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守护解放西》的框架分析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18期
关键词:警民纪实议题

研究缘起与文献回顾

《守护解放西》并不是国内第一档警务纪实类纪录片,却在播出平台哔哩哔哩获得评分9.8、豆瓣电影8.6的高分,成为同类纪录片中的佼佼者。该节目通过24小时全天候纪实的方式,记录了以湖南省长沙市坡子街派出所民警为人物核心,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互联网语言,通过易懂的故事普及相关安全和法律常识,深度呈现基层民警们的工作日常。学者刘珺绯和郭玉真从节目形式和传播渠道方面分析了该片的成功因素,学者夏冬和于德山从内容和渠道的创新方面分析了该片的传播模式以及该片对警察形象塑造。本文立足于前人观点,主要从分析节目创作框架的角度去理解该纪录片所产生的影响力。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守护解放西》警务纪实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进行仔细分析,借鉴新闻框架分析的研究方法,分类整理,对内容进行深刻剖析,归纳出框架及其特征,以此完整地探析《守护解放西》警务纪实纪录片生产创作中形成和使用的创作框架,以及对如何创作具有传播力、社会影响力的纪录片提出思考。

对于框架理论,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同的理解。戈夫曼用框架解决“人们如何建构社会现实”的问题;吉特林认为“框架就是一些心照不宣的理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框架”被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华人学者潘忠党认为,新闻框架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如何建构意义”;台湾学者臧国仁认为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存在于人们头脑中”,人们以此来“获取并建构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意义”。本文文中“框架”可以理解为创造者想要传递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笔者首先釆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守护解放西》的框架特征。在进行具体的内容分析之前,对该十集纪录片进行了类目的制定:1.议题(节目的中心思想,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打击犯罪,维护治安,解决纠纷,服务群众。

2.访谈对象(纪录片中对相关人员的话语采访,辅助议题呈现):案件主要人物及家属、知情人士、警察群体、专家学者。

3.交流状态(警民之间的交流状态):主动配合,被动服从。

4.呈现方式(在纪实过程中,创作者对议题的呈现的方式):有详细的前因后果呈现,警情处理的简单描述。

5.关注角度(创作者对案件的关注角度):成功案例的解读,失败案例的反思。

6.节目基调(创作者在节目的选材、角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观点与倾向):正面,中立,引起反思。

研究结果

根据制定的类目,笔者对《守护解放西》的10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文本记录和内容分析,结果如下:

节目议题。据统计,四个议题——打击犯罪、维护治安、解决纠纷、服务群众,在全十集内都有涉及,出现频次占比为36.5%、13.5%、36.5%、13.5%。排在最前面的议题是打击犯罪与解决纠纷的议题,这与受众取向不无关系。现在年轻人使用媒体多是为了消遣娱乐,寻找个人认同感。纪录片《守护解放西》并不是公益节目,在经济社会背景下,尤其该片的播出平台在年轻人群体中很受欢迎,确实应该考虑受众的取向。《守护解放西》侧重是打击犯罪和解决纠纷议题下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戏剧性”的特点。不脱离主旋律的基础上,满足受众“趣味性”需求,添加受众喜爱的软新闻,例如鸡毛蒜皮的纠纷或群众的琐碎日常,使《守护解放西》具有传播力,获得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访谈对象。纪录片中出现的采访对象主要作用是对纪实过程中存在的盲点进行补充和说明,是对客观真实的补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作者的隐性立场。纪录片《守护解放西》突出议题的信息来源主要是警察群体。四类访谈对象案件——案件主要人物及家属、知情人士、警察群体、专家学者占比为100%、30%、100%和10%。值得一提的是,对案件主要人物及家属进行访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受众理解现有信息,而对警察群体的访谈是为了点明议题,输出观点。几乎在每集的结尾都有派出所所长或者是领域内专家的普法环节,客观理性地输出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些访谈对象身份较中立,知识文化水平较高,阅历丰富。创作者选择他们观点成为纪录片最终的落点,就意味着选择这些人的立场。《守护解放西》纪录片引起受众反思的这一功能,很大一部分来自警察群体和专家的态度与观点,他们主导了整部纪录片的基调和立场导向。

交流状态。在警民的交流里,主动配合与被动服从这两者占比为80%和90%。纪录片《守护解放西》在展现警民沟通状态时更多地展现了和谐的警民关系,当事人都主动配合,知情人士也提供热情帮助,嫌疑人主动自首或认错态度良好。但也有很少部分不配合、不理解警方的情况发生,这些也都被客观地记录了下来,真实还原了现实状况下的警民关系:既有矛盾也有和谐,坚定地守护底线,不刻意回避冲突,努力推进社会进步。

呈现方式。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警务纪录片主要由各种案件信息组成,记录主体也就是案件处理过程中的人、事、物的关系,创作者如何对信息选择和重组来呈现这一关系,也体现了该纪录片创作框架的机制作用。有的只是描述了警情处理过程,并没有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而有的则选择了分析解释原因、后果、影响。根据统计,这两种呈现方式的比例中,“有详细的前因后果的解释”和“对警情处理简单表述”分别占到90%和70%。在纪录片《守护解放西》对于大部分的问题呈现,都选择了对事件发生的前因详细解释,在处理过程中认真应对,对事件后果持续关注,以及对事件产生的影响也有补充描述。完整地还原事件,有助于帮助受众理解节目议题,也塑造出了办事负责、有始有终的警察群体形象。

关注角度。在真实客观记录事实的同时,创作者在对信息的切入点、关注角度的选择上也有侧重,这对纪录片的整体表达也很重要。按照“成功案例”“失败案例”分类,纪录片《守护解放西》对成功案例的关注与解读占到了100%,失败案例的关注度几乎没有。成功案例的正面解读与呈现,是媒体创作者引导社会正面舆论的重要方式,如此更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节目基调。基调可以代表一个节目隐性的倾向和态度。根据统计的结果,正面基调占比70%,引起反思占比30%。可以看出纪录片《守护解放西》中,正面基调占绝对比例,引起反思也占小部分比例。这说明纪录片《守护解放西》在满足受众兴趣取向的同时,还保持节目的主要基调是正面基调。这与社会现有价值观取向保持一致,突出节目的正面导向,向受众传递具有正面价值的信息与知识,这是媒体所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

经过样本选择、类目制定和类目样本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守护解放西》纪录片的框架特征,也是该纪录片的成功之处:

真实与趣味性共存。真实是纪录片最大的一条红线,任何媒体都不能有意误导、欺骗受众。创作者要以专业主义作为自己的底线,真实、客观、中立地进行生产创作,呈现完整的事实。但在创作过程中,也要善于选择与突出信息,从《守护解放西》的商业性质,制作形式和播出平台便注定该片不得不满足受众兴趣取向。《守护解放西》的成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守住底线的同时,换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迎合受众情绪,潜移默化中传递受众需要的理性信息,帮助受众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突出的主流价值观意识。《守护解放西》纪录片是由警察群体作为主导的,当事者、知情者、普通百姓的观点态度都只能代表其个人,而作为节目落点的警察群体和专家则隐晦地表明了创作者的价值观,对于任何创作者来说,否定现有的社会价值观,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与媒体的社会责任是一致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知识,教化民众,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进社会共识的生成与社会的进步。

猜你喜欢

警民纪实议题
等利交换原则下警民关系联结性研究
博物馆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砚边纪实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让百姓看得见、找得着、叫得应——武夷山市全国首创“警民和谐服务联系点”纪实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