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京族独弦琴艺术网络传播研究
2020-11-16肖文朴万蓉
肖文朴 万蓉
[摘 要]独弦琴,被称为“一弦琴”、独弦匏琴,在广西防城港及邻邦越南广为流传。作为我国京族特有的弹拨弦鸣乐器,独弦琴艺术具有声音易逝、强调演奏者个性等特征,这与它的自身形制和生存环境有关。但在全球化趋势加强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网络环境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独弦琴艺术要拥有持续流传的生命力,就应充分利用网络对独弦琴艺术进行广泛的传播。通过对独弦琴艺术在网络中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以及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众对独弦琴文化的认知程度,并对受众的文化需求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综合运用网络平台,构建网络场域,走年轻路线,能有效传承和弘扬独弦琴艺术文化;紧跟社会潮流,注重跨国传播,扩大国际影响,以迅速塑造独弦琴艺术的民族文化品牌。
[关键词]独弦琴艺术;一带一路;网络传播
独弦琴,又称“独弦匏琴”,是我国京族代表性特色乐器,主要流行于广西防城港地区①和越南京族广大地区。关于独弦琴的文字记录,我国的历史典籍《新唐书》载:“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②此外,民间的口头文学有关独弦琴的起源富有神话色彩,相传是北部湾海龙王的七公主为了救济遭遇困境的京族百姓,而用自己的头发制成独弦琴的琴弦。独弦琴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播机制,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在探究独弦琴艺术的传播过程时,不能只着眼于独弦琴这一传统乐器的形制变化③和地域特点,更要注重以独弦琴为载体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传播样态。正是独弦琴艺术作为京族器乐文化的代表,它在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在2011年5月23日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独弦琴艺术的发展与变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独弦琴发展脉络以及传播途径进行梳理,对其当前的网络传播现状和传播效果以及受众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如何利用这一有利的“外环境”因素对独弦琴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以期实现保护和传承,塑造民族文化品牌的目的。与此同时,也期望本研究能够对促进其他少数民族乐器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促进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包括对其他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
一、独弦琴艺术的传播途径
“传播”用于文化人类学领域,也称“散播”、“扩散”。“传播论强调事物从一个文化到另一个文化,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或者自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传播”。①独弦琴艺术作为中越跨界族群文化现象,至今仍散发着古典“文化圈”的传播意义,但全球化进程又极大地扩展了单一传播路径,呈现出多元传播的特点。另外,“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至今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是其得以在时间中得到保存和穿越空间传递的手段”。②通过传播能够让大众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获得文化自信。因此,研究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独弦琴艺术的当代传播特点具有深远意义。
(一)独弦琴艺术的传统传播途径
在现代媒体未参与独弦琴艺术文化的传播以前,其传播形式以民间自然传播为特征,有关研究表明,正是自然的传播方式彰显出独弦琴音乐文化的特有品格,即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族群的认同,这种源于民间的自发性传播方式,使得独弦琴文化在民间表现出极大的张力。在传统传播途径上,独弦琴大致通过四种途径进行传承发展:一是家庭传承。通常是父母传授子女或旁系的叔伯传授后辈的方式,一般是在潜移默化的自然状态下传承,极具自然属性,并且会保留独弦琴文化原汁原味的特色风格。如京族独弦琴艺人苏春发在回忆中谈到:自幼喜欢听叔叔苏善辉弹奏独弦琴,经常给叔叔擦琴,并学习独弦琴演奏技艺。这种传统的家庭传承,民间艺人通常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手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给后辈。二是师徒传承。这种传承方式一直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过程中一种主要的传承方式,在京族独弦琴艺术的传承上,师徒传承是京族独弦琴得以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并且这种师徒传承使得原来独弦琴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逐渐转变为曲谱可查、有技可寻的一种器乐教学形式。三是节庆传承。中国长期以来的民俗节庆活动,是各类传统艺人大展身手的场合。在京族的“哈节”活动中,独弦琴常以伴奏或独奏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在人们欣赏之余为独弦琴艺术提供了交流传播、观摩学习搭建了一个难得的平台。四是学校传承。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发展进步,学校也成为民族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阵地。如在2003年,广西南宁市江南小学开设了独弦琴演奏课程,之后区内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将独弦琴艺术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二)独弦琴艺术网络传播现状
如今,面对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独弦琴的功用性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传播路径也从单一的人际传播发展了大众传播。大众对独弦琴文化越来越关注,一些专家学者、独弦琴文化爱好者以及政府等组织机构积极通过互联网传播独弦琴艺术,以期让大众熟知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其网络传播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新闻网站及网络新媒体平台。在新闻网站——百度百科、360百科专门搜录了“独弦琴”“独弦琴文化”“独弦琴演奏”等词条,通过搜索这些词条可以大致了解到独弦琴音乐文化的基本信息。网络新媒体平台主要有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在微博方面,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均有相关的内容。官方媒体如中国青年报、中国网、新浪广西、广西卫视等都有专门的介绍独弦琴文化以及多个独弦琴演奏视频。2019年8月16日“中国—北部湾的开海节(东兴金滩分会场)”,广西卫视官媒进行了直播,其中百人独弦琴演奏的《你起插來我起帆》曲调细腻柔长、悠扬温婉,展现了独弦琴独特的魅力,诠释着京族音律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自媒体如“世界音乐微博”(粉丝量111万)、③“雷滢—独弦琴”(粉丝量2312)④等上传了大量的独弦琴演奏视频且播放量均达5000余次。
二是短视频网络社交平台。目前流行的短视频平台主要有抖音、梨视频、B站、快手。在抖音平台上,当下以个人用户为主,如独弦琴演奏者“独弦琴韦庆炳”①(粉丝量7.5万)发布246个独弦琴演奏视频,累计获赞达66.9万;“独弦琴赵霞”②(粉丝量2583)发布153个独弦琴教学与演奏,累计获赞7.2万。快手上关于独弦琴的视频较少,“龙之吟多功能独弦琴”③(粉丝量30)发布了24个关于独弦琴制琴的视频。梨视频和B站上关于独弦琴的视频较少。
总体上来看,在各个网络媒体和网络平台上均有独弦琴相关的视频和简单的介绍,但是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比如广西卫视官媒直播的百人独弦琴演奏,其阅读观看量和转发互动较少,传播效果一般。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大都是独弦琴演奏的流行曲目,如截止2020年3月,“独弦琴韦庆炳”发布的独弦琴演奏视频《九儿》获11.1万点赞量,6000余次评论以及近3000次转发量。独弦琴结合着流行元素进行传播的方式是当下最主要的一种模式。
二、独弦琴文化传播效果与受众分析
通过对传统传播路径和网络传播等方面的分析,目前独弦琴艺术的传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其传播效果又如何?笔者通过在网络上随机投放1000份调查问卷④,了解目前独弦琴艺术的传播效果,了解大众对独弦琴艺术的认知程度,以及受众的文化需求等。
在随机发放的1000份调查问卷中,回收有效问卷835份。受访者中,广西本地人有401人,非广西人434人,所占比例分别是48%、52%。其中,广西地区的受访者分布在广西14个地级市;在年龄分布上,18岁及以下所占比例是17.9%,19-29岁占48%,30-49岁占23%,50岁及以上占10%;其中,女性占55%、男性占45%。
(一)传播效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广西区内外的受众、京族以及非京族的受众对于京族独弦琴艺术认知程度,数据和比例见图1:
根据上图的数据可见,17.49%受访者对独弦琴文化完全不了解,甚至不知獨弦琴为何物;17.96%表示不太了解独弦琴;16.4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广西本地与非广西人、京族与非京族人对独弦琴文化的认知程度,数据比例见表1、表2。
从以上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来看,对京族独弦琴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因为地域和民族的原因而有明显的区别,总体来看,独弦琴文化的传播效果有限,广大群众对独弦琴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也有限。
笔者还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到广大群众对独弦琴文化“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的受访者主要通过以下渠道来了解独弦琴文化(见表3)。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见,了解独弦琴文化的渠道多样,受访者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页网站、观看演出等来了解独弦琴文化。
(二)受众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58.2%的受访者对独弦琴文化感兴趣并想继续深入的了解独弦琴,可见大众对独弦琴文化有一定的需求。另外,受访者主要想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来了解独弦琴文化。
从上可见,网络短视频平台(抖音、B站、快手),网络媒体(网站等),报纸、杂志等途径是受访者想深入了解独弦琴文化的主要途径。
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独弦琴艺术传播
独弦琴艺术的传播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重视音乐文化传播的规律,要充分地利用“一带一路”倡议这一有利的“外环境”因素,促进独弦琴艺术的发展及文化传播。从目前独弦琴的传播效果和网络传播现状来看,各大网络平台均有相关内容,但内容较少形式较单一,传播效果有限。在掌握和了解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促进独弦琴艺术传播的建议:
1. 运用网络平台,构建网络场域,走年轻化路线。通过对独弦琴艺术传播及受众分析,当下大多数人对独弦琴艺术的了解来源于网络,尤其以网站、自媒体、短视频为主。抖音、快手是众多网民的聚集地,文化传播力不可小觑。一是这些短视频平台迎合了大众对视觉传达的阅读需求,一目了然、直观的内容呈现;二是短视频具有社交媒体属性,内容传播时效快,且不受场地限制,非常适合做线上直播教学,有利于独弦琴文化爱好者学习;三是在“网红”盛行的当下,可以把独弦琴包装成“网红”民族乐器,演奏流行乐曲,走年轻化路线,通过短视频直播,增加独弦琴的曝光率,让弹奏独弦琴文化能够被更多年轻人了解与认可。
2. 开拓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塑造民族文化品牌。在原有的传播途径上加强独弦琴艺术的网络传播,创新传播方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非遗体验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独弦琴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利用多种宣传渠道进行推广。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独弦琴的文化内涵,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独弦琴文化品牌。如编演知名曲目并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以便保存;定期举行大型的文艺演出;在重要的节日如“三月三”到各地进行展演,让公众通过观看节目演出了解独弦琴文化,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大力宣传了独弦琴文化。
3.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艺术文化交流。独弦琴是流行于中越边境的跨国民族乐器,越南人民也喜爱弹奏独弦琴,有着深厚的独弦琴文化传统。中越两国一衣带水,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中越民间文化交流频繁。广西处于祖国的南疆,毗邻东南亚各国,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注重独弦琴艺术跨国、跨民族、跨文化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沿线各国搭建多元化文化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沿线国家提供的良好平台,与众多国家进行音乐文化交流,构建更深层次的文化互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从而实现独弦琴艺术的创新传承发展。
四、结语
独弦琴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播方式愈发多元,已经极大地突破家庭传承、师徒传承、节庆传承以及学校传承等方式,一些新闻网站、短视频平台和自媒体等新兴媒介对独弦琴艺术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和推广,扩大了它的影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弦琴艺术,不仅要依赖民间艺人传播的“活态传承”,还应注意文献、音响资料等物质化了的“静态传承”。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当下,我们应把握好时机,乘借互联网尤其是5G技术高效、快速、便捷的传播优势,构建好网络传播场域,开拓网络传播渠道,打造我国少数民族精品文化品牌,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杨红.非遗展示与传播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