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通识课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

2020-11-16何清清

科教导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应用文通识立德树人

何清清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重庆 302247)

1 继承与践行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源所在。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漠视,甚至丢弃,将会导致整个民族失去自己的根基,乃至消亡。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优秀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创造了无数优秀的文化艺术瑰宝。我们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要有全面的认识和充分肯定,并能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践行。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校教师,以及代表国家、民族未来的大学生,都有继承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人文通识课程,由于其课程特点,能比较容易的联系传统文化。人文课程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文明,树立文化自信。而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肩负的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有责任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文化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前提,也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基础。

2 课程思政与实现“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是目前国家积极倡导的教育理念,它以“三全育人”为基本模式,要求高校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即不同专业、课程的所有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以及课下生活中,发掘思政教育的契机,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内容。

要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各专业、课程要在课程体系内,挖掘本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以及思政教育功能,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道德,以及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中,达到知识理论学习与思政教育的统一。

课堂知识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人文通识课程教师,要在课堂发挥好引导作用。我们的课程本身就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应用文”古已有之,历史上有许多应用文名篇,教师而“普通话”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语言的发展,我们比其它课程更有优势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古代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他们对当代大学生也是有教育价值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继承优秀的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通识课程结合过程中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通识课程结合中的问题,笔者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我们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通识课程要实现有效的结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和学校的导向作用,二是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

3.1 社会和学校的导向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当被问及“你认为制约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以及“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你认为有哪些原因?”这两个问题时,学生给出了他们认为的答案(图1,图2)。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和学校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的态度。人文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具备专业技能而没有人文素养的大学生,在思想和见解,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可能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他们的持续发展。同时,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民族精神和形象,增强民族自信和凝聚力,建设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全社会范围内都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作为与学生进行直接接触,直接参与学生教学的学校,更有责任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

图1 你认为制约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图2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在课程设置上,本地区的高职院校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还是少数,有些高职院校将人文通识课开设为选修课。而“应用文写作”和“普通话”这两门课程,因其实用性较强,符合高职院校对课程的要求,因此被保留下来,作为公共基础课。在课时分配上,“大学语文”课程开展较好的高职院校,一学期的课时量保持在在32 学时以上。而“应用文写作”课程一学期的课时量保持在32 学时左右。“普通话”课程虽然和考证挂钩,但课时安排同样不尽如人意,多的达到18 学时,少的只是在考前安排了四次培训课。

课时压缩,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文通识课程都遭遇过的。这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应用文写作”仅仅只能完成规定文种的教学任务,单纯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不到文化趣味。而对于“普通话”课程来说,不仅本应该起到的训练和纠正学生语音的基本目的较难达到,而且课堂内容枯燥乏味。这些都无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社会和学校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社会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其吸引力,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学校要给予人文通识课程更多的发展空间,加强对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从而起到使大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3.2 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人文通识课程中,首先要了解现在的高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在之前的图1 和图2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在高职学生中存在一个不良倾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不符合当前社会需要,和现代社会严重脱节,因此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

但同时向学生提出了另外两个问题:“你觉得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或选修课吗?”“在人文通识课程中是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加入人文和传统文化内容?”

学生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结果基本一致(图3),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愿意接受传统文化的学习,认为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也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的综合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图3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方面,高职学生有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意愿,但由于他们自身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因此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有畏难思想;另一方面也表明传统文化知识想要在当代大学生中引起重视和兴趣,其工作还是相当艰巨的,要与现代社会生活有效结合,形式多样。

人文通识课程要达到融入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进行德育的目的,课程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思考解决的是如何深挖教材和教学内容,将文化道德内涵深度融合。最终目的是想达到课程内容“好听”,立德树人“真行”。

对于本校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经过本团队教师的探讨以及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两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首先,在介绍文种时,老师把关于文种的历史文化知识嵌入应用文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寻应用文文种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让学生在学习写作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历史文化知识,感受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传承,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其次,在众多的古代经典作品中选取适合课程内容的作品融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古代经典应用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除了课堂教学中介绍、引用文化经典外,本课题组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情况,还布置了课外阅读文章,并将课外阅读情况纳入了期末考核,督促学生学习。同时,还依托学生社团,结合节庆和时事,开展写作竞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对于“普通话与演讲”课程,本课题组成员同样要结合课程内容,精选国学中能够带给学生乐感,并有利于学生德行修养及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的经典。本课题组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实现课程和经典两者的结合。本课题组采取的措施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行翻转课堂、趣味课堂、信息化教学。经课题组成员实践探索,翻转课堂模式能够节约课时,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本课题组利用“学习通”“腾讯课堂”等教学平台,把融入传统文化后优化的课件、图文资料、视频等教学材料上传至平台,让学生进行预习、学习、训练,拓展了课堂教学。二是诵读国学经典、开展主题活动。本课题组结合传统节庆,通过开展诗词大会、经典诵读比赛等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品味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深入开展素质教育。

4 对于人文通识课程的几点反思

在人文通识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需要精挑细选,做好紧密结合的工作过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想要在人文通识课程中更好的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首先自己要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习得。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下多下功夫,不断积累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上课的时候信手拈来、应用自如。

(2)对于教材的选择和编写。目前使用的应用文和普通话教材缺乏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今后的教材修订过程中,希望将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在教材中,将传统文化内容穿插到教材中去,增加教材的可读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经典文化氛围。在校园内多举办校园读书活动,以及“经典诵读”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如改编短剧、歌舞等,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习并喜爱上传统文化,不断夯实文化根基。

猜你喜欢

应用文通识立德树人
应用文写作:语言简练、得体、有效
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种英语常考应用文写作范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