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第一次英日同盟的研究综述

2020-11-15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加藤结盟

◇ 文/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赵 坤

1902年1月30日,日本小村寿太郎外相与英国兰斯拉温外相在伦敦签署了《英日同盟协约》。盟约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

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条约有效期为5年。第一次英日同盟就此缔结,也拉开了长达近20年的英日同盟的序幕。此后,英日两国分别于1902、1905、1911年进行了三次缔约。尽管三次英日同盟在时间上连续,但在内核上却有所差异,特别是第一次英日同盟(1902—1905)因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所以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一、第一次英日同盟的成因探析

有关第一次英日同盟成因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日本的发展及英帝国的衰落等方面。

(一)俄国的扩张是第一次英日同盟成立的直接原因

俄国的扩张是英日同盟成立的主要原因。1895年起,俄国在远东的扩张极为迅速,这一方面威胁了英国在远东地区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阻碍了日本的扩张。俄国在远东海上力量的增强,以《中俄密约》的签订、强租旅顺港、1895和1899两轮造舰计划为标志,使得英日两国尤其是英国极为不安。[1]而俄国势力在东北亚的扩张,直接阻碍了日本的发展。遏制俄国的发展构成了第一次英日同盟的基础。第一次英日同盟是“英俄、日俄矛盾冲突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正是出于共同抗俄的需要,英日两国逐渐从对抗走向结盟”[2]

同时,经济因素也对第一次英日同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英帝国财政的掣肘要求其寻求盟友,以减少预算开支;而日本则希望日英同盟带来工商业利益,获得财政支持与通商利益。[3]另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的对华利益争夺对第一次英日同盟的成立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英帝国受布尔战争所累,无法有效维护其在华权益,不得不依靠其他国家。在英国意识到自己需要有人维护英帝国在远东权益的同时,日本也因“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认识到自己需要老牌列强的帮助与扶持,英日同盟就此缘起。[4]

(二)“修约”需求是日本缔结第一次英日同盟的现实原因

日本与英国结盟的设想出于历史和现实等多因素的考量。日本“开国”时期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日本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修约”运动因此成为明治政府外交的重要课题。至井上馨担任外相时期,该运动以“收回法权”为主要目标。[5]在日本历次的修约谈判中,英国是最大的障碍。[6]因而有必要与英国建立进一步的联系,从而推动修约。

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后,日本已经意识到“不能模糊地单靠列强的对立钻空子,必须和某一国家结成同盟”。[7]山县有朋首相据此提出所谓“东洋同盟论”,要求与西方列强结盟。至1901年桂太郎任内阁首相时,则将“必须相机与欧洲某一国缔结某种协定”[8]作为国政方针,积极寻求与欧洲列强结盟。甲午战争时期,英国对干涉还辽的冷淡态度引起了日本的好感。[9]1895年6月24日,时任日本驻英大使加藤高明在与英国外相金博莱伯爵的会谈中,就加强合作交换了意见。加藤在发回国内的备忘录中和发给伊藤博文的信件中都阐发了结盟的可能。[10]1898年,加藤又与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进行了实质性的谈话。谈话后的几天内,加藤即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日英同盟的建议,但未被政府采纳。

自甲午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内阁经历了自第二次伊滕内阁至第二次山县内阁的频繁更迭,外相也更换了四任,政坛并不稳定。这一时期的日本政府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外交路线:以伊藤博文和井上馨为代表的日俄协调路线,主张对俄谈判妥协,进行“满韩交换”;以山县有朋和加藤高明为代表的日英同盟,主张与英国缔盟,与俄国对抗。前者为当时日本外交的主流。有观点认为,在此期间推动英日同盟的,仅为加藤一人[11]。虽然对俄外交终告失败,但并非因对俄谈判破裂才进行对英谈判。伊藤博文在俄斡旋期间,桂太郎内阁已在推动对英谈判[12]。在结盟问题上,日本政府采取了两条路线并重的稳妥方针。

(三)维护在华利益是英国缔结第一次英日同盟的主要动力

维护在华利益是英国缔结同盟的主要动力所在。19世纪末,英国在对华贸中依然占据着绝对优势,[13]中国的广阔市场是英国的重要利益所在。如果中国的领土被瓜分,其完整的市场也会被分割,这会对英国的经济利益造成巨大打击,影响英国的对华资本输出。[14]在此基础上,英国以自由贸易作为对华基本政策。与俄、日的领土要求不同,英国更需要一个完整的中国市场。

同时,英国对自身在远东,尤其是在东北亚地区势力的衰弱有着较为清晰地认识。英方认为,东北亚地区在俄国的扩张压力下,“唯一有可能取代俄国人在渤海湾势力的是日本人。”[15]因而与日本建立同盟关系的主要目的是“借此减轻英国在中国的困难战略负担,尽管这在一定条件下要以支持日本为代价。”[16]即借助日本的力量维持东亚均势,[17]从而维护自身利益。

即使认识到“光荣孤立”战略已无力维持,英国政府最初选择的盟友也并非日本。1898年,张伯伦向德国驻英公使提出结盟建议,但未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响应。[18]最终英德两国未能达成任何盟约,英国从而寻求其他盟友。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日本向英国订购军舰等事宜上,日本获得了英国的极大好感,加之日方表现出的结盟意愿,最终促成了日英同盟的缔结。

二、第一次英日同盟的影响

第一次英日同盟为日本在东北亚地区的扩张提供了保障,成为了“日本侵略朝鲜的帮凶”[19]以日英同盟为基轴,日本构建了复杂的外交网络,使得向朝鲜的扩张得以顺利进行。有学者甚至认为,第一次同盟“怂恿了日本的大陆扩张政策”[20],使日本“始有对俄备战之勇气”[21],直接推动了日俄战争的爆发。日本侵略的步伐也由此加快。英日同盟缔结后,两国间的不平等条约也逐步完全废除。同盟也推动了日本经济和军事的发展,使日本“跻身于世界五大强国的行列,成为三大海军强国之一,在国际上迅速崛起。”[22]

英日同盟的缔结标志着英国“光荣孤立”外交政策的结束。英国国内总体上是赞成同盟的,但也有怀疑的声音。[23]英日同盟成为了英帝国在东北亚地区利益的“最后的凭借”[24],直至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在英日同盟存在的近20年中,英国向日本提供各种援助和贸易优惠措施,从而使两国间经济交往不断深化。但这种“经济补偿性支付”并不对等,由此带来了各自国内的压力。[25]两国在经济事务谈判中以安全关系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两国也在国内政治和巩固联盟之间不断进行着战略博弈与选择。经济因素既是联盟的结果,也在促进联盟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英同盟基本上存在于两个国际体系之间。日英同盟订立时,维也纳体系已解体[26],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尚未建立。英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仍受维也纳体系的影响,英国试图通过支持日本来维持东北亚的势力均衡,从而保护自身利益,英国的外交政策仍有强烈的“离岸平衡者”的气息。同盟“仍然是英国传统外交政策的延续,是维也纳会议以来英国霸权之下的‘势力均衡’国际体系的产物”[27]

英日同盟始于列强对华瓜分狂潮,终于“一战”后对世界的重新划分。在这段时间里,它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勾心斗角的证明”“帝国主义列强实力消长、利害变化的晴雨表”[28],它生动反映了列强间势力与矛盾的变迁。

三、第一次英日同盟的启示

第一次日英同盟的缔结,在改变了东北亚国际局势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国际局势的变幻。老牌列强英帝国逐渐衰落,后发列强如俄、德、美、日等都与英帝国或多或少产生了利益冲突,在东北亚地区表现的尤为激烈。俄国在中国东北以及朝鲜地区谋求扩张,从而与英、日产生了严重利益冲突。衰落中的英帝国无力独自保护在该地区的利益,遂放弃了“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走上了结盟道路。新兴列强日本急需摆脱落后身份,在扩张中急需老牌列强的帮助。在以上因素的综合推动下,英日同盟就此产生。

通过对英日同盟研究成果的梳理,应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同盟缔结的关键因素。同时,同盟的缔结也受到国际格局、大国力量对比的影响。

猜你喜欢

东北亚地区加藤结盟
按兵不动
东北亚海洋经济重心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相互扶持
结盟
日媒追忆亲中政治家加藤纮一
著名围棋大师系列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