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2020-11-16安海玲

吉林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营养状况肝功能肝硬化

安海玲

(青海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一病区,青海 西宁 810007 )

肝硬化系为慢性肝脏疾病,特点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及再生结节形成。肝脏损伤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营养素代谢障碍,而营养不良又会加速肝衰竭的过程,不利于延缓病程进展[1-2]。相关研究[3-4]表明,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优化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生活质量,故早期给予于营养支持干预对于预防及延缓营养不良的发生,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实施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肝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入选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患者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其他急慢性疾病以及精神类疾病者。研究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5~82岁,平均(62.41±8.42)岁;病程1~20年,平均(10.51±3.21)年;肝硬化Child-Push分级:A级12例、B级18例、C级11例。对照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44~83岁,平均(62.62±8.63)岁;病程1~21年,平均(10.48±3.17)年;肝硬化Child-Push分级:A级11例、B级19例、C级1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饮食、心理、药物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实施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营养状况评估:采用NRS 2002标准对入院患者存在的营养风险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年龄、过去3个月体重变化、营养状况、膳食摄入及原发病的影响等,其中≥3分者为有营养风险;0~3分之间为可能存在营养风险;0分为无营养风险。根据患者不同营养状况为其配备不同数量和等级(根据工作年限、职称及学历对护士进行分级)的护士进行分层护理。②营养宣教:详细解答患者疑问,采用资料宣传或一对一的形式,内容包括正确饮食对肝硬化疾病的重要性、肝硬化饮食分类等,纠正不当饮食行为以及错误认知,根据饮食计划监督患者饮食情况,使患者饮食合理化、科学化。③营养干预:通过内分泌代谢及体格检查确定患者每日摄入能量,合理安排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摄入比例,适量补充矿物质及维生素。主治医生和营养师每周根据患者病情进展和进食状况制定并调整个体化膳食方案。鼓励患者少食多餐,晚上睡前加餐;对摄食困难、经口进食不能满足营养需求者,可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消化系统出血者增加饮食次数,控制每次进食量,出血量少者可给予少量牛奶或米汤,出血停止后可逐步从流质饮食恢复至正常饮食,大出血者严格禁食、禁饮;合并肝性脑病者每日给予足量维生素及热量,禁食蛋白质,病情好转后可逐步恢复蛋白质摄入(以植物蛋白为宜)。两组在住院期间都不进行静脉营养的干预(包括输入人血白蛋白和高浓度葡萄糖),血白蛋白水平较低者给予血浆输注,每周500~800 ml。

1.3观察指标:①干预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后取血清,检测血清Hb、PA、ALB含量;测定PTA、ALT、TBil等肝功能指标。②并发症:统计两组肝昏迷、继发性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营养指标:两组干预前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PA、ALB、Hb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肝功能:两组干预前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察组干预后PTA水平高于对照组,ALT及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3并发症:研究组发生肝昏迷1例,继发性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76%(4/41);对照组发生肝昏迷2例,继发性感染4例,肝细胞脑病3例,消化道出血4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1.71%(13/4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1,P=0.014)。

3 讨论

中晚期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其中肝功能减退对患者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表明[5-6],随着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不断减退,其肝脏的消化、代谢及解毒消化能力都将持续削弱,导致继发感染、上消化道出血与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可造成患者死亡。肝硬化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有时会对治疗失去信心而放弃控制饮食甚至拒绝进食。此外,肝硬化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几率较高,尽早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营养风险,分析原因并给予个体化饮食方案,利于降低肝硬化患者的病死率。

姚佳等研究[7]指出,肝功能对机体吸收营养物质有重要影响,营养不良可使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衰退加速和其他脏器功能的异常,对患者预后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本研究中实施基于营养风险评估干预的研究组干预后营养指标、肝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该干预模式能够更为详细的掌握患者营养状况,考量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满足其营养需求,优化营养元素配比,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干预,从而有效减轻肝脏吸收代谢负担。及早发现肝硬化患者存在的营养风险,给予患者个性化饮食干预,加深患者关于自身的营养状况以及对科学饮食辅助疾病治疗的认知,同时使其充分感受到被关注,利于优化护患关系,加深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赖,从而避免或减少与饮食相关并发症的出现;营养师和主治医师视患者营养状况为其制订个性化饮食处方,标注每日摄入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患者在床位护士的指导下充分掌握处方知识及进食要求;同时,患者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睡前加餐,每日保持4~7餐,可改善其能量代谢及肝功能,最终达到改善营养状态,优化肝功能的目的,与徐春霞等研究[8]结果相一致。此外,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饮食干预措施和心理护理,利于让患者保持良好、积极心态,从而改善其预后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营养干预是肝硬化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营养的合理和治疗效果紧密相关,根据营养风险评估结果,针对不同患者实施营养护理对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肝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营养状况肝功能肝硬化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云南省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加温输注肠内营养对ICU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北京市房山区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藏医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