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新在东盟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2020-11-16吴崇伯
吴崇伯,叶 好
(厦门大学 南洋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一、引言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分别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自该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积极寻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政策对接和互帮互助,旨在从“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五个方面加强合作,逐步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中国加强和欧亚大陆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由此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层次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从而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且人口数量较多。以东盟为例,截至2019年底,东盟人口约为6.54亿,占全球人口数量的8.5%,而东盟2019年全年生产总值却只占全球G DP的3.6%①数据来源:https://tradingeconomics.com/countries.。总的来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位于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部分,缺乏产业转型所需基础设施以及研发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发挥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实现全球经济多赢的局面,中国打破两方合作的传统模式,提出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新概念,将中国在基建方面的优势以及发达国家在研发上的特长,共同作用于第三国,旨在实现“1+1+1>3”的美好愿景。2015年《中法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的签署,是中国首次和外国政府公开发表有关“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文件。继法国之后,韩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多个发达国家也与中国达成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共识,这是“一带一路”沿线倡议发展至今具有突破性的国际合作模式,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加坡毗邻马六甲海峡,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站点,也是目前中国主要的能源运输通道。根据“一带一路”五通指数研究报告显示①北京大学一带一路数据分析平台[EB/OL].https://ydyl.pku.edu.cn/xwdt/index.htm.,以满分20分计算,新加坡的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分别为19.84分和18.86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第1名),民心相通16.33分(东盟第3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第10名),政策沟通13.17分(东盟第1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第15名),设施联通11.73分(东盟第2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第16名)。新加坡不仅在贸易和金融方面具有绝对性优势,并且作为东盟最发达的国家,新加坡扮演着中国和东盟之间桥梁的角色,中国与新加坡在东盟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将会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突破。
受2016年“南海问题”和“装甲车被扣”事件的影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没有出席201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峰会,中新关系由此降至冰点。但双方僵持的关系没有持续很长,2017年6月,李显龙在接受澳大利亚A BC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新加坡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积极的,是一个具有建设性的方案②新加坡总理府.PM Lee Hsien Loong’s interview with ABCRadio[EB/OL].(2017-06-03)https://www.pmo.gov.sg/newsroom/pm-lee-hsien-loongs-interview-abc-radio.。随后新加坡在参加发达国家的会议或论坛时,多次为“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宣传,2017年10月25日,在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上,李显龙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宏伟的战略计划,这是一个能够帮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伟大指南。2018年3月,李显龙在“东盟—澳大利亚特别峰会”上,建议澳大利亚签署价值数万亿美元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计划③Financial Review.Don’t make countries choose sides,says Singapore PM Lee Hsien Loong[EB/OL](2018-03-15)https://afr.com/news/world/dont-make-countries-choose-sides-says-singapore-pm-lee-hsien-loong-20180314-h0xgr4.。2018年4月,李显龙访问中国并且出席亚洲博鳌论坛2018年年会,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举行会谈并且共同见证了《关于开展中新第三方市场合作实施框架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旨在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工作机制的建立,双方的重点合作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及配套物流设施、产业园区等,着力将第三方市场合作打造成中新双方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④中国改革报.中国—新加坡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EB/OL].(2018-04-13)http://www.cfgw.net.cn/epaper/content/201804/13/content_24723524.htm.。2019年中国与新加坡签署了《关于加强中新第三方市场合作实施框架的谅解备忘录》,并且建立了工作小组,商讨两国可共同开发的市场和领域,协助中新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在中新关系逐步回暖的背景下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新领域。
二、中新第三方市场合作提出的动因
首先,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一带一路”倡议在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长期而言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例如:中国国企在投资“一带一路”项目时,被美国批评其拥有过多的股权;在项目的融资方面,由于多为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难以获得国际资本的投资,因此融资方式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中国国内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主,容易引发外界的过度解读。为了保证“一带一路”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因为外界猜疑而导致经贸合作关系破裂,在第三方市场开展合作的新模式应运而生。一方面,第三方市场合作可以结合多方优势,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从规划设计向精耕细作阶段转型,逐步向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这种新颖的合作方式可以提升发达国家加入“一带一路”项目的积极性,让发达国家更加了解其本质,降低信息不对称,消减少数海外人士对项目透明度和投资回报的忧虑,综合收益也会因此提升①人民网.中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意义、实践以及前景[EB/OL].(2019-11-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 1162612667027342&wfr=spider&for=pc.,有助于“一带一路”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新加坡国内而言,近年来经济发展变得疲软,失业率呈现上升态势,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②张磊.新加坡:2018 年回顾与 2019 年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9(1):60-67.,导致新加坡无法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乏力,需要依靠国际市场和外需来振兴经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新加坡政府在前总理李光耀“大国平衡”外交理念的影响下和美国形成了良好的关系,新加坡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也表示了充分认可。但是自特朗普上台后,其奉行“美国优先”的原则,频频退出国际组织,多次使用关税武器对全球贸易体系进行破坏,这让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倍感压力。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了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对意见,他认为新加坡如果不连接世界,就是作茧自缚,面临经济崩溃③新加坡总理府.Dialogue with PM Lee Hsien Loong at Camp Sequoia[EB/OL](2017-01-24)https://www.pmo.gov.sg/newsroom/dialogue-pm-lee-hsien-loong-camp-sequoia.。在此背景之下,新加坡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多边合作,在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李显龙总理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多边贸易,加强世界联通性,新加坡作为开放经济体和全球枢纽,将会参与到‘一带一路’中基础设施联通、金融联通、第三方合作以及专业与法律服务这四个平台中④联合早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反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对加强多边合作起重要作用[EB/OL].(2019-04-27)https://beltandroad.zaobao.com/beltandroad/news/story20190427-951995.。”作为发达经济体,新加坡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但是其作为一个城市国家,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如何有效开发发展中国家是其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因此,新加坡和中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不仅能将全球高中低端产业链形成更加有效的对接,并且可以为新加坡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再次,对东盟地区而言,同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一样,其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但是相比之下,东盟地区具备毗邻中国的优越地理位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建设经验、充足的产能供给和较为完备的技术;新加坡作为和东盟各国都有密切关系的金融枢纽,可以在项目融资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根据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调查显示,新加坡企业最感兴趣的十大海外市场中,东盟国家占了6个,与此同时,有高达49%的当地企业表示有意进军中国市场⑤新华丝路网.东南亚成为中新两国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新战场”[EB/OL].(2019-10-30)https://www.imsilkroad.com/news/p/388629.html.。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东盟是两国企业达成合作的根据地,东盟地区有需求,中新两国可互补形成有效供给,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模式为三个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潜力。
最后,中新两国在东盟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已有许多成功案例,在基础设施方面,中新双方在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项目形成合作,以重庆和新加坡为起始点开通了东盟定期班车;在金融方面,新加坡星展银行、大华银行、盛裕集团等机构也和中国企业形成了良好的融资合作,旨在共同开拓东盟第三方市场。
表1 中新与东盟第三方市场合作案例
三、中新在东盟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可行性
在亚洲地区,中国是最大的经济体;在东盟地区,新加坡是最发达的国家,两国进行第三方市场合作拥有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在互联互通方面,两国签署了“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该项目下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加强了中国和东盟地区的经贸往来;二是在金融方面,新加坡作为亚洲基础设施的融资中心、各类专业金融服务和调解机制的亚太中心,是中国企业进军东盟地区的有力跳板;三是在人才发展方面,东盟地区有6亿左右的人口数量,其中40%的人口是20到45岁的拥有高消费需求的劳动力人群。新加坡拥有较为丰富的海外培训经验,有助于提高东盟地区劳动力素质,确保第三方市场合作运行的效率。
(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合作可行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领域,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可持续基础设施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对接。基础设施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它有利于经贸往来、人员流动和货物流通,为更好地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应对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的挑战,东盟地区亟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表2所示,东盟地区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①以新加坡作为发达国家代表,其基础设施在全世界排名分别是:公路水平排名第一、铁路水平排名第五、港口水平排名第一、航空运输水平排名第一、供水设施排名第七。,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的基础设施水平未达到东盟平均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东盟地区除泰国、新加坡以外,基础设施“发展需求”排名均位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前50%,该指标越大,反映一国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和市场潜力越大,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和老挝对基建投资具有较大的需求。
东盟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拥有较大的需求,并且其总体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吸引外资进入。如表3所示,东盟地区“发展指数”均位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前50%,总体来说,在东盟地区投资基础设施行业具有较好的前景,印度尼西亚、越南和马来西亚吸引外资投入的潜力较大。从“发展成本”指标来看,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所需融资成本指数高,经营成本小;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拥有较为良好的政治、经济、营商环境。
表2 东盟各国基础设施评价指数
总而言之,东盟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既有巨大的需求,又具备较强的市场吸引力,是中新两国开展基础设施合作的理想之地。
表3 东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排名①本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6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8个葡语国家,共计71个国家。
从供给的角度来说,中新两国在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上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中国虽然投资东盟的起步时间点较晚,但是投资的增速较快。2019年,东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首次超越6 000亿美元。从2020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东盟与中国的货物和投资贸易逆势增长,历史性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8年,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相关领域③基础设施相关领域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22.7亿美元,存量达到220.5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能源的生产供应和建筑业,这两个行业分别占中国投资东盟基础设施领域的45.4%和31.2%。虽然从直接投资总量来看,中国对东盟基础设施行业投资规模不算大,但是中国主要依靠海外承包工程模式参与东盟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一部分投资活动并没有计入直接投资统计中。中国企业不仅作为工程承包商,并且投资、拥有和运营基础设施,在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中国企业是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投资者④东盟投资报告(2019)[EB/OL].https://unctad.org/en/PublicationsLibrary/unctad_asean_air2019d1.pdf page:24.。
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城市,新加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城市供电、供气和供水方面,其能力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拥有先进的樟宜国际机场,2019年机场吞吐量达到6 380万人次,以及便捷的地铁轻轨系统,形成了T O D①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设立TOD后居民只需在公共交通站步行400~800米(5至10分钟路程)就能到达集商业、文化、教育、住宅为一体的城区。“新加坡模式”;干净整洁的城市卫生环境和无线覆盖的通信设施。新加坡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的时间较长,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政策体系,是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投资的一个跳板。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新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有所长,中国的外汇储备和国内储蓄较为充足,可为项目资金的稳定来源,但是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管理运营以及相关政策方面经验不足,新加坡在这一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上述案例中,双方已在东南亚基础设施合作上建立了成功合作模板,这为未来形成长期合作树立了良好典范。
范小青,女,1955年7月出生于上海松江县,1958年随父母迁往苏州,1974年插队到吴江县湖滨公社红旗大队务农,1978年初考入江苏师范学院 (现为苏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留校,担任文艺理论教学工作,1985年初,调入江苏作协从事专业创作。现为江苏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198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出版发表《裤裆巷风流记》《老岸》等长篇小说11部,并有文字被译成英、日文介绍到国外。创作《费家有女》《新江山美人》等电视连续剧百余集,创作字数达1000万字。短篇小说《城乡简史》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二)在金融投资方面合作的可行性
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中国和东盟开启了在金融方面的密切合作,三年后双方正式签订《清迈协议》,由此开启了金融合作新篇章,中国—东盟的金融合作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达到了新的高度。东盟每年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每年投资需求超过2 000亿美元,凭借东盟各国的融资能力很难实现这一目标。为此,中国于2013年提出建立亚投行的倡议,旨在为亚洲国家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该银行的成立得到了东盟成员国的热烈响应,东盟国家均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截至2020年5月8日,亚投行共批准71个投资项目,已批准融资达到143亿美元,在国际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成员国数量也从最初的57个增长至102个。除了亚投行外,2017年,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承办的中国—东盟银联体专项贷款正式设立,用于支持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设立了大约20项“一带一路”专项基金,在东盟地区开展的基金项目有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广西东盟“一带一路”系列基金[1]。中国牵头的亚投行以及中资金融机构在东盟各国设立的44家分支机构②数据截至2019年8月底。,为东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持续稳定且充足的融资。目前,中国和东盟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为双边开展金融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新加坡不仅是亚洲的金融中心,也是东盟各国重要的金融枢纽。1971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成立,标志着新加坡开始与东盟在金融方面开展合作,自此之后,新加坡与东盟各国的合作日益紧密。在对外金融政策上,为协同东盟各国度过金融危机,新加坡和东盟各国央行行长达成协议,提高短期流动性支持资金额度,从原先的2亿美元扩大到10亿美元;在新加坡内部金融政策改革中,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实施“特别风险分担计划”,为所有在新加坡境内开展业务的中小型外资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提高贷款最高限额,将原来的50万新元限额提升十倍,允许最高500万新元的贷款,政府由此承担的贷款违约风险也大幅度提升,从50%增加到80%[2]。
对于中国和新加坡而言,两国都有意在东盟地区开展投资,为了避免恶性竞争,两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东盟地区进行良性的金融合作。为巩固中国在东盟地区的稳健投资,中国需要和新加坡之间强强联手,借助新加坡在东盟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为东盟其他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以及金融技术支持,实现三方共赢的合作目标。
(三)在人才培养上合作的可行性
东盟地区拥有超过6亿人口,是世界第三大劳动力市场,高质量的劳动力是实现东盟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支撑。目前,东盟技能型人才的缺失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之一,在经济发展阶段上,东盟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迫切需要招募拥有技术和知识的工人。一方面,高技术、高效率的工人是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的有力保障,而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高铁、电信运营等为东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是部分高技术岗位出现了人才供应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更容易在东盟找到与自身匹配的工作,降低社会失业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的,东盟负责社会文化事务的副秘书长翁贴认为,要在东盟成员国大力发展教育,强化职业教育①经济日报.强化职业教育鼓励自主创业[EB/OL].(2017-08-21)http://paper.ce.cn/jjrb/html/2017-08/21/content_342171.htm.,这是东盟目前需求较多、缺口较大的教育领域。
中国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在人口大国培养技能人才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奠定了基础。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与东盟所处的经济转型阶段较为相似,培养人才的方式也具备更强的借鉴意义。中国与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果,2016年李克强提出要打造“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预计到2025年,中国前往东盟的留学生和东盟来华留学生数量总规模达到30万人;2017年“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正式启动,旨在提升双边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形成密切交流机制,提升就业率。虽然双边在职业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中国在东盟开展职业教育尚未得到政策制度的有效支持,缺乏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其次,中国社会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上都较难满足国内发展需求,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难以实现与东盟长期持续的合作;最后,中国在东盟地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欠缺,不熟悉东盟各国的法律及政策,这将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声誉造成损害[3]。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被全世界视为成功教育的模板,超半数的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是亚洲接受职业教育学生比例最多的国家。在办学理念上,新加坡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由此创建出“工厂教学模式”,即将职业教育和工作实践相结合,依据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而设置课程,例如将电工、机械、电子等多门知识合并成单一课程进行学习,这种结合实际的教育方式不仅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并且让学生容易在毕业后找到对应的工作[4]。
目前,广西、贵州、云南、福建等地与东盟建立了较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泰国清迈远东大学建立“电商谷”合作平台,在缅甸建立“衣路工坊”青年技术人员培训中心,在马来西亚建立“伊尹学堂”教学项目,学院为更好对接国际化教育标准,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前往新加坡进修,学习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东盟20多所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帮助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培养了具备“交通师资”的老师,学院还和泰国建立了中国首个海外轨道交通学院——“泰中轨道交通学院”,同时在泰国设立“柳铁职院大城府分院”和春武里分部、曼谷分部、那空那育分部,实现“师资+课程+实训”的方式①首个中国—东盟职教集团今日在我校成立[EB/OL].(2018-05-19)http://www.ltzy.edu.cn/view-16459.html.,这和新加坡所践行的“工厂教学”模式具有相似性,因此,选派师资前往新加坡进行学习有利于中国—东盟进一步构建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职教新模式。
四、中新第三方市场合作面临的阻力
虽然中新第三方市场合作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开局,未来发展前景巨大,但是相较于中日、中意已先后开展了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中日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签署了50多项合作协议,中新双方目前还停留在签署谅解备忘录阶段,是否能促成项目的签署和落地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从合作方式来说,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概念较为新颖,但缺乏相关制度的保障,因此,中新在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阻力。
首先,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开展是建立在两国政治互信的基础上。新加坡长期以来实行“大国平衡”和“小国大外交”的战略,作为一个人口仅有500多万的小国,新加坡不可能与中美这样的大国形成完全平衡关系,它作为中美双方之间沟通的桥梁,尽力维持大国之间的平衡,避免出现被迫“选边站”的局面,这样才能为其赢得一定的战略生存空间。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加坡和美国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上保持着密切友好的关系,新加坡更乐意看到美国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主导力量。南海问题是美新合作共同遏制中国崛起的典型案例,新加坡虽然表面上没有“选边站”,但是其更加注重维护和美国的战略关系,忽略和中国的友好关系[5]。2016年新加坡公开支持南海仲裁案之后,当年双方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11.49%,由此可见政治因素会对双方经贸往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新加坡开始偏向中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原因是特朗普上台后“去全球化”的一系列动作,使得新加坡这样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受到巨大打击,而“一带一路”倡议恰好给新加坡乃至整个东盟带来全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因此,新加坡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是被美国“抛弃”后所采取的备选方案,双方关系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新加坡主流报刊《海峡时报》在报道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大国争霸之下地缘政治的产物,该项目仅仅是中国消化产能过剩的手段”③海峡时报.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计划建成新的世界秩序[EB/OL].(2017-05-20)https://www.straitstimes.com/asia/chinas-belt-and-road-plan-a-bid-to-build-new-world-order。;“中国—东盟之间存在着既爱又恨的关系,双方在经济上互相合作,但是仍存在嫌隙”①中国—东盟爱恨交织的关系[EB/OL].海峡时报.(2016-04-02)https://www.straitstimes.com/asia/se-asia/aseans-love-haterelationship-with-china.。中新双方还未达到完全的政治互信,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推进还有待观察。
其次,中国企业向外扩展的速度在加快,参与国际合作的竞争力在逐步提高,但是企业迈出国门的时间较短,在国际合作中的经验不足,而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方合作难免出现摩擦。中国在和新加坡的企业合作过程中,双方在经商节奏和理念上有所不同:中方企业往往采取规模化、粗放式的管理和布局,以期尽快占领市场份额;新加坡企业做事风格较为谨慎保守,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做决策。例如阿里巴巴在进入东南亚市场后,遇到了不同国家在个人数据保护法律上的限制问题,公司认为东南亚发展与合作速度明显不如国内市场;从新加坡企业的角度来说,新加坡叶水福集团在和重庆跨境运输企业合作开拓越南市场的过程中,重庆企业想迅速部署网络,急于搭台举行发布会,但是恰巧碰上越南国庆节,当地人都投身于庆祝活动中,不乐于参加外企举办的活动,叶水福集团认为中方企业考虑不周全才造成了这种失误②顾清扬:新中企业应取长补短在亚细安共创第三方市场[EB/OL].联合早报.(2019-10-31)https://www.sgsme.sg/cn/news/story20191031-20691.。
最后,中新第三方市场合作不仅会受到三方内部的影响,还有外部因素的干扰,美日两国在这其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美国不仅和新加坡形成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并且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了强大的舆论网络,给当地民众灌输不利于中国的言论。以建立水电站为例,美国自然遗产研究所撰写的报告称:“中国在柬埔寨松博建造的大坝会使湄公河字面意识上的死亡,摧毁柬埔寨的经济”③被杀死的“神”:大坝和中国力量如何威胁湄公河[EB/OL].纽约时报.(2019-10-15)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91015/mekong-river-dams-china/.;哈佛大学经济学家David Dapice认为缅甸不需要密松水电站,因为缅甸有许多其他的水电站可以开发;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中文媒体也否认密松能为经济和社会带来好处的观点。
日本自二战结束之后就十分重视在亚洲地区形成经济战略联盟,借由政府开发援助手段打开东南亚市场,是中国寻求和新加坡合作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重要竞争对手。以绿色能源领域为例,目前东盟大部分国家严重依靠煤炭和天然气作为电能来源,导致了严重的雾霾问题,为解决该问题,东盟积极寻求和日本的合作。在科技领域,五家新加坡公司和两家日本公司于2020年3月30日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准备研究在城市燃气制造过程中使用绿色氢气以降低碳排放的可行性④新加坡和日本公司联手开发氢气作为新能源[EB/OL].海峡时报.(2020-03-30)https://www.straitstimes.com/business/economy/7-firms-sign-mou-to-study-hydrogen-as-green-energy-source-for-singapore.;在金融领域,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在东盟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投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帮助该行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地区需求5○;在舆论方面,日本通过人道主义援助在东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使当地民众对日本的认可度较高。总而言之,如何破解美日两国的干扰,顺利推进中新在东盟的合作项目,对中国来说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推进中新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中国与新加坡之间全新的合作模式,中新两国在双边关系转好的背景下推动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目前双方合作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规避风险,加强合作。
(一)国家层面,中国和新加坡需要在保持政治互信的情况下,与第三方市场形成信息互通
新加坡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受到美国以及其自身安全利益的影响,目前新加坡的态度处于较为谨慎的状态,并不是积极的参与者,只是一个旁观者,其认为该倡议中可能存在资金链周转慢、指标不透明、政策不具有延续性的问题[6]。如果新加坡对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政策长期有所顾虑,这将影响到东盟的态度,双方没有一致的目标和互相理解的精神,那么第三方市场合作就较难推进。因此,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国际论坛、首脑以及部长间的会谈,保持中国和新加坡之间高层的友好互动,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东盟地区论坛等框架开展对话。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中新以及其他东盟国家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目前的第三方市场合作都是处于三方经贸往来的框架之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三方合作机制。中国和新加坡在东盟的第三方市场合作平台,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十年以来的经验教训,推动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贸促会与中新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等机构建设合作机制,形成有针对性的第三方执行机构,面向三方企业提供信息和培训服务,并且定期交流项目的进展,在三方信息畅通、政治互信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7]。
(二)企业层面,中国企业应加强对东道国的了解,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具有规模巨大的优势,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除了实行高效的规模化生产以外,需要对合作对象、第三国合作平台的历史文化、宗教习惯进行了解,避免一味追求高效率而匆忙签署协议,进而接手低质量项目或遭遇当地人的排挤,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中国企业开展海外合作的时间较短,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东盟各国存在政局动荡、民族矛盾、腐败贫穷的社会问题,对该地区的投资必须建立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新加坡是东盟地区的领头羊,对本区域情况有较深刻的了解,并且新加坡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合作经验,拥有先进的仲裁机构,因此中国应积极寻求与新加坡在海外风险管控上的合作,确保双方资金在第三方的合理利用。
(三)民间层面,中国应“软硬”兼施,树立良好大国形象
普通民众的舆论在经贸合作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投资国民众的支持将会促进项目的推进,否则合作将会变得寸步难行。中新合作过程中,中国不应只充当“钱袋子”,提供资金支持这类“硬”通货,而且需要注重“软”援助,例如新加坡关注东盟地区较为落后的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四个国家,采取建立职业技术学校的方法,为四国培养在贸易出口、人力资源、工农业以及旅游管理等领域的人才。不仅如此,新加坡积极引导企业与政府一起承担援助工作,发挥政企两方面的优势,尽力把工作做得细致①环球网.朱振明:对外援助,不妨学学新加坡[EB/OL].(2012-11-15)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JxKF3.。中国和新加坡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东道国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培训,将项目发展和经济援助有机结合。与此同时,企业需要推进让当地民众切实受益的工程,注重和当地民众的交流,在保护民众感受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企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避免对当地环境造成过度破坏,尽可能保护当地民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总而言之,只有把“人”的工作做好了,才可以减少中国在海外的负面舆论,树立中国良好形象,在实现经济多赢的基础上,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构建“中国—东盟经济共同体”。
六、结语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中新两国的发展过程来看,不难得出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损”的结论,双方保持良好的经贸往来关系是双赢多赢。在此基础上,发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特别是在东盟地区的合作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一方面第三方市场合作可以规避两国在东盟投资合作的恶性竞争,避免扰乱市场秩序;另一方面两国可以共同承担风险,让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更具备发展韧性。中新两国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和人才培养领域具有开展合作的可行性,但在合作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挑战,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经商理念不一致和抗击海外风险能力较弱,外部因素包括美日两国的政治和经济施压等。中新两国应增强彼此的信任,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合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开创三方共赢的新局面,推动中新未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