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遗背景下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的保护与实施机制*

2020-11-16舒韶雄高安丽

关键词:建筑群黄石厂区

舒韶雄 高安丽

(湖北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湖北理工学院 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3)

1994年以来,工业遗产开始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类型。研究者指出,到2012年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工业遗产共计61个,其中正式列入工业遗产名录的有50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未列入工业遗产名录的有11个[1]。截至2019年7月,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共有55个,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3个,世界自然遗产14个,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个,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个。在这55个世界遗产中,只有都江堰属于传统工业遗产①。

2012年11月,黄石矿冶工业遗产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预备名单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类型,原则上已经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代表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相关工作也已在政府层面展开。2019年10月8日,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挂牌。黄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黄石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将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纳入城市转型发展战略,出台了黄石申遗工作方案。本文拟就申遗背景下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中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作相关探讨。

一、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的现状和特点

黄石工业遗产数量众多,但作为申遗对象的矿冶工业遗产主要包括时间上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构成序列的4个: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商-西汉)、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晚清民国)、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旧址(晚清-现代)和华新水泥厂旧址(晚清-现代)。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是一个“集矿产开采、冶炼、制造、加工于一体的矿冶遗址群,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时期和近现代工业化开端时期矿冶工业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分布集中、保存完整等特征,其完整性、系统性、代表性在国内外罕见”②。

大冶铁矿矿区由6个矿体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尖山、狮子山、象鼻山、尖林山、龙洞和铁门坎,随着多年开采,矿体之间基本已连为一体。大冶铁矿现包括尖林山、选矿、运转等三个车间,本文所论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主要是指选矿车间的历史建筑。选矿厂于1957年3月破土动工,1958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投入生产。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生产,大冶铁矿厂矿目前普遍存在设备老化、装备水平落后、生产成本高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选矿的设备和工艺流程,设计初衷是以处理露天原矿为主,当矿山由露天开采转入地下开采以后,原有的生产流程已难以适应矿石性质的变化,虽然采用了一些技术革新,但总体来说,铁矿资源日趋枯竭,厂矿各项设备已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

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建筑占地面积约0.655平方公里(如图1所示),主厂房为钢梁框架结构,占地28 474平方米;浮选设备中最大的为8号大井,钢筋混泥土结构,圆形,直径50米,占地面积1 962.5平方米。大冶铁矿破碎(三段一闭路流程:粗中碎作业、水洗抛废作业、细碎作业)、选别(磨矿分级流程:混合浮选流程、分离浮选流程、磁选流程)、脱水(浓缩、过滤)等选矿工艺流程生产线仍然保留,设备维护较好。

图1 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全貌

二、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作为世遗申报遗产点的价值

当前,随着教科文组织对世遗申报工作的不断调整和完善,申遗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遗产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涉及到遗产的调查研究、保护管理多方面的工作,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其他工业遗产相比较,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包括构成要素分析在内的遗产辨认、价值研究在世遗申报中具有方向性、统领性作用,是世遗申报工作核心内容。鉴于先前工作中的不足,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要在遗产辨认、价值研究这两方面,结合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的遗产价值着力进行。

(一)在遗产构成要素分析上,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是世遗申报遗产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先前世遗申报方案的4个遗产点中,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这三项都是国保单位(分别为第二批、第六批、第七批),汉冶萍公司大冶铁厂还进入了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只有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目前还只是省保单位,与其他三个遗产点的地位不配。而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是大冶铁矿的主体厂房,因为一直处于运转状况,此前从未被列入工业遗产。

2017年,黄石市文物局联合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进行黄石地区工业遗产普查,在普查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具有巨大的遗产价值。大冶铁矿始建于1890年,是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后来成为汉冶萍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占领,日本制铁株式会社随即成立“大冶铁矿业所”,从大冶铁矿掠走了大量铁矿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 年大冶铁矿开工重建,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此后逐步形成。重建后的大冶铁矿改小机械作业为大型机械化开采,并逐步成为中国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武钢的主要铁矿石供给地。20世纪70年代后期,矿山进入衰落期,矿量逐减。进入21世纪,露天采场闭坑,大冶铁矿逐步衰落。

大冶铁矿百年的工业发展史,展现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工业化、近现代化的进程,它的兴衰就是一部中国矿冶工业的兴衰史。但这个历史观念的理解是基于对整个大冶铁矿生发的,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一局部。1900年后,盛宣怀扩充大冶铁矿,在铁山圈购狮子山等山域,增辟得道湾采区,才有了东露天采场的雏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冶铁矿通过重建扩大生产规模,以大型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以前的小规模生产,东露天采场就是在1958年7月正式投入生产的。作为省保单位的东露天采场是大冶铁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单独以东露天采场作为申报的一个遗产点比较脱节,既不利于对大冶铁矿遗产价值的揭示,更不利于大冶铁矿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所以,应把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作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整体的形式作为遗产点纳入。

(二)在遗产的价值研究方面,包括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在内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具有整体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与水到渠成、延续发展的西方工业化过程相比,中国的工业化、或者说现代化进程有太多的起伏跌宕,并具有明显的历史阶级性,而每一阶段的工业遗产都被打上了当时复杂而矛盾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烙印,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含义,讲述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因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2]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过程中,要组织专家就其本体价值评价(包括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再利用性评价(包括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提炼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整体的突出的普遍价值。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突出的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指文化和/或自然价值之罕见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因此,该项遗产的永久性保护对整个国际社会都具有至高的重要性”[3]。评价突出普遍价值,主要依据就是《操作指南》,根据《操作指南》指定的世界遗产价值认定标准进行分析,我们认为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符合《操作指南》中的第三、第四条:

“(iii)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特殊的见证。”黄石地区矿冶开发历史悠久,在持续近三千年的矿冶活动中,人类所形成的观念、知识、技术,以及在勘探、采矿、冶炼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组织形态、制度规定和行为规范,都是“自然的人化”的结晶,构成了黄石的矿冶生产传统。这种生产传统推动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矿冶文化。这是人类在对各类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冶炼、加工和贸易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采冶活动的过程、方式和全部结果[4]。从发生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作为工业遗产的大冶铁矿跨越中国近代工业遗产(1840—1949)和现代工业遗产(1949年之后)两个阶段,是矿冶生产传统的典型代表,它是中国第一家用机械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武钢的主要铁矿石供给地。它见证了黄石乃至湖北工业化的进程,引领了中国工业文明的风潮,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工业门类,在湖北甚至中国都是开端,具有行业上的开创性。

“(iv)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延续时间长、类型多样、技术先进,它与所发现并保存下来的一系列的工具、机械、设备一起作为珍贵、完整的物质遗存,能够为古代传统矿冶工业和现代机械矿冶工业在找矿方法和经验、勘查技术、开采规模和深度、冶炼技术、制造加工工艺等矿冶技术方面提供独特的范例。矿冶工业遗产中的厂房、车间、住宅等工业建筑,都具有“非日常”的审美意义。理性的总体布局、粗野的视觉肌理、灵活的流动空间以及露明的结构与构造,完美诠释了其独特的技术美学特征[5]。作为一座著名的资源型城市,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景观对黄石城市景观体系之意义,不啻煤铁冶炼工业遗产之于德国鲁尔。

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中厂房、车间、住宅等工业建筑,是工业遗产独特性价值的体现。由于产业性质、机器设备和产品的重工业属性以及工艺流程的要求,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遗产外观多呈现为巨型体量,尺度恢宏(如图2所示)。厂房内部,则充分采用排架、绗架、空间网架等大跨度的结构形态,内部空间相当宽广,以容纳巨型的生产设备(如图3所示)。厂区历史建筑群与工人生活街区、盛洪卿村等古村落共存,使得这里呈现出城市、村落、工业生产等风貌并存的城区,也是黄石地区最具多样性风貌的城区,展现了矿山-厂区-城镇的融合,是黄石工矿城市发展的缩影,也是以近现代冶炼工业发展为动力的城市发展模型(如图4所示)。

图2 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外部

形态和空间结构

图3 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内部形态

图4 矿山-厂区-城镇的工业景观

三、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的保护策略

(一)首先要保证遗产的核心价值及真实性

世界遗产的意义重在保护。要把城市文化风景线纳入文化遗产概念中,促进保护策略的有效性,保证遗产核心价值及真实性的存留。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技术的价值,在于它是工业技术及其发展的见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工业时代科技发展的脉络。工业遗产有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它的核心是技术,因此,工业遗产保护的核心就是保护工业技术的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程序,包括价值评价、保护评价、保护模式和方法等都只有围绕工业技术价值这个核心来延伸,才能由内涵到外延真正完成对工业遗产的保护[6]。对于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来说,我们在制定遗产保护规划时尤其要注意对以上4个遗产点工业技术的留存和保护。

真实性是文化遗产的生命,遗产丧失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价值。单霁翔就指出,“鉴于工业遗产既是文化遗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立法保护方面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以使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切实的保护”[7]。在世遗申报过程中,不能破坏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使遗产价值大打折扣。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七、十八、十九条的规定,目前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4个遗产点中,3个国保级的遗产点核心区改造可能性很小,只有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旧址还有可能。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目前还未列入文物级别,一旦它列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的范畴,既要尽可能完整保存其破碎(三段一闭路流程:粗中碎作业、水洗抛废作业、细碎作业)、选别(磨矿分级流程:混合浮选流程、分离浮选流程、磁选流程)、脱水(浓缩、过滤)等选矿工艺流程(如图5、6所示),也要保留其破碎、皮带、浮选、外运等机器设备,以保护工业技术的价值和真实性,避免由于改造幅度太大以致价值缺失或失真的问题。

图5 大冶铁矿厂区细碎作业设备

图6 磁选流程设备

(二)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应最大程度发挥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在方针政策上正确引导,提供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应强化政府在城市化建设中对矿冶工业遗产保护的责任,将矿冶工业遗产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各级领导责任制。建立专家质询、公众参与和听证程序。政府应成立专家咨询团,针对矿冶工业遗产保护提出独立的建议,针对重要矿冶工业遗产的行动都必须征询专家的意见。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本地矿冶工业遗产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遗产认定和评价体系的建立、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以确保遗产保护的基本资金需求。

(三)要制定保护管理规划,整治遗产周边环境

黄石市制定了一些针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专门性法规,尤其是2016年制定的《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是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为了申遗工作,成立了黄石工业遗产片区保护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小组。当然,矿冶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矿冶工业遗产点周边的环境也还有待治理。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矿冶工业遗产保护的关系,不仅有利于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以历史建筑群所属的大冶铁矿厂区来说,厂区位于铁山街区北部,基本上是一个独立单元(如图7所示),厂区的功能分工很明确,生产车间及相关附属设施等工业用地与公用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以张之洞大道(图8中的红色直线)分开,张之洞大道东北内侧是生产车间等工业区,张之洞大道外侧基本上是大冶铁矿本部职工及其家属生活区,大冶铁矿办公大楼、礼堂、宾馆、体育馆、铁矿医院等机构设施都设立于此范围内,并逐渐与其他街区相接,再延伸则是城镇居民区(如图8所示)。

图7 大冶铁矿核心厂区、东露天采场

图8 大冶铁矿核心厂区及用地分布示意图

基于大冶铁矿核心厂区及用地分布状况,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周边的环境治理应以保护核心厂区和街区文化肌理为主。但目前因为大冶铁矿还在维持基本运转,没有停产,所以要制定长远的保护管理规划,同时对厂区历史建筑群周边环境进一步改造提升,以逐步达到遗产保护的要求。

(四)妥善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让遗产保护与当地社会发展和谐共进

如何处理好遗产保护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是遗产保护中很棘手的问题。我们在做工业遗产普查工作时发现,部分厂矿企业保密意识较强,对矿冶工业遗产普查、保护工作有些防范心理。对于这些在遗产保护方面工作力度不大的企业,在开展相关工作前要做好较为深入的沟通、宣传工作,以便后续工作顺利展开。

遗产保护不是“死看硬守”,公众共享才是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注重在保护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现代社会,要真正保护好工业遗产,最好的办法是开发再利用,惠及百姓,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收入等方面带来良性影响,体现出遗产保护与当地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要将矿冶工业遗产保护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协调好矿冶工业遗产保护的各种社会关系。

(五)加强普及宣传,提高全民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各级文物部门的专利,它是亿万民众的共同事业。每一个人都有文化遗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只有亿万民众把文化遗产保护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作为自己应该尽的义务,文化遗产才是最安全的[8]。我们要强化对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宣传力度,媒体要加大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在全市各种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举办展览、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矿冶工业遗产的丰富内涵、相关知识;有关部门要编辑矿冶工业遗产保护资料,总结宣传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增强全社会对矿冶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

(六)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多途径、特色化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

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经过改造,成了展现工业文明、自然景观的新型景观公园,实现了生态、历史、设计三位一体的综合改造。国内上海、无锡、苏州、沈阳、中山等地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也有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与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科研机构就矿冶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合作。借助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资源,推进黄石地区城市规划与矿冶工业遗产保护的结合,并可通过举办研究论坛、矿冶文化节等扩大影响,或借助学术刊物、数字化平台等方式,介绍、研究、宣传矿冶工业遗产[9]。

总之,包括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群在内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技术价值,其留存的历史信息见证了黄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丰富了城市景观,延续了城市文化。加强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普查、保护、管理和利用,对于传承和彰显城市底蕴,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背景下,保护好文化遗产,使之传承子孙后代,使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到提高,这才是我们申遗的根本目的。

注 释

① 数据来源:https://www.sohu.com/a/325343645_120209887.

② 参见《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未刊稿)。

猜你喜欢

建筑群黄石厂区
哈轴集团南北厂区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承载厚重记忆的莲花山老厂区
小型水电站厂区用电设计
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群院落式构成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