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形·走心·走新
2020-11-16于敏
于敏
走班教学是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和人才选拔制度而产生的教学模态,高中历史走班教学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把走“形”、走“心”和走“新”结合起来,用仪式之美涵育素养,用育教之能浸润课堂,用创新之行滋养成长。
一﹑走形:用仪式之美涵育素养
“走班”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非常具有仪式感,高中历史走班教学要坚持素养立意,利用好这一形式帮助学生增强“史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史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升分析史料的能力,培育探究历史规律的素养;拓展“史识”,教育学生要以历史的眼光和见识来审视问题,找到实现人生价值和发展愿景的道路。用仪式之美涵育素养,这就是“走形”。
譬如在讲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16课《辛亥革命》时,我们可以用电影《辛亥革命》的片段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催生继续探究的欲望;电影中孙中山﹑黄兴和秋瑾等革命先驱浴血奋战的壮举诠释了浓烈的家国情怀;在PPT上展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禀父书》:“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按照分层教学的需要,让学困生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课堂;让中等生回答:“这段话表达了什么情感?”;让优等生回答:“这种情感对辛亥革命有什么重要作用?”……对水平不同的三类学生设置难度递进的任务,落实分层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上述案例中,我们涉及到了高中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涵育;开展了分层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史趣”“史能”和“史识”,形成一种“场效应”,为分层教学创造条件,对于深度教学和学科拓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走心:用育教之能浸润课堂
高中历史的走班教学需要“走形”,但是不能徒有“虚形”,它还需要“走心”。所谓“走心”,就是要植根学情,满足对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的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精准施策,通过走心的教学持续保持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从对历史的学习中有获得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提升。
譬如在讲到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首先展示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讲话的视频,同时简要概括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出的贡献。接着,让学生们说出毛主席曾经讲过的名言,要求模仿毛主席的腔调﹑手势和眼神,看哪位同学是今天模仿最到位﹑最有范儿的“模仿达人”。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模仿秀”闪亮登场:“枪杆子里出政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同学们非常踊跃,气氛热烈,笑声不断。我肯定了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对获得“模仿达人”称号的同学进行了表扬。其实,同学们说的这些名言,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巧妙地设计这一环节,就把毛泽东思想的轮廓呈现在大家面前。
因为接下来任务的难度增加,所以我用“减免作业”作为鼓励,以此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状态。当听到可以减免作业,同学们更兴奋了,对接下来的任务充满期待。我把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概念”“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影响”等教学内容呈现在PPT上,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先自主选择完成哪一项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探究出答案,再到讲台上陈述观点,并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综合表现最佳的小组获得奖励。把课堂还给孩子,他们是主角;我扮演引导的角色,适时点拨。事实上,表现最佳的小组经历合作探究和接受答疑,已经对教学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掌握,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今天的“作业”。小组内部的密切配合和同伴互助,小组上台的集中展示和精彩PK,小组之间的博弈和竞争,让学生张扬了兴趣和个性,淬炼了能力和素养,收获了自信和成长。
精心的教学设计推动环节的顺畅衔接和思维的进阶,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小组合作磨砺团队精神,用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了兴趣,学生会自觉地多投入时间来学习历史学科,历史学科也会成为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让学生对未来的学习更有信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和调控的专业能力让学生有获得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浸润。
三﹑走新:用创新之行滋养成长
“走形”与“走心”,把科学的形式设计与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相结合,共同助力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教无止境,高中历史走班教学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是为“走新”,不断开拓教学新境界,让走班教学有生命力,不断滋养学生的成长。
譬如在讲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时,为了更好地突破“台湾问题与香港和澳门问题不同”这一难点,我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基于历史事实,聚焦教学目标,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掘,利用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破解教学难点。播放《七子之歌》的视频,然后提问:“‘七子之歌 中的‘七子指的是哪七子?”学生回答:“香港、澳門、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这样就把“香港、澳门和台湾”引了出来。然后问:“‘七子之歌 是谁创作的呢,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回答:“是闻一多先生在1925年3月创作的,闻一多在诗中将这七个地方比作被夺走的七个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对祖国母亲发出深情的呼唤。”这样,就把祖国统一的问题给引了出来。此时开展小组讨论:台湾问题与香港和澳门问题是不是一样的?要求小组在讨论后先陈述观点再给出理由。小组成员通过介绍三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来分析台湾问题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不同。通过一连串环环相扣的发问,加上小组讨论,使学生对于祖国统一,特别是台湾问题与香港和澳门问题有了清晰的认知。
为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我设计了角色扮演的环节:“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针对某些西方国家暗地支持‘台独的行径,你将如何发声?作为青少年学生,你想对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青少年说些什么?”这是课堂教学的升华,是一种价值观的引领,强化学生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让“家国情怀”的素养在孩子们的心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高中历史走班教学要坚持素养立意,外走“形”,内走“心”;始于行,敏于新,把“走形”﹑“走心”和“走新”紧密结合,建构走班教学的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宝安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