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命题多维角度 优化二轮专题设计
——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专题为例

2020-11-15宁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1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知识点

宁夏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理念的不断实施,高考试题加大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等能力的关注和考查。在强调能力重要性的同时,还体现了明显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更加契合时代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高考备考复习的过程中,尤其在二轮复习环节中,应不断打破思维定式,适应高考试题“小切口、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多维命题思路,让学生的思维视野和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使二轮复习更加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笔者围绕“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考点,结合二轮复习的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向,尝试设计专题复习,以期进一步提升二轮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一、2016—2019 年全国卷相关知识点试题回顾与分析

表1 2016—2019 年全国卷相关知识点试题回顾与分析

纵观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对“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考点的考查,其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本专题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其为考查的出发点,可以综合考查本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高考试题呈现多维度的趋势,史料的涉及面不断拓宽,试题的材料形式涉及漫画、宣传画、统计数据等多元史料;材料及选项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貌、科技、外交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多元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结合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素养和能力对试题进行判断,从而得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二、拓宽知识点复习角度,丰富专题设计的内涵

本专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的比重、频率较高,难度也较大,在二轮复习的专题设计中,教师既要重视命题形式和对课本知识点的深度挖掘,又要重视对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横向和纵向对比、联系,让学生不断适应高考试题的命题思维。对于二轮复习的小专题设计而言,教师不仅要打通各知识体系,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拓展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因此,确定专题设计方向、找准知识点拓展角度是二轮复习专题设计的关键。

专题设计方向应以知识点为核心,一般从背景、影响事件发展的因素、事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等方面确定设计方向,保证全面涵盖知识点。知识点拓展角度应围绕专题方向,一方面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主要模块进行挖掘补充,帮助学生打通专题史教材之间的横向联系,培养其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化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热点专题进行设计,例如,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教师可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对七十年发展之路的作用”为题进行设计,对知识点进行纵向的深度拓展,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此外,知识点拓展应注意把握时空原则,注意短时空和长时空的影响,即当时影响事件的因素和事件对当时及以后产生的影响,同时,应注意内、外环境对事件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搜集、整理相关拓展知识,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保证专题复习的效果。笔者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专题为主线,从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表现及其产生的作用等方面设计专题复习,以供参考。

(一)对外关系与“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1.考查角度:苏联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影响(与政治模块的横向关联)。

2.专题内容设计

(1)基础知识深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确立了“一边倒”的方针,选择了社会主义阵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学习和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获得苏联技术等方面的援助。通过二轮专题复习,教师可使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抉择与经济建设方面的紧密联系。

(2)专题史实拓展:在社会主义初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学习苏联主要体现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接受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教育方面出现俄语学习热潮、1952 年的高校改革中不断加大俄文课程的比重等,通过对这些史实的拓展复习,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了解苏联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从而全面认识这一时期的建设历程。

3.原创试题设计

例1.图1 为1954 年创作的一幅宣传画。该作品反映了 ( )

图1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有序开展

B.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深入

C.外交政策对经济建设的推动

D.西方对华封锁宣告失败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中苏关系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影响。结合试题中的图片信息可知,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苏联对华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和经济援助,推动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故C 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49 年到1952 年之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故A 项排除;对外开放是在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题意不符,故B 项排除;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对华的封锁一直持续到20 世纪70 年代,题意无法体现是否失败,故D 项排除。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社会风貌

1.考查角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对社会各项活动发展的促进作用(与思想文化模块的横向关联)。

2.专题内容设计

(1)基础知识深化:结合唯物史观可知,经济基础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从经济和思想文化两方面的基础知识入手,进行横向联系,勾勒出历史情境,总结时代特征,再运用时空维度,引导学生联系同一时空维度下,经济发展变化对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作用,形成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深入认识,为全面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2)专题史实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对建设社会主义充满热情,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成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旋律,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歌曲、口号、宣传画及模范人物事迹等表达出来,传递了特有的时代特色。在二轮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这些拓展性史料展现的历史情境,多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一时期社会面貌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贡献,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3.原创试题设计

例2.图2—图5 为20 世纪50—60 年代的一组宣传画,“锻炼身体”的口号一度成为这一时期的热词。该组宣传画反映了 ( )

图2

图3

图4

图5

A.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望

B.工业化建设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

C.体育锻炼成为社会建设强大动力

D.锻炼身体成为城乡居民生活主旋律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对人们精神风貌的影响。根据四幅宣传画的内容可以看出其与社会主义建设有关,反映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望,故A 项正确;工业化建设与身体素质无直接联系,故B 项排除;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主要是实现工业化,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故C 项排除;D 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专题

1.考查角度: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促进作用(对经济模块知识点的深度理解)。

2.专题内容设计

(1)基础知识深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在二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联系和拓展,政治方面,经济建设的成就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经济方面,一方面,一系列经济措施的完善和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并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工业化的基础逐步确立,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文化教育方面,经济建设的需求推动了教育不断改革,逐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教师可由此引导学生以经济建设为主线,横向联系经济建设对政治、文化方面产生的推动作用,逐步深入理解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2)专题史实拓展: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帮助学生适应高考命题思维。政治方面,经济建设在国防力量加强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重工业发展及后来的三线建设;经济方面,统购统销政策、资源勘探的不断突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路和铁路建设等;教育方面,1952 年高校改革在工科方面比重的加大、扫盲(冬学)教育的普遍开展等。通过对这些史实的拓展运用,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经济建设对当时社会发展进步产生影响的历史事实,并形成整体认识。

3.原创试题设计

例3.表2 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开始后,全国女职工人数变化情况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

表2

A.职工性别比例不平衡得到了解决

B.工业化建设劳动力存在严重不足

C.国家注重培养女性专业技术人才

D.经济建设促进女性社会价值发挥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结合“一五”计划开始后,全国女职工人数增长的相关史实,折射出女性通过参与经济建设使其社会价值得以发挥,考查了经济建设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影响。结合试题中的图表信息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女性职工人数不断增多,体现了女性的社会经济参与度不断提高,促进了女性社会价值的不断提升,也推动了社会进步,故D 项正确;表2 的数据并未体现男职工人数,故A 项排除;女职工人数增多,体现了女性社会价值不断发挥,无法体现劳动力不足,故B 项排除;C 项题意无法体现,故排除。

三、强化能力素养备考策略,实现对史实的深化理解

在二轮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除了拓宽知识点复习角度、挖掘史实及培养学生适应高考试题命题思维,还应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在试题类型和解题方法上寻求突破。最终让学生在二轮复习中真正实现对史实的深化理解,从而有效应对三轮复习中试题命题角度的多维变化,以不变应万变,形成稳定的应试能力。

(一)以试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分层解题能力

如前文所述,“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专题中,试题以漫画、图片、表格和文字描述等形式创设的新的历史情境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考过程中,应合理利用试题,使学生学会正确解读图文信息,合理迁移所学知识,将图文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实,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和客观的历史评价。如:

例4.(2019·全国卷Ⅲ·31)图6 是1953 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图6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及社会风貌。该题以宣传画为切入点,第一,结合时间并分析图片中所勾勒的历史情境;第二,结合题目中的时间,得出该宣传画表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三,结合课本知识点,得出这一时期国家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第四,根据以上时空定位和事件特征的分析,结合图片主题及宣传画成为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形式等信息,总结出国家倡导适应建设需要的社会风貌的历史结论。

(二)落实核心素养要求,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思维突破来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复习实效。在本专题中,经济建设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何正确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如下思考题为例加以说明:

例5.1957 年底,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 亿元,比1952 年增长了128.3%,并新建飞机制造、发电设备制造、冶金设备及新式机床制造等工业部门。材料说明我国 ( )

A.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B.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C.初步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D.初步完成生产资料的改造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学生从工业布局、初步工业体系、生产资料改造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等方面进行选择判断、总结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进行判断,“一五”计划刚刚提前完成,材料并未反映空间布局问题,学生结合“一五”计划的成就、影响及材料描述可以看出,工业体系刚刚建立,并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得出“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历史解释。

由此可见,试题并未直接考查某一事件的时间,而是要通过已有的事件特征进行推断,在推断的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史料实证的相关方法,对事件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整个解题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最终达到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思维和复习实效的目的。

综上,二轮复习是课本知识点巩固深化和解题思维能力升华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关注命题的多维角度,合理设计小专题复习,并在复习中注意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思维的训练,落实核心素养要求,以使学生有效应试。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知识点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