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型阅读: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范式

2020-11-16薛亚茹

文教资料 2020年22期
关键词:阅读素养

薛亚茹

摘   要: 研究型阅读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育理念,代表了未来阅读的发展方向。研究型阅读具有探究性、自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特点,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提高未来学生必备的阅读素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采取研究型阅读范式,利用任务驱动,以问题带动阅读;设置专题,以课题带动阅读;扩展迁移,以实践带动阅读;批判反思,以质疑带动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遨游在书香墨海之中。

关键词: 研究型阅读   阅读素养   阅读范式

“阅读并不只是浮光掠影地扫描过一排排文字,比起兴之所至的随口闲聊,阅读应当是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1](77-83)。让书籍中的核心价值与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是目前阅读所追求的目标,需要从阅读主体阅读方法出发目标,阅读的主体显而易见是读者。阅读,不只是文字的堆砌,需要读者带着思想走入文字的世界,在文字世界里去探索去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并应用在现实世界中。阅读方法要契合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属于知识大爆炸时期,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研究型阅读迎合了这个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满足了素质教育理论中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人本主义理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突出强调在研究型阅读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是研究型阅读的重要特点。

一、研究型阅读:现代化阅读素养重归跑道

(一)全民阅读运动。

2019年第十三届全民阅读论坛在太原拉开帷幕,论坛的顺利开展再一次掀起了人们对于阅读的追求,全民阅读活动遍布全国各地,其规模、内容、方式、影响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2](171-179)。一个国家的阅读状况关涉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为此“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直至2019年,“全民阅读”连续6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3](66-74)。目前我们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的时期,对于国家来说,全民阅读有助于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国民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PISA阅读评估。

根据OECD统筹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最新排名来看,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省市的中国学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项评比中荣获全球第一[4]。这三个素养被视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必备素养,其中阅读素养被视为基础地位,一个人只有具备阅读的能力,才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科学,探索数学的奥秘。阅读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对国民的阅读素养有了要求,所谓阅读素养是指个人理解、运用、反思书本内容,增加知识量,并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将知识反映在行动上,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可以将阅读素养中的理解、运用、反思都用上呢?毫无疑问,研究型阅读方法可以全面达成。并不受课内文本的约束,可以由单篇文章带动一整组文章的阅读,既可以保证质又可以保证量,并且激发学生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阅读方式变革。

叶圣陶先生曾言:“不在说读法方面多注点儿意,阅读十个选本也是徒然,不用说是一个。”[5]可见阅读方法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传统的阅读方法随之发生变化,变成适合时代需要的现代化阅读方法。传统的阅读方法强调的是“感悟”“体验”“品悟”等,这些词语过于缥缈、模糊,不利于儿童针对性地阅读,而且这些词语之间并没有联系,缺乏结构性,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为了改变现状,一些阅读方法层出不穷,知识型阅读方法、任务型阅读方法、批判性阅读方法是当前常用的阅读方法,随着对这些阅读方法的深入研究,还是发现了一些漏洞。因此,学者们提出了研究型阅读的方法,它是由研究性学习演变而来的,具有针对性、结构性、基础性、批判性、大众化等特点,适合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推行研究型阅读,必定会促进基础教育改革。

二、研究型阅读:现代化阅读素养生命之魂

(一)研究型阅读的理论内涵。

研究型阅读的内涵学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它是根据研究型学习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二者结合提出的概念[6](53)。在理解研究型阅读时首先要理解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学会应用。

综上所述,我们将研究型阅读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对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深度研讨,以形成一定研究结果,并阅读相关文章,验证此结果是否正确的一种深度连续阅读。研究型阅读强调学生“分析与整合”“迁移与评价”“反思与创造”的阅读能力的发展,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为探究,以迁移为印证,以反思为提升[1](77-83)。

(二)研究型阅读的重要特征。

1.研究型阅读具有探究性

左东岭在《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一文中谈道:“知识型阅读的重点在记忆,而研究型阅读的重点在辨析。”[2](171-179)“辨析”毫无疑问是在探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因此探究性是研究型阅读最大的特点,学生通过阅读对文本产生怀疑、分析、综合、辨析等思维活动,再通过对文本的再加工、重组、归类、整合之后,形成一种研究成果[3](66-74)。学生只有质疑才会对文章提出问题,问题是学生进行阅读的激励目标,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分析。为了使最后的结果具有真实性,需要进一步阅读相关文章探究真伪,这一系列的行为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

2.研究型阅读具有自主性

研究型阅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下位概念一样具有自主性,强调学生在学习与阅读过程中自主、自觉、自学的探索精神。这一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满足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師为主导的要求[4]。研究型阅读方法打破了传统单篇阅读的局限,学生是对几篇文章,或整个专题的阅读中进行分析探索,从而发现问题,并搜集资料和相关书籍解决问题获得相应的研究结果。这种方法得来的研究结果是自己阅读的结晶,容纳了自己的观点。因此,自主性充分体现在研究型阅读中。

3.研究型阅读具有深刻性

研究型阅读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的研究结果更具有深刻性。这一特点顺应了新课程观的要求,课程教学并不是完成课程设计中的条条框框就可以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以致用,学会迁移,伴随一生。而且研究型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法相比,研究型阅读更强调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思想上的碰撞,还强调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内在动力,增强阅读的深刻性。

4.研究型阅读具有独创性

研究型阅读具有探究性特点,决定具有独创性的特点。所谓独创性是指个人独立思考和操作的特性,但它并不是要求与其他作品完全不同,可以在其他作品的基础上提出见解,与其存在差异,这也叫做独创性。研究型阅读的独创性来源于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独特见解,体现在研究型阅读的结果上。

5.研究型阅读具有批判性。

研究型阅读的批判性与其他非批判性阅读方法相比,研究型阅读的批判性对于读者的认知活动有很高的要求,属于较高水平的阅读方式。批判性不仅强调读者在心智上要保持独立与理性,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要保持个体自我意识与思维的清醒。产生批判性还要经历理解、分析、质疑、反思、评价和得出结果等部分,研究型阅读很好地涵盖了这些环节,利于学生产生批判性的观点[5]。

三、研究型阅读:现代化阅读素养实践范式

(一)任务驱动,以主问题带动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任务驱动的概念,强调在进行学习活动时需要利用任务与问题激励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新知识。任务驱动打破了传统阅读中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的教育理念,一反常规,希望用任务或问题带动学生自主阅读全篇文章,增强了学生在阅读上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以小学儿童为例,部编本三年级上册有一课叫做《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大街上的故事。安徒生利用童话的幻想、虚拟批判了当时社会背景的黑暗,也是安徒生写的大部分童话故事的主旨。学生在阅读开始,可以先大体看看讲了什么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难发现小女孩死去的事实,这将作为学生阅读的主问题,为什么卖火柴的小女孩会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带着这个问题可以激励学生有目的地读下去,然后读者分析文章的言语,把握情感基调,明确小女孩的人物特点。文中出现三次大年夜,描写的事情却不一样,但主要作用是给故事安排特定时间。读到最后,读者会解决主问题,但读者并不满足于此,小女孩那样的纯洁、善良、美丽,却被残酷的现实所打败,这样的例子多吗,还是说只有这一篇文章。读者会带着想法,寻找相关文章继续读下去。

(二)专题研习,以小课题带动阅读。

专题研习是指以单篇文章阅读作为切入点,探索一整个专题的深度阅读,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选择阅读的文章,不拘于课文内容,可以是课外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研习”强调学生的深度阅读,得到具有探索价值的结论[6](53)。

课内外相结合,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会有一些问题伴随脑间,这时教师和家长要支持学生,问出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自己上网查询相关文章进行研读,会发现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思想情感类似的文章有《快乐王子》《凡卡》《悲惨世界》等,前两篇是短篇,后一篇是长篇,后一篇有青少年版,这几篇文章可作为一个专题进行阅读。在选取文章时,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年龄、认知选取适合的读物,像如《悲惨世界》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他们可以通过节选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归纳、总结可以发现这三篇文章都写出了灰暗的社会现实,在此背景下人们不得不顺应现实卑微地活着。学生这时会有疑问,那时的社会现实会是什么样子的?带着问题继续阅读。

(三)扩展迁移,以开放性带动阅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强调中小学实行“1+X”的阅读教学模式,其中“1”代表的是课内阅读,“X”代表的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具有固定的篇章,课外阅读具有无限延伸性,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研究型阅读强调的是扩展迁移,扩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能将文章主旨扩展到另一篇文章中,并在另一篇文章中找出差异,以此类推,增加知识量。

各学科相互交融,是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在阅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专题的前提下,发现这个专题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社会背景的残酷与黑暗,学生会想,历史上在那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事呢?学生在网上接着搜集资料,有一些文章是与作者亲身经历有关,有一些是描述他人经历,还有就是纪实体裁,要做好区分,有针对性地寻找文章。就《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专题来说,可以找到丹麦封建王朝的《帝国的灭亡》等,维多利亚时期的《雾都孤儿》《远大前程》等,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封建主义》等,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与黑》《忏悔录》,等等。学生可以对这些文章进行有选择的阅读,依旧是根据自己的接受水平,节选阅读。这一扩展迁移实现了语文与历史的交融,让学生了解了文化的多元性。阅读后,学生会认识到为什么作家会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专题的文章,它是历史的产物。

(四)批判反思,以真问题带动阅读。

“经典是这样一种著作它不断引生批判它的种种论说的云朵,而又不停地将其拜脱,它永远不会完结它所要叙说的东西”。卡尔维诺认为经典来源于批判,且批判永不停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保持批判反思的意识,这是研究型阅读的重要特征。在阅读时要进行逻辑推导,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

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是当代教育目标之一。批判反思也是阅读这些文章的重要环节,在研究型阅读的每个步骤中都要进行批判反思,它是贯彻文章始终的,关系到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以真实的问题思考现实生活,提出不同的可能。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批判反思可以根据情节、精神方面探讨,从情节方面来看,学生可能会觉得小女孩最后不能死去,尽管社会很黑暗,但也不能放弃,活着就是最后的希望,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精神方面来看,文章属于童话题材,读者大部分是学生,学生的心灵易受侵染,多读死亡题材的文章可能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快乐王子》的批判反思可以根据它传达的情感,助人为乐是我们所提倡的,但在助人为乐的同时也要保证自己的价值,否则就会变为社会的蛀虫。文章一味强调助人为乐是美德,王子是被社会黑暗所毁灭的,没有对文章情感的正确定位。对《凡卡》的批判反思可以从写作特点来说,文章是以凡卡美好的梦结尾的,用梦诉说凡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梦是虚拟的,很容易产生,凡卡日后的路并不容易走,会产生冲突。如果能将梦变为走向现实的计划,就会使文章更有真实性。对于其他文章的反思批判也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发现问题继续阅读,提高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詹世友,张梅,孙玉桃.全民阅读时代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基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9(11).

[2]王晓诚.PISA2018阅读素养评估的特征解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

[3]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J].讀书,2017(05).

[4]周楠渠.研究型阅读与高中古诗词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5]李光明.思维发展与提升导向下的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究[D].黄冈:黄冈师范学院,2019.

[6]靳君.语文研究性学习阅读四法[J].语文教学通讯,2003(06).

猜你喜欢

阅读素养
PISA测评框架对提升英语阅读教学效能的启示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结构化推荐,课外阅读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