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阅读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2020-11-16张文慧
张文慧
摘 要:在小学阶段,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阅读材料可以提高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易地从知识海洋中汲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在小学的学习中,除了语文、政治、历史这样的文科科目需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外,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学习也不能缺乏这种能力。通过调查研究、深刻探讨、总结解决问题三方面来阐述小学数学阅读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阅读材料;小学数学;主体意识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以后的学习中,除了语文、政治、历史这样的文科科目需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外,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学习也不能缺乏这种能力。阅读材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和文章表达的意义,更是学生对题目或文章的主客体意识的表现,学生以探讨者的身份参与阅读。而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能从阅读材料中提取出具有数学价值的内容,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逻辑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一、运用生动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管束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比较差,因此往往需要能吸引他们目光的事物来让他们投入学习。因此在小学教育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课前预习尤其重要,而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并愉快地预习课本,就需要借助更生动、更加有趣的阅读材料来吸引他们去主动预习。更加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有图片、PPT、视频等。或者教师可以采用奖励制预习法,通过学生完成“预习单”的优异程度对比,对优异的学生进行小红花奖励等。
以小学学习长度单位为例,我们可以借助事物和课本的图片,向同学们演示厘米、分米、米的差别和换算。并且可以安排学生课下和同学合作演示厘米、分米、米的长度,感受三种单位的大致概念。运用这种方法,学生能在理解更加深刻的知识点前,首先对它有个大致的了解,对教师顺利地推动课堂的进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这种方式也提高了学生在数学上的观察操作能力,也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维逻辑能力,通过亲自演示长度单位,让他们更轻易地理解、掌握这一概念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必须要注意的是,阅读材料不能冗长,而是要简短有力,并且具有简单易懂的效果。
二、情景阅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大部分的数学思考题都是情景阅读,这种情景式阅读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兴趣,而故事性的阅读材料更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情景阅读是将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建立联系,从而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将实际生活和数学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掌握学习方式,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除此之外,情景式阅读材料能够鼓励学生建立问题和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对今后的学习更加有利。
比如小学一年级学习的10以内加减法,其中有一道例题是这样的:
你叫小明,你昨天去市集上买了3个苹果,今天小红来找你玩过家家,并且给你带了4个苹果,请问你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呢?
同学们的解答过程往往是这样的:
1.昨天我有3个苹果,竖起3个指头。
2.今天小红给我了4个,再加4个指头。
3.数一下一共竖起几根指头。
如果你直接问一年级的学生:3加4等于多少呢?他们可能会不知所措,毫无头绪。因此小学的材料阅读中,很少会出现最直观的问题,联系实际生活会让他们更加容易地去理解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甚至游戏题目会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理解题目。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
最近要过春节,小狗的爸爸包了12個红包,要让小狗把红包分别给小猫、小虎,而且要求它每个人都能收到一样数量的红包。小狗傻乎乎地笑了,爸爸猜出来了小狗没有想明白,对小狗说:我来帮你梳理梳理吧!
爸爸:你先猜一下,每人拿几个红包?
小狗:难道是5个?
爸爸:你自己来试一试,分一分看。
小狗:我拿5个、小猫拿5个,可是小虎只有2个。怎么少了3个呢?
爸爸:那这是不是说明你分多了呢?
小狗:那每人4个,我4个、小猫4个,刚好小虎也是4个呀!
爸爸:真聪明!
小朋友们,你们学会了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地应用教材才能让学生理解数学。教师应该学会将教材二次创作,将难点用和生活相关的例子来讲解,用和生活对话的方式来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实际生活的经历来思考数学问题。这样,学生会逐渐地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且认为数学是生活必须的工具。同时,材料阅读也能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创建具有思辨性的阅读材料
“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思考和辨别,它是一种建立在理性思考和辨别分析基础上的思考方式。其中思考就是指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任何阶段的学习都不能忽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而要关注学生对待问题是否具有思辨意识。数学阅读材料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从阅读材料中找出需要用思辨思维对待的方面,而阅读材料也正是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本中这样一道题:有一个“小马虎”闯关的“分数乘法”解题辨析材料,这道题最后描述了四位同学给出的三个不同的答案,问学生“为什么有三个答案呢?请给出理由。”这道题的关键不在于四个同学哪一个提供了正确答案,而在于为什么会有三个答案,他们各自都是怎么想的呢?错的同学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在小学中知识点混淆时常发生,因此思辨性的题目能够帮他们从错误的理解中走出来。例如以上“小马虎”的题目,4个同学中有知识点混淆的同学,所以他在某一步骤中出现了差错,导致答案错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也在面临相似的情况,因此思辨题能及时地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阅读材料的作用,指引学生在看待问题时从多方面思考,然后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指导学生动手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能对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发现自己在答题、解题的过程中自己出现的知识误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自身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定时检测学生学习状况,避免学生概念混淆模糊
以上提到在小学教育中混淆知识点经常发生,教师要有效地利用教材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仅仅依靠书本的情景阅读材料来避免学生混淆是不太现实的,在检测学生情况和避免学生概念混淆这方面,教师也应该发挥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数学问题在所有问题中算是比较复杂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往往比较复杂,比如人们会联系实际、寻找相似题型、搜寻知识点等等,其中还包括大脑思考的逻辑过程。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还不具备是非分辨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在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起到纠正的作用。例如“小马虎”闯关的“分数乘法”解题辨析材料,这道题最后描述了四位同学给出的三个不同的答案,但其中一定有错误的思路,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老师给出答案之前,并不能准确地分辨出正确答案,甚至会遵循错误的思路思考下去。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需要及时地阻止学生向错误的方向思考,并且要鼓励学生有问题就及时告诉老师,不要因为害怕老师就把问题藏起来。老师也不能认为一次或者一个学生对问题的误解无伤大雅,因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错误的思想会越来越多,甚至涉及实际生活。因此无论是教师本身还是学生本身,都要切实地面对自己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的行为和混淆的概念。
由于学生数量众多,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尽相同,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定期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下检测、课后作业、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来检测,这样的方式能直接针对每一位学生,相当于对学生做一次学习情况调查。这样不仅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还能为教师接下来的课堂备案提供方向。课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身上发现的不足对症下药,给学生提出接下来学习的建议,给予他们学习上的帮助,并从他们身上找到归因,督促学生进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数学研究的主体,能够用研究的态度去对待数学阅读材料,去挖掘材料中的价值,并将材料中的价值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小学的数学教育,需要学生具有优异的阅读材料能力,让他们能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网络。想要打破数学阅读是小学教育的短板这一观点,必须运用“生动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用思辨思维看问题、检测学生学习状况以及正确应用情景阅读材料”等方法,让小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能更上一层楼,为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兆红.浅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J].科学大众,2016(5):132.
[2]陈亚峰.小学数学“阅读材料”利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好家长,2018(48).
[3]魏艳香.小学数学阅读材料的开发和利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