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亲政后第一次开科取士
2020-11-16郭瑞祥
郭瑞祥
宋代格外重视科举,正常情况下,三年一考,每次录取几百人。考试分各地州试、礼部省试、皇帝殿试三级,采取措施防止徇私舞弊,经过摸索,形成了一整套科举制度。无论是寒门士子,还是农桑人家,均有机会出入庙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梦想成为现实。
宋以文人治国,朝廷中一干大臣几乎全是文臣,文臣的需求量很大。这么多文臣从哪里来?私相授受不能保证质量,推举引荐也不靠谱,好在隋唐王朝已经为后世探索出现成的道路,那就是科举。
科举开通了平民百姓的上升通道,对于改善官吏结构、挖掘人才资源,具有革命性意义。据说唐太宗私下来到考试的地方,看到学子们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思是天下英雄都被网罗到皇家的麾下。宋代实行士大夫政治,借用过来可以说“天下士子皆入彀中”。
景祐元年(1034),迎来了仁宗亲政后第一次开科,这无疑是国家和读书人的盛事。
正月,仁宗任命翰林学士章得象知贡举,为主考官,郑向、胥偃、李淑、宋庠同知贡举,为考官,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礼部省试。御史史蒋堂、石正言、滕宗谅、杨偕,直史馆张子皋,集贤校理陈商,直集贤院王举正、韩琦,崇文院检讨王宗道等一干大臣,也参与了考试工作。他们或复试,或封卷,或监督,分工详细,组织严密。
十六日,省试正式开始。各州解送州试中选拔出来的举子们到礼部指定的贡院参加考试。北宋的贡院在汴京朱雀门外大街东侧,里面的考场并不像明清时的单人单间,从宋朝人画的科举图中可以看到,主考官坐在大殿之中,殿前左右排开桌椅,相互留有充分的间隔,一个考生一张桌椅,在考官的监督下集中考试。考生进入前,先搜身,防止夹带。搜身极为严格,有些考生将参考资料写在衣服上、皮肤上,所以搜身时,还要检查衣服和身体,发现有舞弊嫌疑,一律取消考试。
省试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样,写一篇文章了事,而是分科多场考试。这一年考试的科目有诗、赋、策、论、经等,这些科目连考3天,中间吃住在贡院,不得与外界接触,称“锁院”。
举子们答完考题,工作人员将试卷的姓名用纸糊住,换成他们随机确定的编号,这个过程称为“糊名”。糊名完毕,由专门人员将考生试卷一一誊录,为的是防止阅卷考官从笔迹上认出考生,或者考生在试卷上做暗语。
经过考官们认真审阅,将各份卷纸打上分数,最后对照编号和姓名,考生们终于有了成绩。一道道工序下来,已经是二月初了。
这天,章得象、郑向等一班知贡举觐见仁宗,跪拜行礼过,将半个多月来考试情况进行汇报,最后呈上考生的成绩单。仁宗见几大张陌生的名字和冷冰冰的成绩,懒得细看,问诸人:“这届春闱,有没有知名的才子?”
众人听后,愣了一下,显然没有想到皇上会问这样的问题。章得象是主考,见大家都不吭声,只好接话:“太宗皇帝朝参知政事苏易简之孙,进入榜单。”苏易简不仅官至参知政事,而且曾是进士第一,高中状元,后来还担任过知贡举,大凡有心科举的士子无人不知。仁宗稍微来了点兴趣,问:“叫什么名字?”
章得象小心翼翼地回道:“叫舜钦,字子美。受陛下恩惠,得祖上荫庇,现为荥阳县尉。”
原来,宋代对官宦子弟格外开恩,他们的子弟不用参加科举,也有可能被授官,只是这种途径进入仕途,不受重视,起点低,升迁慢。
“哦,这人怎么样?”仁宗问。
“苏公子二十又七,正风华茂年,相貌端正,仪表堂堂。”章得象顿了顿,见仁宗不语,只好继续往下说,“这苏公子诗文俱佳,举止洒脱,不拘常格……”
章得象话没说完,仁宗打断他说:“有什么好诗,读来听听。”仁宗是好文爱诗的皇帝,想品评一下这位新晋贡士的诗作。
“记得苏公子有一首描写夏景的诗别有风味:‘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嗯,轻巧空灵,不错。”仁宗赞道。然后他看了看考官们递上来的考生成绩单,前几名并没有苏舜钦的名字,便问何故。
“苏公子虽然诗文俱佳,但所作文章,以韩愈为师,古朴简拙,可能影响了成绩。”章得象见皇上有不满之意,不免战战兢兢。
“唉!”宋仁宗叹了口气,说,“本朝以来,诗文以浮艳绮丽为美,卖弄炫耀,言而无物。先帝曾多次斥责,汝等却冥顽不化!”皇帝很少说这样的重话,下面的人都不敢作声。
仁宗又继续说道:“本朝以诗赋策论取士,就是要寻求安邦定国之才,因此诗文要重道致用,教化牧民。”
众人唯诺。
仁宗又问:“还有哪些才俊?官宦子弟就不要说了,那些诗文成名的报上来。”
眾人面面相觑,不知说出来会不会挨皇上训斥。最后滕宗谅大着胆子说:“有一举子,姓柳名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也在这一科。”
“可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柳七?”柳永因在家族中排行第七,因此仁宗这样称呼他。
“正是。此子放浪无状,从先皇大中祥符二年(1009)就开始科举,没有得中,遂作词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其专心填词,所作多淫秽俚俗,为士大夫不齿。”知贡举郑义争先答道。
“耆卿词确实艳丽浮靡,不过有些词还是不错的,朕甚爱他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诸位爱卿还是以平常心对待他吧。”
考官最怕录取的士子不合皇帝意愿。仁宗认可了这份名单,大家终于松了口气。
(摘自现代出版社《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