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理性探讨

2020-11-16陈华英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7期
关键词:去小学化小学化幼儿教育

摘 要: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由来已久,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实现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家庭、幼儿园与社会需要密切配合与协作。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特征及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分析;策略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也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整顿与治理,但是针对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行为却治理不力,整顿成效甚小。许多幼儿园为了提高幼儿园的社会美誉度,一意孤行,以实施“小学化”教育方式来博得社会的认可与赞誉,以作为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资质。这种畸形的发展手段,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形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既有社会家庭的原因,又有幼儿园自身的原因,社会与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采取综合治理与整顿措施,才能取得成效。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特征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指违背幼儿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教育的管理、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以小学教育标准为衡量标准,以达到“早教早会”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其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一)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

幼儿的心智还不成熟,其认知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他们主要靠自身感性来认知事物。教师主要靠形象性直观教学方式来加深幼儿的认知和体验,在教育活动中通常从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开始,开展游戏教学活动。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启蒙性的,主要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加强幼儿对社会的认知。但是目前的幼儿教育却忽视了幼儿思想品质的培养,被动地适应社会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要求,即以幼儿掌握知识的能力来衡量幼儿园办学水平,这就将幼儿教育引向歧途,出现了重知识传授而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如提高对幼儿掌握知识的要求,在拼音教学中要求幼儿能够正确拼读与默写声母、韵母,能够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等。总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让幼儿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使孩子具有“超能力”,以期展示幼儿园教育能力,获得社会与家庭的认可。

(二)讲授为主,忽视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特征还体现在重教师讲授,而轻幼儿自主活动:以课堂讲授替代幼儿游戏、以说教替代探索,幼儿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不到体现与突出;幼儿机械记忆、死记硬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从形式上看,教师说教式的板书多,供幼儿自主活动的教具少,文字多于色彩,作业多于游戏。幼儿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幼儿的身心承受着学习的压力,产生厌倦学习的情绪。

(三)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体系

幼儿教育采取小学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幼儿的评价多以学习成绩为主,而没有将幼儿的学习过程纳入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是以成绩为衡量标准的,教师在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中以成绩评价的目标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的主动学习成为被教师约束下的学习,幼儿的学习服务于教师教学成绩提高这一中心,没有兼顾幼儿的差异性。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左右下,教师无法根据幼儿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活动。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成因

早在20世纪90年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被定位为教学内容基本与小学一样,教学方法与小学低年段相似,管理方式基本与小学一样。对幼儿教育的这一定位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可,产生了不良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成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考试制度的影响

社會上存在着“一张考卷定乾坤”的说法,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定位首先要经过考试,以成绩的高低来选拔任用人才。这种考试制度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必然对基础教育产生影响,从而对基础教育教学方法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围绕这个指挥棒,幼儿教育在具体教育活动中也以成绩的提高为中心,以成绩提高为目的实施讲解灌输模式,并且把成绩高低作为评价幼儿与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种习惯性评价,从而导致教学方法僵化,遏制了幼儿的身心成长与发展。

(二)幼儿成才观念的固化

幼儿教育中存在着以成人观念去衡量幼儿行为的现象。家长们认为孩子成绩好是第一位的,并且把自己孩子在幼儿园中掌握到的相关“超前知识”作为炫耀的资本,认为孩子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就是体现了孩子的能力,也体现了幼儿园的教育能力,甚至把幼儿园能否培养出“超能”孩子作为衡量幼儿园教育是否优秀的标准。这实际上是不顾幼儿自身需要,而用家长的需要替代了幼儿成长需要的现象。很多家长都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教育就应该高起点,向小学教育靠拢;过分强调知识掌握能力的培养,希望自己孩子能在幼儿园中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要求幼儿园强化知识方面的教学,大有让孩子在幼儿园就接受到正规小学教育的势头。而幼儿园也被迫顺应家长的要求,在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上与小学教育的方式与模式靠近,使幼儿教育变为彻头彻尾的小学教育。

(三)幼小衔接过渡的实践

尽管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强调取消小学入学考试制度,要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实施“零起点”教学,但是部分地区由于缺少优质教育资源,仍然以各种理由与形式开展入学考试,并且按成绩的高低进行编班。在这种形势下,幼儿园也不得不将幼儿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以适应入学考试,在大班下学期就实施幼儿与小学的衔接教育,在这期间引入小学教育内容,以适应入学考试的要求,并且将幼儿衔接教育延长至一个学期、一年甚至更多时间。在幼儿后期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是小学管理方式与教学方式,使幼儿教育具有小学教育的特点。

(四)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差异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幼儿园办园市场化制度,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减少,民办幼儿园增多。幼儿教育办学处于自发状态,由此导致幼儿教师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幼儿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而部分幼儿教师在专业水平上存在着欠缺,他(她)们没有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不能根据幼儿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对幼儿提出了过高的学习要求,致使幼儿接受小学化教育而因能力过低丧失了学习兴趣。小学化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被引入幼儿教育中,加速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三、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倾向的策略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不是单一的某种措施就可以解决的。社会、家庭、幼儿园需要发挥各自作用,更新幼儿教育观念,改革学前教育制度,实现家园共建,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

(一)深化学前教育制度改革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即幼儿教育是学生实现终身教育的开端,属于公益教育。各级政府机构要对学前教育尽到管理与支持的责任,如加大幼儿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并且要支持幼儿教育按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讓社会、家庭与幼儿园认识到幼儿教育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其需要在分工合作中实现科学的分工与协调。如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有效合作,更新幼儿教育观念,推行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尊重幼儿发展规律,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二)加大家园合作的力度

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问题,单靠家庭或者学校一方的努力是无济于事的,需要联手与协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幼儿园要争取家庭的支持,坚持尊重、平等、支持的原则。要着重解决家长对幼儿教育存在的错误观念,并且不能被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与观念所“绑架”,使家长认识到尊重幼儿教育规律的重要性,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幼儿园要认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合理开展幼儿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发展。同时,与家庭密切协作,利用家长会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已经毕业的幼儿对小学教育的适应状况,让家长认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产生的问题,改变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错误认识,以观念的改变促进家长对幼儿教育正确观念的树立。

(三)推广幼小衔接的有效经验

幼儿教育要明确教育目标,着重于培养幼儿的乐观性格与交往能力,在教学中宜运用游戏方式、生活化方式来设计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其处理问题能力和探索能力。在幼儿进入大班学习阶段后,幼儿在知识的接受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于具有小学知识接受能力的幼儿可以采取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就现有幼小衔接较为成熟的经验来说,在大班幼儿教育中采取小学教育方式是普遍的现象,也成为一种趋势,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所以,幼儿园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以形成有效的经验,然后再进行逐步推广,但主要还是采取差异性教育原则,对于不具备接受小学教育的儿童就需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幼儿完成幼儿教育后进入小学的适应能力。

(四)提高幼儿教育师资水平

幼儿师资水平决定了幼儿教育质量的高低,提高幼儿教师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提高幼儿教师的薪酬,让幼儿教师有一个安定的经济生活环境,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严格按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同时,各级政府与幼儿教育管理部门要注重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培训,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能力。要加快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步伐,在培训中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幼儿教育规律,了解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性。国家要开展各种类型的幼儿教师培训活动,如“国培训计划”“省培训计划”等,将幼儿教师培训制度落实到位,并取得成效。

四、结语

总之,实现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要掌握与认识到幼儿成长的规律与心理发展规律,要深化学前教育制度的改革,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水平,积累与推广幼小衔接经验,实现社会、家庭与幼儿园的密切合作,这样才能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3).

[2]吴咏梅.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甘肃教育,2019(17).

[3]毛亚敏.当下学前幼儿教育的现状与方法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5(5).

[4]李相禹,康永祥.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制度基础及对策建议[J]. 教育科学研究,2014(7).

作者简介:陈华英,女,汉族,福建连城人,1983年12月生,福建省福清市临江中心幼儿园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猜你喜欢

去小学化小学化幼儿教育
家园合作,让幼儿教育“去小学化”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幼儿园“去小学化”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