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平面构成教学中视错觉的思维迁移
2020-11-16吴建龙
吴建龙
摘要:职业教育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基础,是国家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高职高专需要为国家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高专平面设计的基础设计教学中,平面构成仍以书本理论教学为主,点、线、面的平面构成练习不能很好的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本文在平面构成“视错觉”的教学中分析高职高专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心理,探讨平面构成教学与职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与思维迁移。
关键词:广告设计与制作;职业教育;平面构成;视错觉;思维迁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101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151-02
一、高职高专平面构成教学的现状
高职高专以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但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设计课程——平面构成的教学依然以点、线、面构成练习等一系列理论练习为主。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更多是参考本科的教学方法,研究二维平面中点线面不同组合产生的不同效果与错觉,其中案例多为不能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研究性艺术作品,案例主要表现的平面构成中各个元素的大小对比、组合排列、面积对比以及营造空间立体错觉。其对接的后续课程分别是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两门课,同样的这两门课在教学中都是参考本科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都是研究不同元素在空间中排列组合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市场联系不紧密。这三门设计基础课程是设计类专业课创意图形、灯饰设计等专业技能课程的基础这一类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以对接市场为主,学习设计师的必备技能。而高职高专的平面构成基础课的练习仍是以参照本科的构成练习作业,研究探索点线面组合产生的不同效果。作为前导课程的平面构成课程,不能很好的衔接之后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平面构成这一基础课一般在学生大一初级阶段修完,由于高职高专主要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刚由高中升入大学学习的新生即是在修完之后的专业技能课程也很难理解平面构成的技能应用。社会实践阶段以平面设计师岗位为例,学生在实习岗位上从事制作海报、APP界面等工作,工作要求也是以分级主次标题内容、突出主要内容为主而且表现形式单一,多为放大与排列,没有很好的将平面构成运用到工作当中。
理论课程对于由高中刚升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课程目的性弱,理论枯燥难以提起兴趣,在教学中不能忽视高职高专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客观区别。由于平面构成教学仍以参照本科理论类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没有能力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平面构成的目的
在设计工作中,即使是三维的空间中,很多造型还是以二维的形式进行展示。海报、服装纹样、建筑外立面,都必须面对平面构成这个问题,平面构成是二维空间表现能力的基础,是众多造型艺术的基本功。学会在二维空间中运用不同元素形状的搭配组合,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创造出具有表现力的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并学会应用到相关专业的应用之中,培养敏锐的设计思維。
作为基础前导课程的平面构成课程,学生必须了解课程的目的与重要性,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不至于漫无目的的学习。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需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区别,单以审美为目的的理论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重要性,就像大海中失去灯塔的小船,需要教师指明明确的方向。在职业技能教育中,平面构成的目的是培养造型能力,在平面二维空间中,点、线、面元素的排列组合,达到既定的应用要求与审美需求。
三、视错觉的定义
本文所研究的视错觉是基于平面构成中的视错觉,即如何在二维的平面表现三维的空间形象与二维平面中的错觉心理。通过透视、变形等造型方法使二维的画面产生立体感或动感的“视错觉”。通过大小、错位、变形、扭曲产生的错觉心理。平面构成的“视错觉”教学中,主要分为二维图形形状的视错觉、二维平面表现立体感的视觉与二维平面表现动感的视错觉和透明感视错觉。
二维图形形状的视错觉,在二维平面的画面中不同形状图形会产生相互影响,一个图形影响另一个图形,在对比下被影响的图形在人看起来会比实际的大小大或者小、直或者歪。例如两个相同大小的圆A与圆B,圆A被大于其直径的圆包围,圆B被小于其直径的圆包围,则圆A在视觉上看起来就比实际的大小小,圆B在视觉上就看起来比实际的大小大。
二维平平面表现立体感,在二维平面的画面中创造立体感,在写实绘画中一般采用透视法创造立体感。除了透视法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创造立体感。例如运用斜线与斜投影表现立体感,用疏密的点状或者线状表现立体错觉,用形状大小以及形状的互相重叠表现前后关系。
二维平面表现动感的视错觉,在平面构成中通过对形状排列的秩序感的破坏可以使人们感觉到动势。对角线与斜线排列能带给人打破重力的感觉,也能使人产生动势的错觉。旋转扭曲图形和集中方向的疏密排列组合也能构成动势。
四、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职业要求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就业岗位分别有广告设计、VI设计、UI设计、包装设计等。具体到工作内容有企业LOGO、海报、APP界面。总结来说就是将抽象或者意象的概念图像化/视觉化,在限定的画面中组织排列各种元素、设计各类图形语言,将设计主题或抽象的意图通过造型的方式图像化。以海报制作为例,海报的设计应该符合主题,与主题相呼应,构图应该和谐统一,合理的安排各个元素间的关系(位置、空间等),富有吸引力的效果以及完整的画面。这就要求设计师需要结合创作背景组织设计语言,使海报画面能够激起观众对海报主题的共鸣,这对设计师具备造型能力与发散性思维。
在制作海报之前需要对海报主题做相关充分的调研,调研室为了寻找主题的特殊性与象征性,在前期主题无法确定方向的情况下调研给设计师对所要表达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灵感来源。在调研中发现主题不同表现方式也为海报增添了更多的内涵,也让海报的设计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符合事物的发展过程。前期设计调研是设计不可绕过的步骤,通过调研可以直观的了解设计师的设计来源及设计里面,调研衍生出的设计说明也更有利于打动甲方,向甲方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是每个职业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环节。同时,前提调研还能有效的避免设计的同质化,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调研的过程同时也是设计师运用发散性思维的过程,对主题不断的解构分析,使得同样的主题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获得大量的信息与新的想法,最后运用平面构成的造型能力创造出不同的图像视觉元素。
在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之后,设计师还需要发挥自己的造型能力与审美能力。在明确主题特殊性与内涵之后,设计师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也就是视觉化与图像化什么样的构成方式最贴合主题,需要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一张优秀的海报需要直观的表现出与主题相对应的氛围,而不同的主题有着不同得氛围大的方向有高端、简约、现代等,往细致的方向去区分还有青春、清新、夏日等,采用什么样的构成形式表现不同的氛围是考验设计能力的技能之一,构成元素的组合有多种多样,同样的主题氛围可以有多种不同得构成形式,也反应了平面构成的目的——培养造型能力。掌握造型能力是每个设计师的基本要求,那么是否具备了调查分析能力、造型能力、经验就可以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呢?技术与经验虽然很重要,但是设计的核心依然是审美与创造力,一个好的设计需要同时具备实用、创意、美感。
五、视错觉在教学中的思维迁移
我们了解了平面构成的目的与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职业要求,将开始探讨视错觉的教学结合职业技能进行思维迁移从而與市场需求紧密联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高职高专为市场提供职业技能型人才,平面构成的教学需要围绕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职业要求展开。学生需要掌握前期设计调研、平面构成造型以及审美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发散性思维,了解平面构成的目的,会学运用平面构成中各种元素的组合效果,对设计与美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从而可以独立完成LOGO、海报等与广告设计与制作相关的工作。
在课堂练习中,视错觉的练习不再是单一的表现视错觉,在了解视错觉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以及多种方法的搭配使用。应结合市场需求以主题设计作为课堂练习。难度由单一表现方法到多种方法搭配使用,同时练习的提交需要附上设计调研报告,并阐述设计逻辑。在视错觉的教学中,思维导图有助与发散性思维的启发。思维导图是调研过程中解构分析主题的过程,通过对A主题的分析研究得出B1与B2两个新的灵感,继续解构B1得出C1与C2两个灵感。集体应用到教学中,以大海为主题为例,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大海解构为“海鸥”与“SEA”,“海鸥”可以解构为“飞翔”和“结伴”“,SEA”可以解构为“文字”和“图形”。通过前期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大海的英文单词为“SEA”,海上有海鸥,海鸥结伴飞翔,单词“SEA”是图形。结合视错觉中阴影,透视,以及变形的构成方法,初步形成将单词“SEA”变形弯曲成飞翔的平面纸张,近大远小错落排列,蓝色背景下有投影的海报设计构思。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高同学们对思维迁移的应用。
六、总结
在视错觉的教学中,需要考虑大一新生对基础课程的盲目性,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白基础学科的重要性。结合市场需求,制定与职业技能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将教学分为理论性教学与技能应用教学,并且相结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完善理论教学,用视错觉的构成方法完善技能教学,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前期设计调研,与后期设计构成造型工作。
★基金项目: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高职高专设计基础教学——思维迁移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JGZ199。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2]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