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创作与表达

2020-11-14段君奕

电影文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特写拍摄者纪录片

段君奕

(西华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1)

传统纪录片的拍摄大多围绕不平凡的人或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以求满足观众的猎奇和利用巨大反差制造矛盾和张力。但近年看似平常的社会观察类纪录片却屡屡“走红”,这类纪录片大多没有剧本,也无预设,甚至看似“佛系”,拍摄对象多为平民百姓和平常生活,但却能让观众流连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喜怒哀乐,体味当下中国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酸甜苦辣。是什么让这类“普通”纪录片如此受欢迎?其创作理念和手法有何独到之处?对当下日益走红的观察类纪录片创作有何启发和借鉴?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以人生维度为主线、社会层面为标杆,撷取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十二个坐标点,以出生、当兵、结婚等阶段作为时间轴,选取学校、军营、医院等地点空间作为拍摄情境,从“小人物”的生存空间与状态入手,展示中国人面对困难和逆境时的奋勇拼搏与抗争精神,折射当下人们的生存哲学与处世态度。

一、创作理念:介入、沉浸与共鸣

(一)观察模式下的介入表达

摄影技术的革新诞生出两大纪录片流派: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里考克认为直接电影的拍摄者就是“墙上的一只苍蝇”,因为它在录制中遵循不干预、不介入、默默观察的理念,以追求未加渲染的现实世界和自然真实的社会形态。阿尔伯特·梅索斯认为,它能拉近观众与事件之间的距离,更直接地传达个人经验和感受,产生亲临现场的感觉。但直接电影手法并非完美无瑕,默默观察虽然保留了纪录片的绝对真实性,但却很难摆脱平淡、冗长和拖沓;默默观察意味着长期性的时间、金钱的投入,这与当下商业主导为主流的急功近利相违背。因此,真理电影流派得以占据半壁江山,让·鲁什就认为,摄影机捕捉的现实并非现实本身,而是被拍摄行为激发出来的现实。与“墙上的苍蝇”类似,真理电影拍摄者又被比拟为“落到汤里的苍蝇”。这两种流派就如同一母所生的兄弟:它们都强调叙述现实本真,区别在于直接电影看重隐藏自己、安静旁观;真实电影则偏向介入和促成表达。埃里克·巴尔诺曾总结:直接电影在努力化为无形,而真实电影需要参与和激发。20世纪末,纪录片理论家比尔·尼克尔斯分别提出了观察式和参与式纪录片概念,替代了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两个术语,如今已被广泛使用。

《人生第一次》采用的主要是观察模式,片中也穿插大量介入性表达。冷静观察模式下拍摄残疾人的生存状态、买房一族的喜怒哀乐,同时不乏人物采访,甚至偶有摄影师的参与拍摄。观察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避免非源自拍摄现场的元素,捕捉到纪录片最直接、最真实的一面;参与模式的介入则通过在与人物的互动中,引导观众走入拍摄者拍摄之时预设的主题思想(《买房》):鲜有发声机会的北漂群体在这座不属于自己城市的安全感缺失,才是他们内心深处执着于买房的真实原因,而这种安全感的缺失同时折射出当下社会结构层面的欠缺与不完美。

大多数时候纪录片都无法“重演”:《当兵》中,拍摄对象张书豪在跳伞中荣获第一,得到了让妈妈前来探望的机会。有网友提问,张书豪那么优秀,导演怎么能提前知道是他呢?导演张怡如实说,他真的不知道,同样当过兵的他只是从这个年轻人坚毅的眼中看到了多年以前的自己。他说,或许是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吧,也许是被选上拍摄人物的张书豪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偶像包袱,生怕表现不好,所以对自己要求格外严格。或许也可以说,相对于纯粹的默默的观察,这种让人莞尔的介入影响不仅不会破坏真实本真,反而会使真实更加真实。因为,作为纪录片的主角的人物,不够完美才显得真实。

(二)沉浸之真

一方面,就纪录片的真实性而言,它并不拘泥于拍摄形式的真不真实、纯不纯粹,更重要的在于是否真的站在平等的角度尊重人物,是否真的体会理解人物的遭遇与经历,是否真的去倾听人物心声并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另一方面,纪录片的意义在于通过人物故事触动观众对人生维度和社会层面的思考。尤其今年疫情肆虐,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险阻,总能坚韧不拔地在逆境中抗争,这也正是整部纪录片的要义所在。然而对于聚焦人生维度的纪录片,需要找寻的题材和主题既要让观众有真实的经历感,又要极具个性和故事性,这就提高了拍摄者对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情感捕捉与表达的能力要求。

经验表明,这种更高的能力要求非全情投入不能获取,也即“沉浸”。西卡森特米哈伊认为“沉浸是个体完全投入到某项活动或某件事情中的主观体验”,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做到最高效的“最佳体验”。这种沉浸状态要求人物面对镜头能够沉浸在故事里,更要求拍摄者能够沉浸到人物内心并将情感通过镜头语言表达出来,二者缺一不可。毕竟纪实并非开机即能“纪实”,它需要创作者具备专业的影像学知识、敏锐的感知力和非凡的感受力,还需要他们的拍摄理念和态度与人物真正做到情感共鸣。如同总导演秦博所说“每一段拍摄都是在交命”,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全部沉浸进去,对方才会真正敞开心扉,必须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进行交换,和他们捆绑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经历动荡的时刻,才能去克服伦理问题,心里才会好受些。《人生第一次》从策划到上线历时三年,从人的一生中提炼了12个片段和场景,全片采用“蹲守式”拍摄方法:无大纲、无脚本,甚至没有微细化的主题,他们认为只有深入“蹲”下去、沉浸其中,才能发现真相、捕捉故事。

孙功旭在拍摄《长大》时,一度无法让留守儿童自然表现,越希望他们做到自然,他们愈是拘谨。秦博导演对此和他沟通,“这些娃娃有多大事都憋着,就像闷雷一样,你不走进去不行”。之后,孙功旭利用了一些拍摄时间与这些孩子打成一片,了解他们、倾听他们并关注他们,将自己融入孩子的内心并沉浸于此,自此这些孩子才真正对他敞开心扉。又如导演黄旭晨在拍摄《买房》时感慨:“第一步就是要融入一个家庭。而第一步时,我就被挡在了门外。想要融入一个家庭实在太难……”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个小小的叫作隐私的闭环,里面有只愿意让身边的人知道和了解的喜怒哀乐与不足为外人道。这种闭环天然地将陌生人拒之门外,这就要求拍摄者发自内心去关心和共情,真真切切地从一个买房者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去理解,最后才能“走心”并承担起人物与作品之间沟通的重任,为观众呈现真实的内心之所感:黄昆仑花费大量精力想要促成的四百多万交易最终仅因为四万元的差距而泡汤,他说时间长就习惯了;闫晶一个人在北京出租屋连六连八地工作想要买下一套房以找到“城市安全感”,她说没有房,吃再多饺子也冻耳朵。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为生活拼尽全力,即便不美好、有缺憾但也仍充满勇气、心怀梦想。

(三)人文之美

有学者认为,人文关怀的关注点在于对人的自由尊严的解蔽、对人价值和精神的追求。应用在纪录片上就是对人物生命状态的尊重和对内心世界的探析。其最大的创作特点在于创作者倾注全部的人文关怀关注被拍摄对象。它通过对人物的拍摄探索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探寻真理并叩问生存意义,力求借助聚焦和反思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人生第一次》以平视、平实的创作视角记录人生,始终把镜头对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对准他们与生活斗争、与命运抗衡和追求美好的时刻,以体现中国人的顽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内涵。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片中十二个人生瞬间、十二个人生故事无不体现生而为人所拥有的理想、勇气、自由和希望。好的纪录片通过深“蹲”深“挖”个体经历的命运故事,从对社会个体境遇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对整个社会生存空间的反思与思考,透过纪录片这面镜子,观众所照见的恰恰是属于观众自己的时代。

二、隐喻与表达:纪录片的特写理念

纪录片是关乎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它需要矛盾冲突的张力和人物情感的爆点,需要能够引起观众共情的叙事表达。而纪录片又不同于影视作品,它的故事是现实的故事,它的场景是朴素的场景,甚至它的情节也会因为转瞬即逝而再难捕捉,因而纪录片的情感表现更为困难。特写镜头作为一种对人物内心世界和心理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在纪录片中得到大量运用。贝拉·巴拉兹认为特写镜头拉近了观众与事件的距离,并且能够超越空间进入精神领域。安·萨里斯也曾说过,“最了不起的特写体现了情感对理智的胜利”。镜头特写刻画人物、表现细节方面的优势,能够强化观众的认知与感受而揭示故事深层内涵、反映人物潜在情感。如《长大》中,穆庆云为妈妈朗读诗歌:台灯的光线打在写字台和穆庆云的脸上,被夜晚吞噬的纯黑色背景使观众的目光聚焦在她的脸上,在长达两分半的时间里,特写镜头一直在她的脸与面前的手机屏幕之间切换。巴拉兹称这种面部特写为“微相学”,他认为面部表情的变化比言语更能表达人物主观意识活动。刚接通妈妈视频时她的喜悦溢于言表;想起自己思念亲人之苦时,她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眼圈发红;妈妈跟她说对不起时,她克制不住自己内心暗涌的情感,流下眼泪;她又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每个星期都给你读一首诗?”此时的她虽仍然情绪波动很大,但特写下仍显现出另一层微妙表情:情感宣泄之后的安静。不得不说这种内心世界细腻而细微变化的传递非高清特写所不能表达,它把影像特写无损映射为心理描摹:从内心平静到喜悦,从喜悦到暗涌,从暗涌到高潮直至宣泄。她内敛压抑的性格与力求寻找释放出口的两种情绪彼此的斗争、矛盾张力的不断变化,无不通过特写让观众感受到在她看似平静的面部表情之下的暗潮涌动与喷薄欲出。

除人物特写以外,物体特写同样重要。它在作品中通过强调、隐喻的手法同样能够在观众心理营造形象并产生共鸣。如对环境的特写,如炊烟袅袅升起、风吹谷穗微摇,这种细节特写通过对“象”的写实可以自然地引导观众心中写“意”,因为这些熟悉的细节在人们脑海里很难完全具象,通过镜头的特写为观众进行二次勾勒,观众由此便在心理层面带有差异化地描摹一遍使之具象。

马克思曾说过:“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而在看似简单的人本身表面下隐含着人性和思想的复杂性,所以纪录片正是人生之镜,它关照每个人的“自我”,它关注人本身和发生在人周围的事,揭示人们的历程与轨迹,启示人们对于生存、人性意义的思考。该片正是立足人生长河,从不同地域、角度对人物进行写照,客观地从多层面描绘了当今变革期的多样化生存空间和人文精神。它真实质朴地反映了当下我们的生存状态,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时代裹挟下的“小人物”们的命运,促使人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意义进行思考。

猜你喜欢

特写拍摄者纪录片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纪录片之页
无巧不成图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触摸的岁月痕迹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