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的诞生
2020-11-16
对于任何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奔向工业化的国家来说,要想在极短的时间里面,在世界市场上分一杯羹,往往会走一个山寨道路,但是德意志民族在这个时候很好地去反思了自己。他们就是要调整他们的发展战略,就是要改变,不是用低质量、低价格,而是要用高质量来竞争。
英国曾经希望把“德国制造”变成质量低劣的标志,但是这些并沒有打击德国的信心,反而促进了德国不断改进产品质量,逐渐成为英国更加强劲的对手。
千百年来,高质量的产品往往会成为其产地的代名词,质量的高低也往往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形象和声誉。同时,伴随着“国家”的概念诞生,质量的竞争更是与国家的竞争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德国制造”无疑是德国的代名词之一。
18世纪时,英国的谢菲尔德被称为“刀具之都”和“钢铁之城”,但是,连续12年来,这里有超过半数的炼钢厂和刀具车间熄火停工。按常理来说,工厂停工是因为收不到订单,但从海关上报的数据看,谢菲尔德刀具的出口额不降反升。
英国首相罗伯特·塞西尔亲自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查出这件事情的真相。然而,两个多月过去了,首相还是一筹莫展。
为此,在听证会上,谢菲尔德公会主席詹姆斯·迪克森和公会秘书斯图尔特·厄特利甚至当堂吵了起来。
厄特利认为,导致这个奇怪现象的原因是“有人用劣质的贝塞麦钢制造刀具,并偷偷刻上‘谢菲尔德制造的标记出口海外”;公会主席则矢口否认他们中间存在这样的“卑鄙无耻之徒”。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19世纪的英国也被誉为“质量先声”。
在纺织、钢铁、机械等众多领域,英国凭借最先进的技术、最广阔的殖民地以及高质量的产品,占据着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
在刀具行业里,“谢菲尔德”就等同于高质量。甚至于,只要在刀面刻上“锋利”二字,就会被认为是谢菲尔德出产的。这是这个中世纪古城几百年来积攒的声誉。
早在1624年,这里就成立了独立的质量监督机构——刀具贸易公会。每年,公会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的内容只有一个——销毁次品。
如果真是“内鬼”作案,刀具公会不可能放任不管,而且,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886年1月20日,关键证据出现了。
调查员的桌上摆着一把款式精美的小刀,刀面上刻着英国赫赫有名的高端刀具生产商——罗杰斯家族的商标。
但仔细辨认就会发现,商标图案从罗杰斯公司的一颗六芒星、一个十字架,变成了两个十字架,“罗杰斯”则被拼写成了一个德国名字——“罗特根”。
索林根刀具厂的原材料,来自德意志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历史上,它是德国工业的“心脏”,也是德国钢铁工业先驱克虏伯家族的发迹地。艾尔弗雷德·克虏伯,作为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和“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密友,他还拥有另一个身份——工业间谍。他窃取了英国的炼钢技术,投入工业生产,再将边角料卖给索林根伪造罗杰斯道具。为了掩人耳目,索林根商人们先将刀具运往英国,再从英国出口至世界各地。
在当时的德国,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
不过,在“日不落帝国”的印象里,德国虽然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二,却不可能对自己构成什么威胁,几百年来,德国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产品,只有一种产自黑森林的布谷鸟自鸣钟。
此时此刻,英国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了。在给维多利亚女王的报告中,皇家委员会这样写道:“谢菲尔德刀具以最高质量享誉全球,但同时也让一些不诚实的行径变得有利可图。我们认为,英国政府应该尽最大努力,防止这种故意写错产地的奸诈行为再次发生。”
最终,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了《商标法》修改案,英国进口的所有外国产品,都必须贴上“某国制造”的标签才能上架销售。
这一天,用蒸汽机敲开人类工业时代大门的英国,为维护本国产品质量的声誉,开启了人类质量竞争的崭新历史。
也是在这一天,“德国制造”诞生了。
如今,想让一名厨师将他的刀功发挥得淋漓尽致,缺不了一把双立人刀具。而双立人公司的总部,正坐落于莱茵河畔的索林根。
随着新商标法案的颁布,罗特根公司的刀具在短短几年内销声匿迹,同时期,德国倒闭、破产的山寨企业有上千家。而双立人成了为数不多的特例。
如同双立人商标所展现的那样,索林根之外的德国,西门子、博世、拜耳、奔驰、蔡司……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至今仍名声显赫的品牌,都是那个时代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一片歧视、白眼和嘲讽中站立起来的巨人。
1896年,在“德国制造”这个词语被发明仅仅十年后,英国人并没有迎来他们预想的胜利,而是恰恰相反。“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少女们周末穿的漂亮披风与上衣来自德国,孩子们的玩具、童话书、甚至铅笔都产自德国,就连周末歌剧院里上演的歌剧也是德国人创作的,演员大多是德国人。”
“德国制造”成为了属于所有德意志人的品牌。支撑起这个品牌的,是质量。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质量政策,令德国制造業在战后迅速崛起,成就了著名的“莱茵河奇迹”。
从劣质产品到品质的象征,德国和德意志民族用了短短十年。
(摘自当代世界出版社《大国质量:世界名企版“大国崛起”》作者:《大国质量》节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