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应害怕中国,而应该相信中国
2020-11-16
当今,关于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将如何影响未来世界的发展、世界将走向何方等前瞻性问题,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和富有争议的声音。波兰前副总理、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从经济与安全、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比较、人口与货物、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等角度理性、客观地分析了中国经济与未来世界发展变化的格局,认为:“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塑造未来世界的理想面貌,制约日益加剧的全球性威胁,同时降低经济及各个领域的灾难性风险。”“世界不应害怕中国,而应该相信中国。”
科勒德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思路,他的观点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威胁论”以及西方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时存在的偏见。本文摘选其论述中一节。
当今这个时代是和平的,但也有战争。有相当多的地区冲突和局部冲突,但没有世界性的战争。幸运的是,世界上的巨头之间还未发生流血冲突。不过,美国、中国和俄罗斯这3个当代政治和军事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角色,其意图和行为都令世人瞩目。有些国家在展示自己的实力,使国际关系趋紧而营造着新的冷战气息,这对于经济合作以及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都是不利的。
不幸的是,我们已经可以讨论第二次冷战了。几年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之际,我就针对国际时局发表了这样的看法。当时我写道:100年前,一场战争爆发了,持续了将近四年半,数以百万计的人被杀害。人们逐渐意识到这是一场世界级的战争。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它被称为“世界大战”。25年后又爆发了一场战争,这才使1914年至1918年的这场战争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结束后不久,冷战就爆发了。这是西方与东方的对抗,而东方在几十年后被击败,甚至有人在1989年前后宣告了“历史的终结”。而现在看来,这一宣告为时过早了……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相对和平时期之后,第二次冷战开始了。事实上,1946至1989年的冷战被历史学家称为第一次冷战。西方国家——最先挑起冷战的一方,获得了胜利。现在,西方又挑起了第二次冷战,但这次西方赢不了,东方也不会赢。胜利将由中国赢得,中国正在做自己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经济,逐年提高国际地位。几年后,或者十多年后,当美国鹰派及其盟友和俄罗斯强硬派厌倦了冷战之后,中国将成为一个更强大的超级大国,无论是从绝对实力来看还是相对美国、欧盟、俄罗斯等而言。其他国家的处境也会相对较好,包括那些拒绝被拖入冷战之中的新兴经济体。这正是各国要做到的:不要被拖入其中。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不但没有考虑增加对外援助从而和各国一起打好经济基础以谋求和平发展,反而削减这方面的开支以便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军备。尽管军费的数额已经很大,美国参议院仍在2019年增加800亿美元,2020年将增加850亿美元军费。2018年,美国军费支出为6921亿美元,同比增长18.7%。与此同时,俄罗斯将军费削减9.2%,降为2.77万亿卢布(合423亿美元)。这一数字与美国军费支出相比少得惊人,但其在本国预算中的占比还是比较高,因为美国的国防开支只占财政预算的3.3%,而俄罗斯约为5%。俄罗斯总统普京以需要增加医疗、教育、科学和文化支出为理由来削减军费,但他的批评者很快指出,这只是他在2018年春季总统大选前使用的一种短期的政治营销说辞。
中国军费开支也在增长,约占GDP的1.9%,这一比重大概是美国的一半。在绝对数量上,中国军费开支一年约2300亿美元,只是美国的1/3。但别忘了有些实际上服务于军事用途的支出被标记为其他开支,例如一些显然是服务于军队的研发支出被列入“科学”部门。当然,并不是只有中国这么做,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中国的军费开支只相当于美国军费开支的一小部分,美國军费开支最近虽有大幅增加,但比十年前左右的高峰期略有减少。还有一些其他军事大国的军费开支增幅也不大,让我们感到一点儿安慰。
该领域的分析人士强调,在中国所有国防支出中,防御性武器和设备支出占主导地位。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发防御性武器装备。一旦发生冲突,这些武器装备将尽可能地使敌国的军事力量远离中国海岸,越远越好。所以,关键是要把敌人驱离本国的海岸而不是让本国的军队更接近他国的海岸。这种策略在军事术语中叫作反介入与区域封锁。当然,中国也正在开发各类进攻性武器,包括无人机等非常尖端的产品,且中国已开始出口这些武器。虽然中国在进攻性武器的技术研发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俄罗斯乃至英国和法国,但有消息称,中国极具性价比的产品对许多买家来说是一笔好买卖。
更令人担忧的是,现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并未寻求调解以及为良好的国际合作开发新渠道,而是在入主白宫一年后宣布:与其说中国和俄罗斯是美国的合作伙伴,不如说是竞争对手。因此,像《经济学人》这样以观点为主导的周刊,对超级大国之间日益增长的爆发冲突的危险发出警告,也不足为奇。《经济学人》杂志在2018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年度会议期间发表以此为主题的文章,使得会议中的政治家和商界人士、金融家和银行家、学者和媒体代表更加紧张。那么我们需要担忧吗?如果需要担忧,威胁来自谁,又是什么呢?
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关于中国的危言耸听的言论尤其多,认为中国日益强大的实力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中国不仅让日本、韩国、印度等周边国家感到恐惧,也让距离更为遥远的国家,包括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有恐华情绪的欧洲国家感到恐惧。相反,在另一些国家,中国的发展激发了人们对一个更加平衡的世界、一个新的全球秩序的希望。这个新秩序中将出现一种制衡力量,对抗占据主导地位却只关注自身利益的西方。
反华言论在美国当权机构以及一些守旧的媒体和社会科学界人士中尤其强烈。在商业领域,发脾气当然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但资本家和公司高管无力与外国竞争(通常是与中国竞争)时确实会感到沮丧。如果发脾气的是政客和说客,或者是与媒体界、学术界有密切联系的人,情况会更糟。
《经济学人》的封面故事《西方是如何错看中国
的》以其咄咄逼人、情绪化而非理性的公开攻击(而不是一个基于事实的客观批评)让我震惊,这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从上次冷战开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认为,西方赌中国将会走向民主和市场经济。这场赌博失败了……中国将大量行业视为战略性行业,例如《中国制造2025》计划利用补贴和保护措施,使包括航空和能源在内的10个行业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这些行业占中国制造业近40%的比重。事实上,中国没有采用西方放松管制的市场经济道路,而是采取积极的经济干预措施,通过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进行引导。但请注意,许多西方国家都有这样的政策,而像韩国等一些国家并没有因采取此类政策而受到质疑。如果事情确如那些不认同中国道路的人所说的那么糟糕,那么需要进一步考虑的应该是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会这样,会有什么影响?然而,现实要复杂得多。
当然,对中国的批评并非没有根据。因为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旨在改善国内局势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可能会让其他国家付出高昂代价,在当前形势下,这些国家无法跟上竞争的步伐。美国的结构性贸易失衡已经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引发美国反华情绪的主要原因,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还指责中国窃取其商业秘密和试图利用软性手段对其施加影响。
美国贸易逆差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出口疲软且竞争力不足,而不是像唐纳德·特朗普和其他反华人士所提出的是因为中国的不公平竞争。是时候认识到,美国一些行业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是收支结构不合理,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员工工资、管理人员薪酬和所有者的利润过高。进一步做成本/收益分析可以看出,工资是决定成本的主要因素,而在自由竞争的全球市场中,高成本终将转化为缺乏竞争力。
从长远来看,诉诸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不会有多大用处,对中国的口头攻击也是徒劳,这样做只会破坏已经不太好的大环境。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能否拯救世界?》 作者:[波]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 译者:张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