年时间都是到灯市口路东的一家春风理发馆去理发,每次只要三角钱。

王府井大街东侧的帅府园胡同里有中国美术学院的展览馆,就是在中国美术馆落成以后,这里也经常举办小型的美术展览。我在培元上小学时甚至是初中时代,那里的展览几乎没有落下过。

东四南北东西大街、隆福寺、东安市场和王府井,留下了我童年和少年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

(摘自中华书局《二条十年:1955-1964》作者:赵珩)

猜你喜欢

王府井义利戏院
义利世好集团
像素下的微观世界——MCL数码港戏院
媛福达:义利共举 成就未来
王府井暴涨200%,能洗去“内幕交易”的嫌疑吗?
抗战剧《民兵葛二蛋》的当代义利价值观倡导
洛阳王府井购物中心照明设计欣赏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应坚持义利并举
《难忘王府井》:藏书家姜德明的报人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