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稳产业、助企业在稳增长中的支撑作用
2020-11-14廖芯瑀
廖芯瑀
(广西壮族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院 广西 南宁 530028)
一、稳定产业和企业对我区稳增长效果明显
自3月份以来,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广西突出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分行业制定出台一系列逆周期调节举措对冲不利影响,各地迅速响应、强力调度、精准措施复工复产,稳产业、助企业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效果明显。
一是产业所受直接冲击明显减少。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8%,降幅比1-2月收窄5.5个百分点;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3月全区工业产出规模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6个重点行业、13种主要产品产量实现正增长。全区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2.4%,预计4月份售电量增长3%左右,上半年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
二是产业遭受关联影响尚未结束。从产生冲击效应的程度分析,疫情影响的次序是:全行业用工困难→上游产业链→中游供应链→下游资金链。当前我区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牢固,经过3月、4月努力,广西上游和中游行业已实现了大面积复工复产,但产业链特别是重点支柱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畅通的问题依然存在,且产业链下游企业主要是中小微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是企业运营直接影响就业稳定。稳就业是做好“六稳”工作的首要任务,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将“保居民就业”再次放在突出位置,体现了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和紧迫性。尽管疫情冲击没有导致广西企业发生大规模裁员,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但一季度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16万人、同比下降24.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11.67万人次、仅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8%,二季度又会叠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增强企业创造和稳定就业岗位的能力至关重要。
图1 广西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走势与全国对比
二、对企业开展精准纾困解难
广西推动产业畅通循环,必须要先扶持最短板、最弱项,关键在于保市场主体,暂时把短期政策的着力点集中在企业,帮助企业维持正常运转,构建企业纾困长效机制。重点聚焦4类亟需纾困企业:
(一)聚焦亟需渡过难关的中小企业
中小微企业集中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类企业,受疫情冲击大,抗风险能力弱,持续的停产停工和低产能利用率,可能带来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破产风险,纾困的关键在于精准“降本”。下一步,必须精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用工成本、租金成本和经营成本,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优先将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列入自治区“复工贷”重点支持工业企业名单,引导金融机构给予“复工贷”优惠贷款。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医保费和缓缴住房公积金等政策。举办美食嘉年华活动,促进餐饮消费,组织全区3.5万家餐饮线上线下商家门店参与活动。
(二)聚焦事关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传导企业
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才能掌握经济复苏的主动权。产业链环环相扣,产供销层层衔接,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产业链协同复产达产效果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板,纾困的关键在于“畅通”。下一步,必须加快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复产“畅通”、确保生产要素流动“畅通”、促进产品流入市场“畅通”。从产业链角度帮助协调解决广西原材料、物流等困难和问题,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稳固运行,制定可替代企业清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不“脱链”、上下游企业同步生产不“脱节”。在严密对接产供销中寻求产品“卖点”,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三)聚焦急需出口转内销的企业
疫情全球蔓延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增加,我国外贸企业“出海”受困,广东、江苏等部分沿海外贸大省企业压力倍增,机电行业、服装、手机等重点商品出口受阻,外贸企业亟需出口转内销,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渡过难关,纾困的关键在于打开“渠道”。下一步,必须举办在线直播·云上购车活动,促进汽车销售,整合广西汽车流通行业汽车品牌主机厂、700家4S门店资源,在支付宝线上主会场开设汽车分会场,组织汽车销售企业上线、宣传、展示、促销,线上预订,线下担车。支持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经自治区认定的龙头企业可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调整《自治区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加快制定进境铜精矿“保税混矿”试点工作方案。
(四)聚焦有意向尽快落地的外资企业
疫情全球蔓延“危”中有“机”,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不断取得成效,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强大国内市场复苏,不断增强世界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信心,为全球经济注入希望和动力,成为全球产业和海外资金的首选市场,对这类企业纾困的关键在于“稳定”。下一步,必须加强与经贸伙伴沟通协调,增强外商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简化对外投资核准管理程序,加快实行对外投资备案(核准)无纸化管理,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鼓励外资企业在健康医疗、智能制造、大数据、5G等领域开展合作。加快推动建立在推外商投资企业直通车机制,对重点项目进资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开展全流程对接服务,促进项目落地。推行“外资企业专员制”,开展“政策上门、服务下沉”活动,提高各市服务外资企业的精准度和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