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庆70周年展播剧看主旋律电视剧的叙事重构
2020-11-14白娟娟顾美和BaiJuanJuanGuMeiHe
白娟娟 顾美和/Bai Juan Juan Gu Mei He
2019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推荐播出的86部剧目聚焦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呈现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同时,展播剧目也体现出主旋律电视剧旺盛的创作活力,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旋律电视剧在创作观念和叙事手法等方面的变迁与创新,为考察其叙事与审美变迁提供了很好的切入视角,也展示了充足的阐释空间。
一、叙事观念:视野拓宽与“主旋律”新内涵的开掘
首先,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来看,展播剧呈现出宏观视野下的国家叙事与个体视野下的民间叙事相结合的特征。传统意义上,主旋律电视剧因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导致其创作受到更多的限制,容易给人呆板、陈旧的印象。新世纪以来,“以《激情燃烧的岁月》为标志,国产电视剧的‘主旋律’开始拓展出新的类型。革命激情成功转移为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所乐于接纳的以家庭为核心的爱情观看”。叙事策略上的创新体现了消费时代电视剧试图改变传统革命叙事模式的尝试,这种策略是将革命历史题材处理成革命与家庭伦理剧的结合,将以往过于“高大上”的革命历史叙事进行世俗化改造,以适应社会文化的大众化趋势。但另一方面,如何在主旋律叙事与市场诉求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也成为主旋律电视剧必然面临的问题。当电视剧把复杂的社会历史化为易于表达的大众话语体系,将历史意识置换为观影快感,以获取市场成功的同时,过分强调世俗化倾向、缺少宏观视野的观照也导致电视剧对革命历史的表述一度陷入了“抗日神剧”的误区。与此相对,国庆70周年展播剧中,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叙事上则呈现出回归宏观视野的倾向。其中《可爱的中国》《伟大的转折》《人民的选择》《外交风云》等作品都以中国近现代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为主线,以领袖人物为主角,从高层政治、精英角力的角度全面回顾中国的革命历程。以《伟大的转折》为例,该剧以遵义会议为中心,描绘红军早期革命奋斗历程。在面对基本史实时,“立足于史诗性、文献性的宏大格局,以‘大遵义会议’的理念和视野结构全篇,……以国家叙事、地方叙事来坚持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构建起全剧宏大的叙事骨架;在面对具体细节时,“以民间叙事与个人叙事来追求艺术的逼真性、传奇性与观赏性”,合理利用艺术想象和民间传说来丰富故事的戏剧性和娱乐性,挖掘领袖人物身上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丰满人物形象。宏观视野和个体视野相结合的叙事策略,一方面以民间叙事呼应了电视剧作品的市场化诉求,另一方面宏观视野体现出叙事的国家立场,“全剧没有回避失败与牺牲,没有回避党内路线斗争给革命带来的重大损失,尽可能地还原了历史,展现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其次,从主旋律电视剧的题材类型上看,86部展播剧中除革命历史题材之外,新中国建设题材和新时代经济文化等叙事类型也得到凸显。例如聚焦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弄潮儿奋发图强的《希望的大地》,反映世纪之交快递行业崛起的《在远方》,表现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讴歌航天英雄的《飞天英雄》等,题材涵盖科技、商业、军事、都市、农村等多个类型,时空跨越新中国成立前后直到新世纪的当下。叙事时空的延展和题材类型的拓宽,突破了主旋律电视剧等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的传统认知,体现出“主旋律”对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开掘。类型的拓展实际上是主旋律电视剧对受众层面的拓展,增加当下和都市题材尤其透露出对年轻受众的重视。电视剧作为大众叙事文本,只有反映现实,表现时代精神,才能唤起观众的情感认同,而对于年青一代的90后或00后来说,主旋律电视剧所描绘的革命历史故事作为一种历史叙事,仅仅是以文本表述的形式存在,缺乏亲近感。在这一视角下观照展播剧,可以看到叙事重心由对历史的关注到对当下的关注的明显转变。推荐剧目中,除都市情感剧如《山月不知心底事》《下一站是幸福》、军事题材剧如《陆战之王》《蓝军出击》等,青春励志题材的电视剧成为新兴类型,如《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讲述年轻的城市姑娘窦豆被任命为第一书记,投入新农村建设、振兴乡村的励志故事,《寻找北极星》描写的是事业有成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史;职场奋斗题材的如《你好,检察官》《我在北京等你》《正青春》《最好的时代》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经历各种挫折、实现职业理想和自我价值的过程,校园励志的《青春抛物线》则讲述了一群大学生为夺得全国排球冠军而努力拼搏的成长故事。从校园到职场,从都市到乡村,叙事题材的丰富和类型拓展使展播剧目涵盖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多个横切面,展现出新时代年轻群体的新面貌。
二、叙事主体:英雄形象的转变与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中展现
首先,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展播剧呈现出倾向于打造更为多面性的、具有丰富人格魅力和丰满人性内涵的英雄形象的特点。塑造英雄形象历来是主旋律作品叙事的重要方向,从“十七年”到新世纪,英雄人物的形象经历了一个由神性向人性、由仰视到平视的蜕变。平民化英雄的流行与社会文化的转型相适应,契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兴起。如果说,高大全的英雄神话展现了英雄人物神性的一面,那么平民英雄无疑肯定了英雄的人性一面。实际上,“革命历史题材剧中的英雄形象应是‘神之人性’与‘人之神性’的交融,……当今时代,大众文化对英雄的评判标准往往集二者于一身”。神性体现出人物对信仰的执着、人民的忠诚、国家的大爱,是超我的显现;人性是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真实流露,是人物能够走下神坛,与观众产生亲近感的关键。新时代文化多元并存的语境下,观众不再欣赏高高在上、完美无瑕的英雄,而过多追求世俗化,也损害了神性的精神力量,使观众越来越难以分辨历史真实与演绎戏说之间的差别。
反观国庆70周年展播剧,从总体上看,展播剧中的英雄形象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形象各异的主人公,包括高层精英、普通士兵、地下工作者、平民以及国际战线上的盟军战士等,而在人物塑造上也呈现出了更为丰富的人性内涵与更为多面化的性格表现。例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没有过多渲染英雄人物坚定、崇高、慷慨大义等共性,而是抓住了方志敏性格当中的“可爱”这一特点,在具体的情节和细节中去描绘他,将他从一个刻板的革命者充实为一个生命力充盈而鲜活的人。他的可爱体现在善良纯朴的本性上,他帮助尾随他的特务宣金山,感化和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体现在他面对爱情的羞涩和犹疑上,他担心不安定的生活会拖累缪敏而迟迟不敢表白,可一旦结为夫妻,他们之间相知相爱的深情又足以动人;体现在他高洁的品性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上,被捕后,他在狱中以笔为武器,写下数万字的著作,感化了看守和同时在押的国民党胡逸民,冒险帮他将稿子传递出去。可爱,使方志敏的形象带有了一丝超越世俗的浪漫主义情怀,连接着他作为英雄的“神性”,同时可爱又代表着方志敏作为一个人的烟火日常,使他表现出充盈的生命活力和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如剧中所说,革命的目的是更好地生活,革命斗争与日常生活并不冲突,可爱这一特质,打通了革命者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落差,生动地诠释了伟大出于平凡的英雄精神。
其次,展播剧在人物塑造上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对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中展现。新中国影视的人物谱系中,知识分子群体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相对于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视剧热衷的草根英雄、大众化叙事,知识分子叙事因其专业性较强等原因在主旋律电视剧中的比重一直都不突出。而在国庆70周年展播剧中,可以明显看到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呈现出增长趋势。如《激情的岁月》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初,科技工作者冲破阻力、回归祖国,为“两弹一星”鞠躬尽瘁的历程;《奔腾年代》关注老一代机车人为研发国产机车付出的艰辛;《向天》刻画“新时期”航天人慷慨壮丽的人物群像。从“两弹一星”到新世纪的航天梦想,展播剧通过对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中塑造,勾画出一幅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完整画卷。对新中国建设题材与知识分子形象的重视,与科技强国的发展理念相呼应,也反映出对个体价值的重视越来越成为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革命历史叙事体现出的集体主义精神不同,知识分子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凸显个体独立精神的群体,在主旋律电视剧中较少作为主线表现。而展播剧的特点是,将知识分子叙事与国家叙事结合起来,以塑造知识分子的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为主线,来引导叙事凸显电视剧的主旋律主题。例如《奋进的旋律》,一开始就将主角林杰置于是留美还是归国的两难处境中。面对将自己的实验数据拱手送与美国以换取优越实验条件,林杰选择回国面对创业的一系列难题,其中体现出的正是他的爱国情怀;《希望的大地》则采用了传统叙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分别塑造了以吴文渊为代表的老一代高级知识分子和以马尘、董望春、吴蔚然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两代人的互动中构筑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吴文渊作为著名经济学家,是推动改革开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参与者,剧中他始终以爱国情怀与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感引导年青一代。在描绘年青一代知识分子时,也突出了马尘和吴蔚然的对比,通过让两人直面科技进步还是赚钱的冲突,提出“知识分子的奋斗是个人主义的奋斗还是出于改造社会的初衷”的问题,“通过改革者的奋斗以及超越个人私利和一己悲欢的对比塑造,把哲学问题和终极问题合理地艺术化、形象化”,形象地表达了大国崛起背景下,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的和谐统一。
三、情感结构:共同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实现
新世纪初开启的主旋律大众化风潮中,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中国经验被置换为一种感性的日常,电视剧在营造时代感、唤起集体记忆的同时,极大地迎合了新千年之初回望历史的社会怀旧热潮。重新处理历史的同时,电视剧也面临如何在新的历史经验基础上观照现实的问题。对历史的书写并非只是为了保存记忆,更是着眼于历史对当下和未来的意义。只有当历史进入当下的生活,历史记忆与当下体验形成互动,电视剧对历史的讲述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
国庆70周年展播剧中,《激情的岁月》《希望的大地》《奋进的旋律》等剧在情节和人物架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互文性的倾向,在历史和当下、老一辈和青年一代的互动中来构建历史和当下的关系。《激情的岁月》面对“两弹一星”这个被影视多次表现的题材,选择了“青春化叙事”策略,即以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为主角,叙事上科研线和感情线双线并行。一方面以严格的写实态度对当年的两弹研究过程进行解密式呈现,细节上追求逼真的历史感,营造时代氛围和共同记忆;另一方面以平民化视角刻画科学家们的情感世界,描绘他们的青春、理想、爱情、亲情等,使富有生活气息和年轻朝气的人物形象跨越时间障碍,与当下的年轻观众形成情感互动。这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在遵循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以艺术想象对那段历史进行再解读,在重塑历史的过程中为历史注入了新的意义,从而达到建构当下的目的。如该剧制片人所说,这“并非只是简单再现一段历史或一群人物,而是更加注重赋予作品穿透现实的精神力量。通过回顾历史,汲取时代变革中的养分,借助具体的人物故事,联结过去与现实,赢得观众的共情共鸣”。《希望的大地》和《奋进的旋律》则选择了以家庭叙事的方式去呈现历史与当下的互文性。《希望的大地》以马、吴、田几家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复杂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城市、农村、知识、商业等各领域里两代人在事业和情感上的奋斗与挣扎。如果说吴文渊等老一辈人代表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那么马尘、田庆丰等人则代表了改革开放后新崛起的年青一代改革者。两代人的人生在时代潮流的震荡中形成对比和互动,折射出当代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象征着共同的价值理念在两代人之间的传承。
这种以家庭为核心的叙事结构并非传统的家族伦理叙事,而是一种新的处理当代中国历史及其延续性的方式。作品中的父辈一代不再是近代以来腐朽、无奈或是孱弱的传统文化代言人,而更多地以富有经验的人生引导者,或事业上志同道合的知音形象出现。因而,家庭也不再承担传统家族叙事里制约个人发展或限制新生力量的功能,而更多成为年青一代获取力量、获得成长的场所。这种新的家庭叙事模式一方面使家庭成为连接历史和当下的纽带,另一方面也通过个体—家庭—国家的空间递进与年青一代产生情感共鸣。个体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传承,而家庭的传承又包含在整个国家和民族从黑暗到光明、从落后到复兴的百年历程中,因此这种家庭代际传承的叙事结构实际上指向的是家国同构的传统伦理,呼应着最为普遍的情感结构,“个体的成长暗含着家国民族的觉醒历程,寻唤着民众对国家的文化认同”。这是当下置身于全球化格局中的中国影视剧对民族国家身份的确认。
从根本上说,主旋律电视剧的叙事重构一方面是适应社会文化结构转型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映照着政策导向下时代精神的变迁,体现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彰显。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主流意识形态越来越展现出有容乃大的文化包容力。从国庆70周年展播剧来看,不论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革新,还是人物塑造上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抑或是家国同构的情感结构,主旋律电视剧的几十年发展历程不仅是影视艺术自身的完善发展,也丰富了电视剧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为新时代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