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德勒的名单》中色彩运用背后的神话逻辑
2020-12-18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上映于1993年,是一部二战题材的电影。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为美籍犹太裔,他以深邃的立意与高超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在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历史背景下,重利好色的商人辛德勒(Schindler)倾尽财产拯救了一千余名犹太人的真实故事,使之成为世界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并且不负众望地夺得了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配乐这七项大奖。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极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影片。在电影拍摄中,各种蒙太奇的手法、长镜头的使用、远中近景的拍摄方式,在其叙事手法中被运用得出神入化又恰到好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该影片时的色彩运用,即采用了以黑白影调为主调,同时又间杂以彩色影调的方式。虽然彩色影调的使用次数屈指可数,最引人注意的是穿着大衣的犹太小女孩所呈现出来的那一袭暗红色,但这无疑是影片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何为“神话”的理论逻辑
“神话”作为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主要用于解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文化)是如何将自身价值观念与“历史”表征为自然且统摄大众生活的一种符号学概念,是以索绪尔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包括两个三度空间类型:能指与所指构成的“语言-客体”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符号(作为第二个三度空间的能指,也是形式);这个符号与新的所指(概念)构成“元语言”,在“元语言”中形式与概念最终指向的新符号即“意指作用”,即“神话”。这一套双重系统(见表一),与其构成的双重性一样,神话的功能也是双重的:“它指出某事并予以告知;它令我们了解某事,并且强加在我们身上”。
表一[2]
比如一束玫瑰,可以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激情,看起来只有玫瑰与激情这一对能指(Ⅰ能指)与所指(Ⅱ所指),但实际上这里还有第三个名词,即“激情化的玫瑰”(Ⅲ符号),而玫瑰在与激情连结并形成“激情化的玫瑰”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存在独立符号,具备自己的能指与所指。在日常经验中,人们通常无法使这束玫瑰和其所传达的信息(激情)分隔而是自然接受,并且几乎不会去思考其背后的逻辑。由此可知,神话是一种“信息告知”,并且让人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大环境给予你的解释,但这种解释是如何形成的,要看透事件信息背后所暗含的特定逻辑、结构或符码,则需要去剖析和追溯这些符号为何形成。
《辛德勒的名单》以黑白色为主调的神话逻辑
《辛德勒的名单》采用以黑白色为主的影调,首先是为了凸显其历史叙事,给观者以年代感和真实感。在影视作品中,历史的或回忆的片段常常都以黑白色调呈现,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惯性手法,其背后的逻辑则在于电影本身发展的历史:由最初的黑白默片发展至彩色片。“黑白色”则因此与“历史的、过去的”想连结,在第二层面上形成一个新的符号,即“历史化与过去化的黑白色”。因此观者在观看黑白色影调的作品时,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个二维度的神话并代入这种历史感——这是关于历史的、过去东西。《辛德勒的名单》取景于波兰的贫民窟,各种残破的景象,矮墙、砖块、铁丝网……战争带来的极大恐慌与紧张感,黑白色影调的叙事张力无疑能够将观众带进二战时期的真实氛围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结尾部分的片段是真实的犹太裔幸存者去吊唁辛德勒,并且在辛德勒的墓碑旁放置石块和鲜花。这时影片采用的彩色影调,正好也印证了黑白色的历史已经过去,彩色的光明存在于当下。
其次,黑白色为主的影调能极大地增强与凸显影片的厚重感以及主题的凝重感。《辛德勒的名单》作为二战题材的影片,其主题是战争,讲述的是残忍血腥的大屠杀与因人性之美而施以的拯救之举。黑白画面可以凸显沉重的质感,能够强化战争与屠杀的残酷性,其背后的逻辑原因在于黑白色本身的色彩基调及其寓意:黑白色即无彩色,黑色通常给人以深沉、庄重、神秘之感,白色会使人感到纯洁、优雅、端庄等,二者的结合将呈现出各自表意的中和感——沉重庄严,给人以生命和死亡的痛感与烈度,所以“黑白色”则自然而然地与“凝重沉痛”相联系,形成新的符号“沉重庄严化的黑白色”,这一点在丧葬仪式的色彩运用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黑白色影调在暗示观者,这是关乎生命与死亡的凝重话题。
《辛德勒的名单》中彩色影调运用的神话逻辑
《辛德勒的名单》中最出彩的关键部分在于对身穿暗红色大衣的犹太小女孩的展现。官方发行的电影海报上,画面的主体是上下两只交握的手,一只强健有力的大手自上而下拉住了一只柔弱娇小的孩童的手。这只小手的袖口是一抹暗红色,与整个海报的暗色调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正是影片中那个唯一拥有色彩的红衣小女孩的手。
这个红衣小女孩出现在纳粹士兵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场景部分,此时的辛德勒正与情妇一同骑马娱乐,从高高的马场朝下看到了城市街道中正被驱赶的犹太人,突然一抹暗红色出现了,有别于整个画面的黑白基调,辛德勒被她吸引而驻足观望。小女孩最初彷佛并没有意识到四周逃窜躲避、恐惧慌张的人群是怎么回事,她若无其事地穿过那些人流,战争与屠杀好像都与她无关。
之后,小女孩意识到了情况的不对劲,她快速逃跑以躲避着士兵的搜捕,但小女孩的脸上并无恐慌之色,似乎死亡永远也无法捉住她。此时摄影机的机位从高到低、由远及近一直追随着她,直到小女孩为了躲藏而钻进床下,她身上的暗红色突然消失了,变成与影片主色调一致的黑白色。最后,那抹暗红色再次出现于载着尸体的推车上——被泥土与灰尘弄脏的红衣小女孩的尸体,她最终还是被死亡捉住了。
红衣小女孩无疑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首先,她寓意着希望,给观者以生命力的鲜明感召,这背后的逻辑在于:红色作为彩色的一种,也作为光或颜料的三原色之一,是最强有力的色彩,蕴含着热情、活泼、激情、喜庆以及生命,所以那一抹红色会与希望相连结,形成了新的符号即“生命化与希望化的红色”。这也解释了为何当小女孩意识到战争和屠杀而躲藏进黑暗的床底下时,她身上的红色会蓦然消失——小女孩被逮捕,希望泯灭了。
红色同时也作为鲜血的颜色,代表着牺牲与死亡。因此小女孩一出场,就暗含着一种牺牲和死亡的倾向,红色的第一重含义(希望)之下又生出另一种相背离的含义,即死亡。需要注意的是,小女孩大衣的红色是饱和度与明度都较低的红色。在这里,这一抹暗红色与死亡相联系,形成了新的符号——“死亡化的红色”,让观者同时感受到希望与绝望、生命与死亡所形成的情感张力,实现从视觉的冲击到内心深处的激荡。
值得一提的是,当小女孩死去之后被堆放尸体的推车运走,她身上的大衣又重新染上了暗红色:希望化的红色。这里则预示着新的希望的重新燃起——小女孩的死亡深刻刺激了辛德勒,从而促使他转变,肩负起倾其所有拯救犹太人的重任。这也是影片的高潮部分。
但为什么电影要将红色赋予一个犹太小女孩,一个既无台词甚至没有名字的小女孩?二战中法西斯屠杀的犹太人数量高达600万,但是对于他者来说,600万只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而已;而红色作为这个女孩的标志,这个活生生的女孩死去了,能让观者瞬间被吸引,在这场战争中,有600万个同样鲜活的生命死去了,那种冲击力和震撼感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色彩运用的高明之处。
结语
《辛德勒的名单》以黑白色影调为主,间杂以彩色影调(尤其是红衣小女孩形象的塑造),其色彩运用可谓是精彩卓绝。当观者被黑白色影调所营造的历史感与真实感围绕,体会到影片主题的凝重与沉重;当观者被红衣小女孩的出现而抱一丝希望,当这希望泯灭又重燃……种种情感与情绪体验的背后,都暗含着各自的“神话逻辑”即色彩所形成的新的符号,对这些符号进行阐释与解码,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体会影片深邃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同时也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导演斯皮尔伯格在色彩运用上面的匠心独运。这为人们在进行影片创作以及相关实践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新的视角与思路。
注释:①是符号学的概念和方法。由瑞士语文学家和语言学教授迪南·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符号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的,他认为任何语言符号都由两个因素结合而成,即能指与所指:能指是音像,所指是概念。能指即语言的一套表述语音,或一套印刷书写记号;所指即作为符号含义的概念和观念。——摘自社会科学大辞典中“能指与所指”词条
②符号即意指作用,用来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言音像 (能指)与它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 (所指)之间的关系。
③犹太人的传统习惯,在参访墓地的时候,在墓碑上留下一块小石头,以示敬重和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