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随幼儿发展的课程

2020-11-16华丹萍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7期
关键词:活教育冰花探究

华丹萍

摘 要:陶行知先生把“活的教育”比作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认为如果把鱼放下水,那么它的尾和鳍都能得其所。其实在幼儿园教育中也要运用这一思想,让孩子在游戏中探索、认知。把灌输式的、老师主导式的教育变成孩子自主探究式、教师引导式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活教育;课程;冰花;探究

本文讲述了一群大班孩子,无意中发现了冰块,老师追随着孩子发展的脚步适时引导,和孩子一起制作冰花的课程故事。一方面,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新的认知,另一方面发现游戏中孩子的闪光点,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发现冰块

进入深冬,天气特别寒冷,气温一度降至零下三、四度。孩子们在操场上进行户外活动。这时,伊×小朋友大叫起来:“看,这里有冰块。”周围的许多小朋友也闻声赶过去。大家看到冰块,兴奋极了。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向四周寻找冰块。在墙角边,在滑梯上,大家都发现了冰块,有大有小。“你看看我的,是三角形的。”“我的比你的大!”“我这里有好多冰块!”这时,竟有两个小家伙偷偷将冰块放在了嘴巴里,没多时就吐了出来,“哇哇,好冷”。我看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于是我走了过去:“小朋友们,你们能告诉我冰块是什么样子的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老师,我知道,冰块是滑滑的!”“冰块摸上去凉凉的!”“冰块是没有味道的,因为我刚才吃了!”“冰块是水做的,因为它在我手心里会融化。”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嘴巴来感受,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我,这是直观的,更是具体的。

析:一次偶然的机会,孩子们发现了冰块,并表现出了很强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抓住了这一教育契机,让孩子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甚至尝一尝来感受、认识冰块。孩子们从自身的体验出发,获得了对冰块新的认知,知道冰块是冰冷的、滑滑的,放在手里会融化。

二、尝试制作

看孩子们这么兴奋,于是我想继续追随他们的脚步:“我们也来做一朵自己的冰花好吗?”孩子们听了开心极了,说干就干。在晨谈活动上,我和孩子们一起梳理了一下步骤。首先,我们要选一个能让水结冰的地方。皓×说:“我们就把水放在发现冰块的地方吧!”歆×说:“不行,因为小朋友要在那里户外活动,放在那里要被踢翻的!”小朋友觉得很有道理,那放哪里呢?歆×说:“我们要把我们的罐子放在没有人去的地方。”大家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地方,那就是四楼平台,那里基本没人去,大家一致通过了。

孩子们开始自己制作冰块,首先选容器,有的小朋友选择了盛放橡皮泥的塑料罐子,有的小朋友选择了塑料打包盒,有的小朋友选择了托盘。接下来,孩子们为了使冰块更美观,在我的建议下,他们来到了美工区,有的给水加了些颜色,有的放进一些装饰物。注入水后,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容器放在了四楼平台的背阴面。满心欢喜地期待第二天的到来。

第二天,太阳升起,孩子们兴奋地跑到四楼平台上,可是,水竟然没有结冰。这是怎么回事?

回到教室后,我带着孩子们开展了谈话活动:“为什么水没有结冰?”歆×第一个回答:“老师,会不会是今天的气温没有到零下?”于是,我拿出手机,打开天气预报一看,今天是零下4度到6度,所以这个结论不成立。小胖举手道:“老师,我知道,因为四楼平台那个地方有太阳,中午太阳会晒着,温度高了,肯定就不会结冰了。这个说法,大部分小朋友都表示很有道理,但还有小部分孩子反驳道:“可是,我们放在了四楼平台晒不到太阳的地方啊?温度肯定不高,为什么还没有结冰?”见孩子们争论不休,于是,我请出了一样让孩子们心服口服的东西——温度计。一切,我们要让数据说话。

对于温度计,孩子们的已有经验是它可以测量温度。至于怎么测量或是怎么读数据,这些都是陌生的。所以,学会怎样使用温度计是首要任务。于是,我不仅提供实物温度计,更是将温度计画在了晨谈板上,然后让孩子们认识感知。从0开始,红线在0的上面,就是0度以上,红线掉到0以下,就说明是0度以下,然后再认识每一格所表示的温度。大家都很容易接受。

带着温度计,我们出发了。首先要测量的是最受争议的四楼平台。果然,经过测量,放置结冰容器的地方的温度是2度。这下,终于解开了未结冰的秘密。那么我们应该将容器安放在幼儿园何处才会结冰呢?在孩子们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将幼儿园各个角落都进行温度测试,然后选出最寒冷的地方进行结冰实验。

在大家共同测量下最终得出:平台有太阳的地方温度是6度,背阴面温度为2度。托班前的操场上温度为9度,光秃秃的草地上温度是0度,常年晒不到太阳的科学发现室温度为4度。水池那里结了厚厚的冰,测量下来温度是零下2度。教室里最暖和,因为开了空调,温度达到了12度。

析:在制作冰花之前,我先讓孩子们猜测、设计,由孩子们商量后选定地点,然后寻找容器开始制作。这体现了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但是第一次的结冰实验却惨遭失败。在失败中,孩子们开始寻找原因。根据已有经验,他们将问题归根在“温度”上。而此时,老师适时地提供了操作工具温度计来验证孩子们的猜测,给了孩子们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认识了温度计,获得了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交流、合作,用自己的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三、新的发现

第三天早上,孩子们早早地来到学校,只为看一眼自己的冰花,这下,几家欢喜几家忧。放在托盘里的水都结成了冰花。在饭盒中的水三分之一处结了冰块,而在橡皮泥容器中的水只有上面一层结了冰,有的甚至没有结冰。这下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温度却不是每一个容器里的水都能结冰呢?

我将这些容器摆在了一起,引导幼儿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对比,孩子们发现,面积越大,越容易结冰。托盘的面积最大,而橡皮泥罐子不仅深而且露在外面的面积最小。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孩子观察:“请你们仔细瞧瞧,冰是从哪里开始结的?”孩子们将每个容器看了个底朝天,发现所有的容器都是表面一层都结冰,内部都是水,哦,原来结冰都是从表面开始的,而且水越浅越容易结成冰块,水越深越不容易结成冰块。

析:结冰实验总算成功了,但是从不同容器以及不同水位中又有新的发现。老师作为一名旁观者,再次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分析,提升幼儿零散的经验。通过对比容器与水位,孩子们从观察、比较中发现,水结冰与容器面积大小存在着关系,与在水中是否投放颜料及物品无关。水结冰都是从表面向内部发展,所以水越深越不容易结冰。孩子们的知识点再次得到升华。由一开始单纯地认为只要温度在零下就能结冰,到现在已经能掌握让水结冰的要素。可以说从一个“门外汉”升級成了一个“内行”。

四、经验提升

孩子们有了如何让水结冰的经验。这下就可以制造自己喜欢的冰块了。孩子们在兴趣的牵引下,我和他们一起开展了“我的冰花我作主”活动。

这次可是要来设计一朵制作一朵与众不同的冰花。活动前,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了许多有创意的冰花。孩子们进行了精心设计。我随手拿来一张设计图,是乐乐小朋友画的,一看,是一个心形的冰块。这时我乐了:“想象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我轻声问了一下乐乐:“你的创意很棒,但是怎样才能制作出心形的冰花来?”“老师,我们娃娃家里不是有糖盒吗?它是心形的!”我一愣,半天没说出话来,原来对于教室的物品我还不如孩子们熟悉。看似难以实现的心形冰花,一下子就可以完成了。

设计图画完,接下来就要开始动工了。孩子们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挖空心思去找自己的材料。娃娃家、美工区、科学区都能看到他们寻找材料的身影。“特殊形状的罐子用完了怎么办?”“去隔壁班借!”“去物化资源室找!”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将自己的瓶瓶罐罐摆在了结冰的老地方。

析:孩子在拥有制作冰花的经验后,再次进行设计和创作,老师将孩子们的经验再次进行巩固和提升。一开始,老师以为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很难实现,但是孩子恰恰给了老师一个惊喜。他们了解教室的物品,他们会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次活动中,充分给了孩子自主游戏的空间。

五、我的冰花

第四天的早晨,孩子们满怀着期待去看自己的冰花了。哇,这次果然都成功了。孩子们快乐得像只小鸟一样。赶紧从罐子里取出自己的冰花,他们相互欣赏着,相互交流着。但是,冰花在孩子们的手中却在融化。此时,聪明的歆×说:“老师,我们把冰花挂起来吧!”“这个主意真不错,怎么挂呢。”歆×继续说:“老师,我们可以吹一个洞,然后把它挂起来,在家里妈妈就是这样做的!”于是,我给孩子们拿来了吸管、红绳和剪刀。歆×第一个拿过吸管对准冰块吹了起来,不一会儿冰花的中心就出现了一个洞,我和歆×一起将冰花穿好绳子挂在了一棵桃树上。

析:孩子们对于制作冰花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知道了基本的结冰原理。所以,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巩固、提升经验。我们一起开展了创造冰花的活动。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孩子们对冰花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大班的孩子已经具有制定计划的能力,他们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画。材料的收集有一定的指向性。当然,大家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例如材料的缺失、制作好的冰花如何让它呈现出来。但是,孩子们都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解决了。他们协商、模仿、借助同伴的经验。材料不够去其他地方收集,借助妈妈的经验把冰块挂起来。从中都体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不仅制作出了美美的冰花,更变出了一棵开满冰花的大树。这是不在计划之内的,是孩子们给自己的惊喜,更是给老师的惊喜。

老师需要有一双发现孩子智慧的眼睛,也许一个不经意的发现都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发展空间,而孩子定会给老师带来无限的惊喜。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生活教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33-634.

猜你喜欢

活教育冰花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窗冰花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