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传承与保护

2020-11-16曾驿涵毛雨静蔡甄妮茅梦颖赵欣蝶邵慧

丝路视野 2020年8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曾驿涵 毛雨静 蔡甄妮 茅梦颖 赵欣蝶 邵慧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民族瑰宝,但数字化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新的挑战。文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金银彩绣为例,针对其传播方式单一、传承困难的现状,通过深度访谈传承人,提出数字化保留、数字化传播等建议,将数字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相结合,多方扩大金银彩绣的影响力,激发宁波金银彩绣的活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波金银彩绣 数字化 非遗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直都是非遗保护的一大重点,数字化时代下,媒介形式更加多样化,传播方式与时俱进,人们不再满足于通过文字、图片来了解事物。近年来,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非遗的传承面临较大挑战,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型以适应时代发展,探寻数字化时代下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新形式。为此,本文选取典型案例宁波金银彩绣来探究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传承与保护。

一、宁波金银彩绣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浙江自古以来文化沃土优良,宁波作为浙江副省级市和计划单列市,其非遗传承在江浙地区都有很强的示范作用。2010年,宁波更是首创非遗保护“三位一体”的模式,集传承项目、传承基地、传承人为一体,传承了一大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金银彩绣就是其中之一。

宁波金银彩绣有着辉煌悠久的历史,今天可见最早的金银彩绣实物为唐代武则天赠送给臣属金字、银字的绣袍。公元743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从宁波阿育王寺带去金银彩绣千手佛,至今依旧被日本奉作国宝。明清时期宁波城内各种类型的绣坊数不胜数,有刺绣教坊、官营绣坊、绣衣庄和专门为刺绣设计图案的写花店。民国时期,金银彩绣曾占据宁波海神庙、咸塘街的多家店铺,形成行业街;改革开放后的绣品合作社内也是人才济济,宁波绣品厂的“百鹤朝阳”更是在1989年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上获得珍品奖,又在一年后获得国家金杯奖。

宁波金银彩绣承载着宁波的记忆,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金银彩绣作品渗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之中,如被套、枕套、服饰、寺院绣幡、绣经文、绣经袱,可通过金银彩绣作品了解老宁波的历史人文,领略佛学的气息,知晓中外文化交流。古有鉴真和尚从宁波带去的千手佛,传颂中日交流;今有金银彩绣闪耀韩国丽水世博会、代表宁波非遗献礼屠呦呦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由此可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银彩绣,闪耀着中华人民智慧的光芒,承载着中外交流的作用。如今,金银彩绣更多以艺术作品和高定服装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经笔者深度访谈金银彩绣传承人沙金珠,其表示,金银彩绣艺术作品曾在20世纪大量出口,获得海外人士的喜爱。

二、宁波金银彩绣的传统传承与传播形式面临挑战

(一)传统传承方式:工厂和师傅带徒弟式

宁波金银彩绣在新时代面临着生存危机。电脑绣花的兴起给坚持传统手工绣制的金银彩绣一个猛烈的冲击,宁波大大小小的绣品厂接连倒闭,大批的刺绣工人下岗改行。笔者曾至鄞州西江古村的非遗馆实地调查、采访相关传承人并且拍摄纪录片,探访中发现金银彩绣的传承现状并不理想,传播方式也较为单一,在新时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对非遗传承人沙金珠的深度采访,证实了宁波金银彩绣在现代社会遇到了难以避免的困境。20世纪50年代以后,金银彩绣制作采取“厂村师徒”模式,到了20世纪60年代,宁波绣品厂已有刺绣人员400多人。后因“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立四新”,宁波绣品厂接连关闭。过去有技术学校学生毕业分配到绣花厂和从业人员坚持学通技术闯外汇,故宁波金银彩绣民间传承表现为较大的群体性传承。

而现在这条传承之路出现难关,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个别中老年从业者虽有艺在身,但因其成本大、收益小、身体状况不好等原因难重操旧业,金银彩绣一度面临失传。虽有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和鄞州非遗馆供爱好者学习,前来体验的人数目也不少,但想要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仍然寥寥无几。沙金珠女士告诉笔者,现在她在三個学校讲课,十分渴望培养一批新生力量,将金银彩绣一代代传承下去。

(二)现有传播形式:非遗馆实地体验和消费性传播

非遗馆地理位置偏僻,很少有人特地来看,展示金银彩绣的特定房间也仅有一位传承人在,传播方式非常简单,以口头传授和成品展列为主,基本上没有较为现代的传播方式。此外,金银彩绣艺术馆也主要是普通展示为主,大多是一些金银彩绣相关的工艺品陈列,商业化气息浓厚。

除了传承方式过于传统的问题外,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如何革新技术,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如何保护金银彩绣传统文化的内蕴仍是宁波金银彩绣在顺应潮流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此外,笔者在深度访谈过程中发现由于金银彩绣传承人主要为老一辈的宁波人,地方话色彩浓重。语言不通也会导致交流不畅,传承对象也受到年龄和地区的限制。

一般来说,口头传授只适用于传播范围较窄、面对面的传播情况,而在数字化时代这样的传播场景逐渐减少,再加上口头传授需要清晰流畅的语言支撑,而传承者大多使用比较难懂的宁波话,也为传承带来困难。成品展列更是需要受众到这个地方来参观,但无论是非遗馆还是艺术馆都地理位置偏僻,来访者寥寥。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利用“古村落保护”+“非遗”模式,将已有的鄞州区非遗馆和附近的西江古村非遗小镇结合起来,打造集展示、体验和销售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及发展平台,打造宁波鄞州区典型——沉浸式线下体验馆。如绍兴黄酒博物馆,把酒史融入了酒香里,通过沉浸式体验品味黄酒,展现绍兴“黄酒之都”的魅力。宁波金银彩绣也可以利用其“绣”的功能,开发一些蕴含西江古村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绣品,让大众参与者在认识金银彩绣的同时,感受金银彩绣背后的地方文化。

三、扩大金银彩绣的影响力及解决传承人问题

(一)数字化保留和数字化传播

信息传递在当今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具有速度快、互动性强、突破空间限制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过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即线下大量投入时间、口耳相传、亲手实操等手段渐渐被淘汰,一般受众在选择接受信息的方式时将倾向于碎片化、更加快捷的模式。而图片、视频的传播效果能够跨越圈层,且数字化的传承方式将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活力,为受众提供更多渠道来了解其中包含的地域性文化。

传播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以其高效、便利的优势与特有的交互性使文化的传承富有生机、活力。在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将得到更好地展现,同时非物质遗产的传承能够在现代化传播技术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其个性化特点。在数字化时代下拒绝传播,相关信息遗忘和重要手工技艺失传的可能性将会增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早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作为先驱者对此进行尝试。在其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行动”中大量需要保护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收录进世界记忆名录。此后,欧盟于2010年发布了E-Europe计划,以文化遗产数字化为基础,让欧洲的民众能利用数字化技术来保存相关信息,且通过搭建一系列数字化资源平台,使文化遗产方面的数字化信息进行多元化传播,便于民众获取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对文化加强传承与保护,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也陆续在发展中。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故宫为例的一系列大型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在浙江省内杭州市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馆内基本实现不需要讲解员、各重要展品展柜旁设有显示屏供游客点击了解各项信息。除通过文字和图片以及视频来传播信息的最基础数字化形式,更为先进的AR、VR技术现已成为数字化建设的风向标。2019年世界非物质遗产项目昆曲首部VR纪录片《昆曲涅槃》诞生。杭州宋城景区亦推出AR虚拟导游“小青”为游客提供AR导览,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方式提高参观者的游览的趣味性、生动性。

以金银彩绣为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一般要先利用高清摄像机来采集图像,记录各种针法、技艺,采集传承人的信息,编辑视频进行解说,并通过数字化存储建立数据库。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数字化记录金银彩绣博物馆,如构建网络虚拟博物馆等。近年来博物馆热的兴起使大众对博物馆及其相关文创产品产生了更大的兴趣。网络虚拟博物馆的形式将不再局限于单一无趣的展示模式,使参观者无须奔赴宁波实地参观体验博物馆,巧妙运用自身数字化特点,做到有网络就可以参观,从而打破时空的限制,紧贴当下的展出形式。

而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方言不同导致交流不畅的问题,数字化的手段能够突破语言的局限,加深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使用数字化的方式收集保存主要的技艺内容,将传统金银彩绣进行数字化存储展示,建立线上传承模式,采用成立宁波金银彩绣特色品牌进行推广、创建金银彩绣app、建立数据库和档案资料等模式,方便理解与传承。同时在技艺保留中运用数字化手段,将大大减少今后没有传承人而导致的技艺缺少现象的出现。

(二)联动与交互

数字化时代下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在密集的信息中进行筛选成为日常生活的一大难题。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的兴起并非偶然:在一定程度上此类视频平台的运营模式虽造成了信息茧房的出现,但用户恰好就需要这些程序为他们所筛选出的信息。有效地传播优化信息内容,将带给受众更多选择,同时也把需要传承的优质文化展现在更多受众的面前。

因此,宁波金银彩绣需要结合新媒体传播——视频网站、视频自媒体(B站,二更)等数字影像传播。制作短视频使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金银彩绣非遗传承人以及背后的故事“活”在当下,打造民族文化内核,驱动传统文化积极融入新时代。

近年来,宁波金银彩绣工艺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进行传播与展示已初具成果。肯德基餐厅借助资源优势,与宁波鄞州非遗馆合作互动,传承人许谨伦先生、沙金珠女士为浙江大学留学生传授金银彩绣技艺。2019年新春,谷雨中国与“一梦江湖”联动,与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作,在游戏中打造非遗街区,将宁波金银彩绣元素与游戏家具结合,以跨界互动的方式向消费者宣传非遗文化,推动非遗国技的传播。

除上述成功案例外,宁波金银彩绣工艺在传播中还需考虑数字化展示,运用交互式设计,增加和受众的互动。创作金银彩繡相关古风文学,在各大平台进行发表,打造背后故事影响力,打造IP产业链。结合金银彩绣的历史发展与传承过程的影片,在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利用AR和VR技术,让大众参与者化身宁波金银彩绣非遗保护人,在每一个转折点设置不同选择,影响最后的结局走向。

以上途径均能够提高受众的参与感和切身的接触感,增强大众对于文化的理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创造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遥不可及。

(三)文化产业与“互联网+”

文化产业代表国家的软实力,同时引领着相应的价值观,文化产业将优秀文化和商业模式相结合,利用文化来引发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并以此获利。数字化时代下,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传播方式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文化产品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成为一种趋势。这不仅顺应了现代人的娱乐习惯,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0年12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裘群珠在鄞州区政府的支持下投资2800万建立金银彩绣艺术馆,设立宁波金银彩绣有限公司,利用公司自身的研发团队结合设计院校开发文创产品,做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在服装高定方面,人气偶像Tfboys六周年演唱会的开场秀,上海糖心旦上海逢绦服饰设计有限公司设计Tfboys所穿的黑金斗篷,采用的正是宁波金银彩绣工艺。产业化既满足了小众对于精品的追求,又通过流量扩大了宁波金银彩绣的影响力。

“互联网+”概念在宁波金银彩绣的传播与发展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宁波金银彩绣非遗传承人可借助直播创作带货“热”,网络直播教学,吸引粉丝关注。专业团队采访非遗传承人制作专题节目或非遗传承人本人将作品发布到互联网平台,在直播过程中将金银彩绣的基础针法逐步展示,通过网络直播教学,吸引粉丝关注。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时下流行的盲盒与娃衣元素。由于完整的金银彩绣成衣价格昂贵,将金银彩绣元素融入手作偶像娃衣——布偶或者是黏土玩偶的服装,能够降低制作成本,不仅贴合偶像粉丝的情感追求,也可以满足预算不多的爱好者。

(四)学校方面

同高校服装艺术学院合作设计一些体现金银彩绣艺术的小物件,如零錢包、卡套、书签等。同时在作品中将金银彩绣工艺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例如,将宁波大学标志性建筑南天门的简单结构绣在卡套或者零钱包书签上,作为学校赠送于前来对外交流的外国友人的礼品,以扩大影响力。

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承载与传递者,与非遗“活态性”延续紧密相连。为解决传承人问题,需要不断注入新鲜力量。除了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金银彩绣的艺术选修课之外,还可以在聋哑学校组织学习金银彩绣技术,成立金银彩绣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保证毕业之后有岗位对接,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一个班十个人,十年一招。这可以使聋哑人士自身缺陷转化为优势,在缓解技艺传承人稀缺问题的同时,达到双赢局面。

四、结语

宁波金银彩绣工艺传承与保护的案例分析,展现了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非遗传承与保护存在的普遍困境及其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一方面,传统非遗往往仍未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从而导致了在传统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面临困境,发展停滞甚至走向衰败。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地方记忆的重要见证与地域文化的象征,具有持续的生命力与巨大的挖掘潜力。

在数字化时代下,灵活运用新媒体,采用多种手段,将数字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相结合,推陈出新,改造升级传统的传承与保护模式。宁波金银彩绣工艺已有多次成功的数字化运营经验,在此基础上若继续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深化数字化建设,扩大金银彩绣的影响力,则可在宁波范围内打造出一个可供模仿的非遗产业链样板。

参考文献

[1]孙晓红.宁波金银彩绣[J].浙江档案,2015(2):40—41.

[2]王巧玲.宁波金银彩绣商品旅游开发与创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05):88—91.

[3]王怡丹,马振龙.基于数字技术的非遗多元化传播研究[J].中国广告,2020(Z2):134—137.

[4]莫佳雯,朱瑜尔,李炜城.传统女红的数字化传播与设计创新[J].大众文艺,2020(10):263—264.

[5]黄道明,涂毅杰.传承人生存状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以桃源建筑木雕手艺人为例[J].知识文库,2017(07):61—62.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