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考试题特征的二轮复习路径
——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为例

2020-11-15甘肃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1期
关键词:方针外交政策外交

甘肃

一般而言,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使学生具备运用知识体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复习的阶段性特点,在二轮复习时,教师应有更加明确的复习针对性和备考意识,即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基于高考试题的特征,实现对考点的突破。笔者以人教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为例,浅谈二轮复习路径的具体设计,以求教于方家。

2018 年和2016 年全国卷Ⅰ有围绕本专题命制的选择题(如表1),根据高考真题呈现的考查特点,笔者在复习该专题的过程中,设计了以高考试题为指向的三个复习方面。

表1

一、突破核心概念,构建纵向知识体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的核心概念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018 年全国卷Ⅰ第30 题就是对此概念的考查。在二轮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清外交方针与政策的关系,明确指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制定的外交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是不变的;而外交政策受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在外交方针的指导下,为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可适时调整。明确了这一点,学生便可更好地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各阶段外交局面发展的关系。

第一,教师可引导学生厘清“独立自主”与“一边倒”的关系,即“一边倒”与“独立自主”并不矛盾,其恰是在“独立自主”方针的指导下,为维护新生政权而采取的外交政策;第二,教师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三大政策”、20 世纪70 年代的外交突破和20 世纪80 年代的全方位外交等外交局面的关系;第三,通过对核心概念的深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出以时间为轴的、富有逻辑关系的专题知识体系,如表2 所示:

表2

【原创针对训练1】1949年1月,毛泽东在谈到外交问题时,说:“现在他们(指美、英、法等国)没有合法地位,不必忙于要帝国主义承认。我们是要打倒它,不是承认它,将来要通商,可考虑,但亦不忙,忙的是同苏联及民主国家通商,建立外交关系。”这反映出当时 ( )

A.新生政权无需帝国主义承认

B.与苏联通商是首要任务

C.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已具雏形

D.西方国家封锁新生政权

【解析】本题是针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确立的历史过程设计的,通过对上述知识体系的掌握,学生能够明确外交方针是不变的,同时,教师还应通过此题使学生具备唯物史观素养,辩证地看待“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确立的历史过程,理解其阶段性和过程性的有机统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在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争形势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出于对外事工作的考虑,审慎制定的外交方针,而不是新中国成立后仓促制定的,所以C 项符合题意;A 项和B 项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D 项,故排除。

二、注重知识模块联系,构建横向知识体系

外交活动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表现出的阶段性政策调整一定与同一时期国家的社会改革、经济发展或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2016 年全国卷Ⅰ第31 题就是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因此,在二轮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影响各阶段外交政策调整因素的角度,将政治、经济模块的知识进行整合,建立横向知识体系(如表3),以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知识之间内在的因果逻辑关系。

表3

在具体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上一阶段取得的外交成就可以是影响下一阶段外交政策调整的因素,如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外交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后,中国就积极展开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通过表格的呈现,使《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孤立的各个知识点融合到知识体系中,有效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体系解决具体题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原创针对训练2】1989 年,邓小平针对外交方面告诫新当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要顶住西方国家的压力,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外交策略。这反映当时 ( )

A.外交方针发生根本性转变

B.两极格局瓦解对我国外交的冲击

C.外交政策受国际格局影响

D.新的领导集体主张收缩外交政策

【解析】本题是针对影响外交的因素设计的,通过构建上述知识体系,学生认识到了影响外交政策调整的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989 年,东欧剧变,苏联推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致命打击,在此情况下,对外交方略的适时调整显示了国家外交政策受国际关系演变的影响,故C 项符合题意。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且从未改变,A 项表述错误,故排除;此时两极格局并未瓦解,故B 项排除;材料并未体现收缩外交政策,故D 项排除。

三、以教材文本为材料的问题设计

如前文所示,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虽未涉及专门的材料题,但教师在备考时不能忽视对材料题的备考。在具体复习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的文本材料设计问题,增强材料题备考的针对性。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时,根据教材体系和高考材料题常见的设问类型,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①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发展的内容;②概括新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③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活动发展的认识和启示。

通过以上的问题设计,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此专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构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将高考材料题常见的问题渗透于复习过程,既增强学生将复习内容对标高考的意识,又培养了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原创针对训练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迅速展开外交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就达19 个。20 世纪60 年代,由于苏联推行“美苏合作主宰世界”战略和大国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进行了调整。20 世纪70 年代,我国政府积极利用国际格局的演变,取得了外交工作的突破。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基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根据时代主题的转换,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前提下,适时地调整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努力开创外交新局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的外交环境。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二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践行正确的义利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摘编自习近平2016 年《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外交活动的认识及启示。

本题根据相关专著和时事资料,以时间为线索,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的发展变化,融合高考材料题常见的“特点”“原因”“认识及启示”等设问,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体系解决专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从核心概念和知识体系出发,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1)特点: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统领;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根据时代发展适时调整,有鲜明的时代性;彰显大国责任。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独立国家主权;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的需要;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影响;国际地位的提高。

(2)认识: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际实力、国际关系、世界格局密不可分。

启示:要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要紧跟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趋势,并在这种演变中掌握主动权;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走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构建平等、和谐、共赢的国际关系;肩负大国责任与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为例,阐述了以高考试题特征为指向的专题复习实现路径。该方法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既有对微观核心概念的深化理解,又有在宏观方面构建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亦可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备考意识,并提高其用知识体系解决综合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总之,以高考试题特征为指向的专题复习方法,庶几为提升二轮整体复习效率的可行之法。

猜你喜欢

方针外交政策外交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乔·拜登力图在外交政策讲话中向世界表明美国回来了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论《创造月刊》的编辑方针及其它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默克尔的“德式”风格外交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