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临床疗效分析

2020-11-16杨锦锋林清江金少雄孙文栋

吉林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位围术原发性

杨锦锋,林清江,金少雄,魏 冠,孙文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福建 泉州 362000)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是由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浅静脉内压力升高所致,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病变部位会出现皮肤萎缩、瘙痒、湿疹甚至是溃疡,导致临床治疗难度增加,故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1]。手术是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根治性方法,本文旨在对改良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接收的82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病例选取时间:2017年11月~2018年10月。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于术前均经B超、MRI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并经术后病理证实;②慢性静脉病变CEAP(Clinical-Etiology-Anatomy-Pathophysiology)分级为2~3级;③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纳入和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的患者;②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痉挛、雷诺病的患者;③存在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④存在严重感染、结核病的患者;⑤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近期活动出血的患者;⑥存在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的患者。对照组41例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35~66岁,平均(53.27±2.58)岁。病程7个月~10年,平均(5.38±1.17)年。观察组41例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37~68岁,平均(53.33±2.64)岁。病程8个月~11年,平均(5.46±1.22)年。两组之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站立位下,由医生使用彩色笔描绘患者存在功能缺陷支静脉纹路、曲张静脉。取仰卧位,行全身麻醉。沿着腹股沟韧带下股动脉波动的1 cm位置作一切口,长度为3~4 cm左右,将大隐静脉充分显露,将其结扎并切断。从大隐静脉近端向远端插入剥脱器,直至膝上位置,剥脱并切除曲张的大隐静脉主干,至内踝处为止。缝合切口并进行加压包扎。观察组采用改良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医生应用彩色笔标注需剥脱的曲张静脉团,作一长3 cm的切口于腹股沟韧带下股动脉下方1 cm处。在浅筋膜下层明确大隐静脉股外侧、股内侧的主干和分支,使用钛夹切断并进行结扎各个分支。于患者内踝处作一切口,长度为1 cm,将大隐静脉分离出,切断其起始段,双重结扎大隐静脉远端,使用血管钳夹闭大隐静脉近端,患肢抬高45°,1 min后平放。在离股静脉0.5 cm处将大隐静脉切断,结扎大隐静脉近端;使用血管钳钳夹大隐静脉远端,从内踝切口大隐静脉近端置入剥脱器,向上分段剥离大隐静脉,直至腹股沟处;再作一0.5 cm长的切口于小腿曲张静脉团处,点状剥脱大隐静脉。缝合切口并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

1.3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①观察和记录两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②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标准:显效:大隐静脉曲张症状于治疗后消失,血液循环恢复正常;有效:大隐静脉曲张症状在治疗后明显改善,血液循环接近正常;无效:以上标准均未达到。临床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③记录术后两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2 结果

2.1围术期相关指标:观察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手术耗时、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观察组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为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多发生在从事体力劳动、长期站立等工作人员中,以下肢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为主要临床表现。非手术疗法、硬化剂注射或压迫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无法起到根治作用[2-3]。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主要术式,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改良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充分说明了该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且同传统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进行比较,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更短,表明此术式更具优势[4-5]。分析原因在于,改良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操作简单,医生能够根据大隐静脉的解剖特点、病理基础开展手术,术中切口小且术野清晰,能够缩短术中寻找静脉主干和分支的时间,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可有效剥脱曲张的大隐静脉且保留了三支浅表静脉,可减少创伤和出血量,避免术后复发,另外还可促进血液循环的改善,加上术后不易残留瘢痕,可满足患者的美观需求。

总而言之,对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改良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适合推广应用在临床中。

猜你喜欢

高位围术原发性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1~2月煤炭价格高位震荡 未来仍存较强支撑
高位算起更方便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牛肉价格居高位 挖潜提升自给力
短期内麦价或高位趋稳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干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