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开创高质量利用外资新局面

2020-11-16华源

上海人大月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总部外资上海

华源

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上海积极应对利用外资工作的新形勢、新特点、新挑战,深入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行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营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外商投资稳中有升和调整优化,实现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增强“吸金力”提升集聚度

上海历来是外商投资中国的重要目的地,外资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密度高。上海以约占全国万分之六的面积、百分之二的人口,贡献了超过十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截至2020年8月底,上海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7万家,合同吸引外资金额超过5300亿美元,实际吸引外资金额超过2700亿美元。

结构优。近年来,上海利用外资逐步发展呈现“1+X”的引资结构,以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成为引进外资的第一大领域,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贸业、金融服务、房地产、制造业等行业均衡发展。今年1至8月,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为主的科技服务业,以“互联网+”项目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41.5%、106.1%,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外资比重为34.9%。

总部多。上海不断加大总部培育和支持力度,集聚度和能级持续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54家(亚太区总部130家)、研发中心473家。95%以上的地区总部是集管理决策、采购销售、研发、资金运作、共享服务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总部”,外资研发中心集聚了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吸引了大量的创新资本和创新人才,并涌现出以合作、共享、开放和协同为特征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贡献大。存量约6万家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占全市不足3%的企业数量,贡献了超过1/4的GDP、超过1/3的税收、2/3左右的外贸进出口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1/5的就业人数,以及50%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外资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和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力量。

三套组合拳全力“稳外资”

近年来,上海坚持扩大开放不动摇,优化营商环境不停步,紧抓招商引资不放松,全力做好“稳外资”各项工作。

着力打好引资政策组合拳。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制定出台了全国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率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放宽外资准入,率先对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企业和项目实施备案管理。围绕贯彻外商投资法,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全国地方人大首个贯彻该法的法律性问题决定,表决通过《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市政府制定出台促进外商投资26条意见和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的24条措施。围绕推动服务业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定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40条措施,首家股份制外商投资性公司、外商独资船舶代理公司、外商独资非学制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等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围绕增强城市功能和资源配置能力,出台促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30条举措,修订完善外资研发中心政策规定,推动更多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上海。

打好外资促进组合拳。突出抓项目,依托上海外商投资促进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投促项目库、投促资源库和投促活动库,线上线下联动提供政策信息、项目配对、投资对接等服务。突出抓活动,放大进博会投资促进溢出带动效应,召开首届“上海城市推介大会”;市政府定期组织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颁证和重点外资项目签约仪式;开展境内外总部拜访计划,举办近百场投资推介活动;疫情期间,精心策划开展“上海·云见”系列投资促进活动。突出抓落地,依托高层会见、集中签约、重点外资企业联络员等,建立重要项目跟踪机制和项目“经理人”责任制,确保每个项目有跟进、有反馈、有进展;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推动落地项目快开工、快投产、快见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开工建设到首批电动汽车下线仅用不到一年时间。突出抓队伍,加强与国际投资咨询机构、欧美日发达国家的商协会等机构的沟通和联系,推出建立上海城市推介大会服务大使品牌,汇聚各方力量,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投资促进队伍。

打好服务企业组合拳。构建完善长效沟通机制。2019年以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25场分国别、分行业的政企沟通圆桌会议,宣讲最新政策,倾听企业困难问题,逐项研究推进解决。推进外资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疫情期间加强区域联动,通过投放口罩等防护物资、开具保供企业证明、协调上下游协同复工、推动银政合作等方式,帮助外资企业复工复产;开展72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全覆盖走访,梳理汇总问题553个,已解决546个,问题解决率98.7%。提供全方位服务。市商务委建立市、区外资大项目服务专班制度,会同各区、街镇建立重点外资企业“一对一” “面对面”服务机制。依托市外资协会等平台举办政策培训会、长三角研发论坛、白玉兰奖获得者恳谈会等活动,发挥“外资服务直通车” “投资促进沙龙”等微信新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7×24”服务。

四个“着力”开创新局面

上海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化“四大功能”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持续打造新时期全国乃至亚太地区外商投资的首选地、集聚地和风向标。

着力宣贯落实好《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利用政府网站、外商投资促进服务平台、新媒体等渠道,开展广泛宣传解读,并编译发布英文、日文等多语种版本,使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应知尽知。开展部门培训、企业培训和专家解读,线下线上相结合,提高各相关部门、各区和外商投资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对条例的理解执行能力。发挥本市外商投资有关议事协调机制的作用,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将“主动服务” “兜底服务”的“店小二”理念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好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按照国家对外开放总体部署,实施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推进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拓展。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落实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投资、资产管理、信用评级等金融领域率先开放,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医疗、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大开放,并主动争取国家其他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措施在本市先行先试。抢抓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的机遇,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试验田、新标杆,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着力优化提升外商投资的结构能级。着眼形成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研发经济的引资新格局,大力吸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附加值服务业来上海投资。紧盯世界500强、行业龙头和头部企业,打造高水平总部经济平台,鼓励外国投资者在上海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各类功能性总部,通过实施贸易、金融、人才等便利化措施支持其集聚业务、拓展功能、提升能级,并升级为亚太总部、全球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聚合和发挥跨国公司技术、人才、资金、成果、实验设施等资源,支持其在上海设立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与中小企业、创新团队的合作对接,提升创新水平。

着力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在助力中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从两年前78位提升至目前31位的基础上,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贴近投资者和企业需求,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力推进以“一网通办”为重要标志的“放管服”改革,建立市、区两级外商投资企业投诉中心,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水平。统筹建立“涉外服务一件事”专窗,提升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士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便利度,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来去自由、符合国际惯例的国际化人才集聚政策体系,努力使国际一流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努力为海外人才营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 (作者系市商务委党组书记、主任)

猜你喜欢

总部外资上海
238个城市争当亚马逊新总部
新“产品”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海地大地震重创维和总部
卡贝尔工业总部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