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政治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探讨
2020-11-16辛杰
辛杰
[摘要]列宁政治建设思想是对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前途及命运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初探,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国家和革命学说等政治理论在俄国的运用和发展,更是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强有力的回应。其中,坚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核心、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原则、推动法制建设的制度保障以及健全国家机关的监督机制是列宁在政治建设领域较为突出的贡献,至今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完善,充分挖掘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列宁 政治建设思想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0)02-0014-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0.02.004
经过战争矛盾的冲突和革命斗争的洗礼,俄国突出重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俄国经济和文化十分滞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风雨飘摇,列宁汲取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政治建设的理论并结合俄国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确保无产阶级政党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不断前进。
一、列宁政治建设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列宁所倡导和推崇的政治建设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渊源。在俄国内外交困的艰难处境下,列宁立足本国国情,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政治建设思想的理论为武器,拉开了俄国政治建设的新篇章。
(一)实践基础:国际环境变化与国内社会现实的催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帝国主义垄断时期的迅速发展阶段,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欧美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仅30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电气化,资本的快速积累和高度集中成了当时欧洲经济最主要的特征。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单纯的自由竞争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领域形成了垄断经济,垄断经济出现后,资本主义就变为帝国主义,无休止掠夺和残忍侵略的本质特征也逐步暴露,并且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征服和统治全世界的野心。俄国是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帝国主义垄断经济的腐朽激化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势在必行。
俄国内部资本主义的存在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日益激化,如以立宪民主党派、军队总司令及高级将领为代表的军人专政政权疯狂攻击布尔什维克,意在利用政治讹诈的方式来解散工人政党。无产阶级若想要摆脱自己被奴役、被压榨的悲惨命运,就必须进行武装革命。列宁进一步说道:“工人的武装起义要取得胜利,就只有同经济破坏和延长战争所引起的反政府反资产阶级的广大群众运动结合起来。”[1]1917年11月,在革命导师列宁的英勇领导和作战指挥下,圣彼得堡东宫吹响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号角,临时政府垮台,建立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苏维埃政权,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无产阶级迎来了新的曙光。这不仅仅是对国内反动统治者的一记重拳和打击,而且是世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指引和鼓舞。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临时政府还妄图反扑,因此,为维护和巩固新生的政权及保证和加强自身的战斗实力,就必须强化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这一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
(二)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和革命学说的支撑
马克思唯物主义国家观和暴力革命学说的形成为列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及巩固政治建设的思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表现和反映,同时也是为维护统治者内部利益而形成的統一联合体。总之,国家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避风港和大本营。例如,在资产阶级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惜采用经济干预和垄断、暴力掠夺和侵占、政治霸权和强权、文化输出和渗透等方式来对穷苦百姓和其他相对较弱小的国家力量进行压迫和剥削,以此来促进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资本财富的不断积累。因此,无产阶级为了当国家的主人,“必须借助国家这个统治工具打碎旧的国家机器”,[2]摧毁资产阶级统治的根基,建立新的统治基础和国家机器。无产阶级在掌握国家政权之后,还必须借助军队、监狱、警察等国家力量来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此来保障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和有效运行,从而为公共权力的运转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和后援。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和途径来夺取政权的学说。暴力革命主要是指某些阶级或其他利益团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促进自身的发展,利用武装力量和以暴制暴的方式,从根本上冲击改变国家现存的社会制度及现状,从而扭转当前不利形势的一种手段。可以说,没有反革命的力量,就不会有旧的国家机器的消亡。在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利用地位的优势以及手中的权力,对无产阶级进行大肆侵略、掠夺、剥削和压迫,妄图进行经济领域的垄断和政治领域的控制,无产阶级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俄国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意识到自身蕴藏着强大的内生动力并且看到了革命斗争所带来的好处,他们把矛头直指资产阶级统治制度和资本主义政权,一举推翻临时政府,取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也因此成功地在资本主义旧时代撕开了一道裂缝,给世界无产阶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胜利的曙光和革命的勇气、动力。
二、列宁政治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列宁政治建设思想是在汲取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政治建设理论精华的基础之上,融合俄国的现实情况,为维护和巩固党的领导及国家政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思想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坚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核心、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原则、推动法制建设的制度保障以及健全国家机关的监督机制。
(一)坚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深刻强调只有当工人阶级政党成为全部事业的领导核心,才能够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政治上的保障,从而支持和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领导建设苏维埃政权的期间,列宁就高度关注到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权这一问题,他全面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一方面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力量,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阶级基础;另一方面无产阶级革命想要从根本上取得胜利,就必须同旧社会做坚决的斗争并推翻旧的国家机器。
首先,列宁就“无产阶级能否保持国家政权、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这一理论问题做了肯定的答复。他指出,“只有实行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才能解决。”[3]其次,他结合俄国的现实情况指明了无产阶级加强和巩固自己政权的具体措施。一方面要严明规纪,恪守章程,树立良好的党风党纪,从而有效带领和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壮大和拥护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保证无产阶级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另一方面,列宁主张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农民的土地利益问题,切实维护好、保护好和实现好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让他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最后,列宁强调了建立军队以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順利运转的重要性,他指出,“不武装保护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就不能存在。”[4]因此,他极力强调建设红军、壮大常备军等武装力量,以此来严厉打击反动和破坏分子,为实现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保驾护航。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原则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民主集中制不仅仅是一种组织和建设原则,更维系着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全部事业,主要体现在革命运动中的具体深化和深刻影响。列宁更是把民主集中制当作划分和区别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党派性质的重要衡量准则。为保证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建设和稳序进行,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正确建设组织路线的制定和安排。
首先,列宁注意到俄国内部党组织涣散以及任人唯亲的现象广泛存在,因此他从党的全部组织以及章程等具体细节问题入手,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政治制度体系,重点围绕组织建设、党员干部培养等环节着力推进民主集中制的具化、深入和落实,并强调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必须以此为准则行事,推进党中央和地方步调一致,从而为政治建设事业提供统一而有效的办事原则和集中领导。
其次,列宁积极广泛地号召社会主义民主工人参加党组织,研究并成立、组建新的工人协会和工人组织等,在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明确规定并鲜明指出党的一切组织和机构都是在民主集中制的指导下运行和顺利开展的。只有在党内形成统一的共识才能不断壮大工人群众的基础和团结工农群众力量,让民主集中制在党组织内部广泛流传开来并深入人心。
(三)推动法制建设的制度保障
一个国家机器运转的好坏与其法律制度的完备有很大的关联,为了稳固新生的政权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顺利开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列宁强调了制定法律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并按规定办事以及全社会形成遵守规纪良好风气的重要性,为推动俄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列宁主张制订和完善苏维埃宪法,他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苏维埃成为最高民主政治形式的保障,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极端艰苦的社会条件下,俄国出台了两部带有根本性质的宪法和具有宪法性质的权利宣言,把俄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其次,为了使法律更好地体现劳苦大众的利益和诉求,列宁坚持从农民最关心的土地等实际问题出发,确立和颁布了苏俄土地法,让土地国有化的思想和意旨得到贯彻和落实。同时在立法的过程中,也会有公民代表参与讨论并表达民意,让民主渗入立法的全过程,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
最后,列宁强调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以此来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例如,为了发展国民经济,除了确立土地法令政策以外,还在工厂推行八小时工作制、消灭男女不平等以及实行工人监督等政策;在政治方面强化了法制统一的绝对思想,明确了党中央的绝对领导权和立法领导权,以此来确保布尔什维克党的集中领导。
(四)健全国家机关的监督机制
列宁在努力推动建设国家和社会法律体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监督机关的设立。他强调法律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利用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确保法律条例的贯彻落实,让人民的权利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法律法规等的施行问题,列宁概括指出,“第一,对法律的实行加以监督。第二,对不执行法律的加以惩办。”[5]
首先,列宁反复强调要防止和杜绝官僚主义。旧时在俄国小农经济的行政阶层中存在一种不受法律约束和监督制约的官僚阶层,他们对内践踏和败坏党的纲常规纪,对外严重制约俄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的进程。面对俄国的现实情况,列宁提出要坚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定无产阶级的统一领导,以此来打破和肃清残余的官僚势力,从而不断加强和提升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为深入推进反官僚斗争,他还将法律与官僚机构等的改革相结合,把官僚主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决抵制和揭发国家机关在工作运行中的缺点和漏洞。
其次,列宁深刻阐述了健全国家机关监督体制的重要作用。在监察机构方面,列宁主张在机构组织完善的基础之上,利用专门的法律机关在党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专业和绝对的监督;在农民农业问题上,列宁主张用强有力的手段坚决打击地方违法乱纪行为,切实加强对农民土地问题的监督和保障力度;在法律监督问题上,除了横向上要求加强党对同级组织和机构进行大范围的监督管理工作之外,在纵向上要求明确和细化各级组织、机构的职责以及具体的法规条例等,使苏维埃政权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章可循。
三、列宁政治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建设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建设理论,列宁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强调了只有把无产阶级当作忠实的领导者,紧紧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布尔什维克党才能够巩固和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确保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发生发展。
十八大以来,在我党的全面领导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飞跃和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不断攀升。特别是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建设即伟大工程不仅是“四个伟大”中起关键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国理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推进我国政治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性建设。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当前政治建设领域最为首要的一个任务。首先,我们应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团结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其次,中央各级党委和地方各級政府等机构组织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抓好党的建设这一要务,围绕党的建设等相关问题深入展开,着力解决党建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切实发挥好管党治党的责任和权益,让党的政治建设能够真正做到具体和深入;最后,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执政能力,充分保证人民群众各项利益的实现和获得,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展现社会主义的活力和优势。
(二)落实民主集中制,深化党内民主优势
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和落实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列宁在同错误组织路线做斗争的同时,深度结合俄国现实社会情况,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并广泛深入地把它贯穿在党章及党的全部组织当中,明确和统一了党内民主的认识,有力地加强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对于民主和集中的深入发展,这对我国深刻发展党内民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想要提升政治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就必须深刻借鉴和发展民主集中制的实践经验。这不仅是对于政治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是时代和实践所需。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融入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当中,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意识,保证民主意识内化于心及自觉遵守和奉行而不断努力;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这一组织原则严格贯彻和落实到党章和规章制度的具体细节以及执行的各个环节,确保我党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能够严格恪守该项原则,为社会主义民主和集中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力量;最后,要广泛倾听民意,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党和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让人民群众的呼声得到回应和答复,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我国民主政治有序稳步发展。
(三)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治国家
法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社会主义深入发展的坚强屏障。列宁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将法制建设作为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强有力的武器和工具,他不仅出台和健全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宪法,更做到了立法民主化与执法监督化的统一,对于加强和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这种相对完备的法制体系对我国政治力量的建设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优化政治建设环境,进一步提升立法、执法的强制性和纯洁性,党内的政治环境得到好转。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宪法的精神指示传到千家万户、深入人心,并且在关键部分和重点环节提出了宪法的修改议案,不断推动宪法的内容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相契合。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宣传力度,强化宪法大学习的行动,保证宪法的实施力度,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让宪法这个根本大法的准则浸润人心;其次,要把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到法制建设全过程,特别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打造阳光政府和有公信力的政党;最后,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监督检查等组织机构,并且划分职能范围做到各司其职,明确规定其职责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对各种违法乱纪的事实严惩不贷,保证党内的廉洁性和淳朴性。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冯俊.列宁政治建设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责任编辑:韦自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