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背后的情怀
2020-11-16文
文
荣光属于过去,未来仍在脚下。你听,那珠江水奔流不息的声音和伶仃洋里此起彼伏的呼吸,正谱写着一曲荡气回肠的交通赞歌。
建成通车后的南沙大桥(原虎门二桥项目)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从乡村的阡陌小路到城镇大道通衢,完成了从历史到现实的非凡跨越。在这段风云激荡的征程中,一群无私奉献的交通人,用他们光华闪烁的博大情怀彰显了生生不息的国家力量。
2015年8月1日,笔者来到了备受瞩目的超级工程——南沙大桥(虎门二桥)。
在偏僻的海鸥岛上,涌动的狮子洋畔,机器的轰鸣声好像从未停止过。这是笔者第一次冲锋在交通建设会战前沿阵地上的感受,第一次领略了建设者三个字背后的含义,也是第一次深刻理解交通延伸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
建设之路是充满挑战的,其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960兆帕主缆钢丝“中国芯”的研制过程。1960兆帕钢丝是建设悬索桥的“生命线”,对南沙大桥工程来说至关重要,面对自主研发“中国芯”路上一道道犹如天堑的技术鸿沟,建设者们誓把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交通集团”)“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发扬光大。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就此打响了。崖岗、代希华、李彦兵、张太科、鲜荣、张鑫敏等一大批工程师开始朝乾夕惕、日夜奋战。工程开展期间,永不言累的崖岗突然晕倒了,在被强制送医后,大家才知道他身上居然长了一个鹅蛋大小的肿瘤。手术后,医生千叮万嘱让他调养一个月,可一周后他却又出现在了实验现场,只是身上多了一道十几公分长的伤口。李彦兵在父亲过世2天后,便匆匆赶回了工程现场,他说父亲临终前叮嘱他:“儿子,咱们中国人,有国才有家。”80后博士鲜荣,每天天不亮就赶往工地,几年如一日地用脚步丈量着工程现场,每年他的几双工地鞋都会软化成拖鞋,可即使这样他还依旧坚持着。时间的齿轮飞速运转,岁月悄悄爬上他们的脸庞,他们从“小鲜肉”变成了“老腊肉”……他们,汇聚到一起,成为了无坚不摧的力量。
没有一个冬天是不可逾越的,经过1000多个日夜、3000多名建设者的攻坚克难,1960兆帕钢丝终于研制成功了!看着由1960兆帕钢丝组成的“中国芯”稳稳地架上虎门二桥时,他们兴奋地冲上去,抱住“中国芯”哭了,泪水在一张张欢欣的笑脸上恣意流淌。
那一天,广东交通集团人实现了几代中国建桥人期盼已久的技术梦想。
然而,时间是不等人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珠江口仅有的一条过江通道,已经无法满足珠江两岸人民美好出行的需求。面对这一难题,广东交通集团董事长邓小华、广东省公路建设公司董事长王康臣等领导,一次又一次地奔走在南沙大桥的工地上,他们说,一定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早日将大桥建成通车。
建设者们知道,这是人民在召唤,是使命在召唤。宵衣旰食、星夜兼程,他们拼搏的热情仿佛蒸腾着狮子洋上空的云层。
2019年4月2日,南沙大桥终于建成通车了,一座记录着交通人执着、拼搏、担当的丰碑巍然耸立在珠江口。广东交通集团总经理刘晓华在致词中表示,“大桥建成通车,是广东落实大湾区规划纲要的重要开篇之作,是党和政府服务百姓的惠民之作,也是广东交通人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更是全体交通人牢记总书记殷切期盼,建设的连心桥、圆梦桥、平安桥、品质桥。”
当大桥的矫健身姿展现在公众眼前时,建设者们清楚,这只是致力大湾区建设的一个新的起点。
2019年8月1日,笔者来到了另一个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在民族复兴的这片海域上,宽阔浩渺的伶仃洋上,深中通道的建设刻不容缓。不同的超级工程,不同的技术难度,然而建设者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和情怀。
引水方知,开源不易。珠江腹地、繁忙水域,条件复杂、难度巨大,深中人开始了漫长的前期筹备工作。为了凝聚共识,他们6次“进京赶考”,只为取得交通运输部和专家们的支持和认可;为了获得工可批复,他们开展了52次专题论证、制定了29个过江通道比较方案、研究了19个通航专题;为了继续保持绿水青山,他们成功组织开展了环保设计方案国际竞赛。他们把纸上绘就的蓝图搬到了珠江之上,把交通人的使命延续到了碧波之上。
深中通道技术顾问陈韶章,是一位已经年近8旬的老人,却依然战斗在项目建设的第一线,为项目出谋划策。2000年,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退休后,他并没有闲下来,而是担任了港珠澳大桥的顾问,为港珠澳大桥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他又来到了深中通道建设项目,继续发挥余热。每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年近8旬、已经功成名就却依然选择舍小家为大家?他说:“我不能辜负自己一生所学,一定要在我还有力气的时候,把毕生知识、经验用到祖国有需要的地方。”2019年12月16日,“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陈韶章作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代表,参加活动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会见。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
美国特拉华大学博士刘健,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加入深中通道建设工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刘健与设计单位结对,组成了“湾区鲲鹏”党员突击小组,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常规需要1年才能完成的设计工作量,硬生生地趟出了一条路。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广东交通集团,像他们一样的交通人不胜枚举。2006年,他们挡住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的冲击;2008年,他们经历了8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的考验。今天,他们主动担起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任,一直秉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在南粤这片沃土上耕耘,一直牢记着“为人民群众出行谋幸福”的初心和建设“交通强国”的使命,砥砺前行。
荣光属于过去,未来仍在脚下。你听,那珠江水奔流不息的声音和伶仃洋上此起彼伏的呼吸,正谱写着一曲荡气回肠的交通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