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治疗中对血清超敏反应蛋白的影响

2020-11-14苏翠靖

关键词:胺碘酮用药血清

苏翠靖

(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001)

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缓慢性和快速性,其表现形式有所差异。患慢性心律失常多有窦性缓慢性失常,而快速性则为过早搏动、心房心室颤动等[1],该疾病可以通过心电图确认,并结合患者病史进行全面判断。此外,有研究表明,血清超敏反应蛋白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则会有高表达,由此,在治疗期间需要通过药物策略抑制血清超敏反应蛋白[2]。故而实验选取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对84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现对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对84例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其中,男52例,女32例,患者年龄41~78岁,平均(59.6±3.5)岁。从疾病情况上看,包括室性心律失常、高血压性心律失常,从诱因上看,则包括心肌炎、冠心病等等。在入院后对患者登记的一般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实验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心律平片治疗,即首次剂量为150 mg,随后,每间隔8小时用药一次,每次100 mg,连续用药一个月。观察组则为对照组基础上的胺碘酮治疗,即首次剂量为200 mg,间隔8小时重复用药。在第二周时候转变用药剂量为150 mg,且为12小时用药一次。在第三周则将剂量改为100 mg,每天服药一次。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需要进行患者血清超敏反应蛋白、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对比分析。随后,则可以实施治疗疗效对比,其中显效指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且在心电图监测上收缩大小超过80%,有效则为临床症状有改善,且心电图监测上收缩大小超过50%,无效则为上述指标均未达成。

1.4 统计学方法

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讨论,以SPSS 19.0专业计算软件为基础。针对血清超敏反应蛋白等指标采用计量统计,在治疗疗效上则为计数统计,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从治疗水平上看,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超敏反应蛋白为(7.83±1.63)mg/L,对照组为(12.41±2.63)mg/L,与此同时,在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对比上,观察组两项指标数据在治疗后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对比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对比分析(±s)

组别 例数 血清超敏反应蛋白 高切全血粘度 低切全血粘度对照组 42 12.41±2.63 7.33±1.40 7.13±1.56观察组 42 7.83±1.63 6.21±1.28 8.64±1.74 t - 4.325 1.339 1.816 P - <0.05 <0.05 <0.05

与此同时,在治疗疗效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总疗效为95.2%(40/4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1%(3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心律失常护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胺碘酮属于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并能具有I类和IV类抗心律失常的特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7]。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产生的,是全身性炎症反应性急性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可以作为心血管事件预测的关键性指标。在胺碘酮的治疗下[8-10],患者的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以及血清超敏反应蛋白指标均有所改善,在总疗效反馈中与预期目标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采用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显著[11-13],患者临床指标改善结果更佳,可以作为常规用药进行推荐。

猜你喜欢

胺碘酮用药血清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盐酸胺碘酮辅助治疗对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