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思政”刍议

2020-11-16刘福军

文教资料 2020年2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

刘福军

摘   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思政,关键在于教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内容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强化本课程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同时组织教师通过把准脉、相切磋、守好渠、重实践、强示范等途径加强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使立德树人落地落实。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指所有课程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依赖的教学主渠道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主渠道,另一类是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社会实践课等在内的其他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主渠道。其他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主要是“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1],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思政,主要是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专门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能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两大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发挥着协同育人、合力树人的重要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全员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重要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大学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增强本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升大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一、如何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入理解。

第一,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不是一回事,二者也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段话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是思政育人的主渠道,都有课程思政的功能。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思政,最根本的是强化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这一根本属性和灵魂所在,增强课程的思想引领力、融入力和理论说服力。

第二,课程思政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担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思政育人主渠道;进入新时代,其他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成为育人主渠道。在所有教学课堂都是育人主渠道的新定位、新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有更大责任的专业担当、课程担当、育人担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有更高水平的专业水准,这一课程的作用不可替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对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更大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深层次思考,是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客观要求。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思政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犹如思政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第一阵地和第二阵地、运动战和游击战,都是课程思政的育人主渠道,合力造就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与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思政最根本的是实现思政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实效性,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课程和灵魂课程。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就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这一关键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站在思想政治理论的制高点上,站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彻底性、思想的渗透力、方法的辩证性引领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思政怎么看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复兴中华的使命,必须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要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同样有课程思政的功能,即增强本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强化本课程的思想融入力和理论说服力,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3](2)。简而言之,了解和把握“一个规律、两个了解、四个选择”尤其是“四个选择”,就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育人目标。

第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思想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是一门历史课,而是一门以历史为基础的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这一课程的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有关重要论述融入教学,更好引导大学生認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及内在规律性,更好引导大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更好引导大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这一课程的课程思政,要求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融入教学,更好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等。

第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理论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每一章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作支撑,绝不是简单的纯粹的历史知识讲授。这一课程的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分析理论、革命理论、改革理论、政党理论、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等理论阐释有关历史和现实问题。“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11),只有从理论上讲彻底,才能反映本课程的吸引力。

第三,遵循“八个相统一”的基本要求。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目标,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如何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关键在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基本要求。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思想性、理论性;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亲和力、针对性。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思政怎么建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全面规划、循序渐进、尊重规律。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观照不同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切实增强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应紧紧围绕本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这一根本属性,通过把准脉、相切磋、守好渠、重实践、强示范等途径展开,不断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细、见功见效。

第一,把准脉。就是查找问题、对症下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不顾学生实际情况而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致使失去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没有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也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案例教学而忽视案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讲授,不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没有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因此,教师应坚持问题意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导向,通过组织师生座谈会等方法深入了解和把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立德树人导向更加鲜明,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有效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在教学设计中,应形成具有思想性和理论性的“问题链”“案例链”“论据连”,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断增强案例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及蕴含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第二,相切磋。就是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实践证明,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执教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深化课程认识、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备课,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逐渐在很多问题上达成共识,有利于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创新,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应反复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近现代纲要课教师还应学习掌握世界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等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对中国近现代史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为课程思政提供学术支撑。

第三,守好渠。就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高校课堂教学是育人主渠道,是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教师的根本使命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教师要在教学具体目标、教案课件编写、课堂授课、教学研讨、作业论文等环节,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育人的担当落实到教学每一个细节中。教师要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知识传授和马克思主义能力培养过程中,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融为一体。

第四,重实践。就是重视社会实践,提升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能力。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指导学生开展有关问题社会调研,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鲜活,更有亲和力,立德树人效果更凸显,不断增强学生对“四个选择”“四个自信”的认知认同。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尊重学生实践探索精神,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强示范。就是抓典型、树标杆、选最美课堂,加强教学示范引领作用。教师要关注、关心、关爱学生,让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认可、认同,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应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推选一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思政示范教师、最美课堂等。通过示范课堂建设和榜样群作用,激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综上,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思政,最根本的就是增强这一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等根本属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可通过把准脉、相切磋、守好渠、重实践、强示范等途径推进。

参考文献:

[1]万玉凤,梁丹.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教育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N].中国教育报,2020-06-06(0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