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微博传播中的影响力
——以“肖战事件”为例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23期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肖战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观点

1974年,德国政治学家、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发表了文章《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1980年又出版了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提出了日后对学界影响深远的理论——“沉默的螺旋”。该理论的创始目的在于研究分析舆论如何形成,并以“个人害怕团体孤立”的社会心理作为理论基础,分析影响舆论形成的因素和具体过程,开创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新高峰。

孤立恐惧。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通常有恐惧心理,即担心被别人孤立。这是由于人的社会性本质所导致的。这种害怕被孤立的恐惧使个体不敢和大众持不同的观点。在“多数”和“优势”意见面前,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选择了附和或沉默。

意见气候。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害怕被孤立的恐惧促使每个人表达观点时,往往会先对周围的意见气候进行观察,当其观点和“优势”意见相同时,就会大胆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当其观点与“优势”意见不相同时,就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选择沉默。

“沉默的螺旋”。公共意见的形成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多数”意见的增势,使其更加强大,这种强大会促使更多持“少数”意见者转向沉默,造成“多数”意见越来越强大、“少数”意见越来越沉默的上升式的螺旋式过程,造成社会主流只存在一种观点的“怪相”。

“沉默的螺旋”现象——“肖战事件”在微博平台上引起的热议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现象发挥了充分的效力。谢新洲教授曾经对北京四所高校的千名学生进行调查,从社会孤立的动机在网上存在的情况、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造成的压力等方面对网络空间的言论表达和从众现象进行了分析,证实了在网络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尽管网络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强度有所减弱,但压力始终是存在的,从众现象也普遍存在。尽管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沉默的螺旋”现象并没有从网际消失,反而有所加强,尤其是在微博传播过程中。2020年2月27日爆发的“肖战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肖战是一名试图转型成为演员的舞蹈团体艺人、流量明星,他的粉丝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狂热性,形成了以肖战本人为核心的狂热“饭圈群体”。2月27日,网友通过翻墙在境外网站发表色情男同性恋小说,后被举报后国家关闭了翻墙链接。肖战粉丝之后有组织、有纪律地在各大平台上对肖战进行美化、神化宣传,不仅宣扬自身行为的合理性,还强制要求他人遵从其标准进行活动,试图把肖战打造成“世间唯一的神”。该举动引发了各大爱好圈子对于肖战的反抗,一场“骂战”爆发,《人民日报》《检察日报》等官媒陆续报道发声。“肖战事件”爆发之初,各方面意见十分混乱,有主张肖战应对此负责的,也有主张粉丝应对此负责的,还有主张对此事不管不顾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目前只剩下两大派别:主张肖战和粉丝不负任何责任的和主张全面抵制肖战及其粉丝的。除此之外的意见基本消失干净,不再具有任何能够左右乃至影响总体局势的意见,几乎所有参与者都只能在两大派别中选择站队。人们要么保持沉默,要么随波逐流,没有“第三条道路”。这就是“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的典型案例。

新媒体语境下微博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形成机制

美国罗格斯大学通信学学者基斯·汉普顿(Keith Hampton)主张:“社交媒体的人际关系仍遵循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规律。”诺伊曼也指出:“即便人们清楚看到某件事是错误的,但倘若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会导致自己陷入孤立的话,那么他们就会选择沉默。”当个人观点不足以抗衡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舆论时,每个人的最优解都是沉默,乃至违心的支持。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就是前车之鉴。该事件引发了史无前例的热议,“药家鑫不死不足以平民愤”的话题一度霸占了微博头条,一旦有人不支持药家鑫该死,就会立即被网友痛骂。“药家鑫”事件中,受害人张妙的家属张显利用舆论达到了他想要的结果,但也因此被舆论裹挟而不能自已。一审判决之后,药家鑫父亲药庆卫曾挨个拜访受害者家属,希望能在复审之前达成和解。但遗憾的是,此时的网络舆情已经不是张显所能控制得了的,社会捐款也让受害人家属骑虎难下。张显、张平选不得不拒绝和解,坚持以药家鑫一死来给张妙乃至全国人民“一个公道”。连当事人面对优势意见都无力回天,更何况是普通民众与网友,“沉默的螺旋”影响力可见一斑。面对太过强大的舆论势力,贸然发言者大概率会被其他人讨伐,甚至可能被“人肉搜索”。这些状况加剧了“沉默的螺旋”现象。

以“肖战事件”为例,这场事件中不同意见表达者面临的风险是极高的。因为拥护肖战的“饭圈团体”具有对偶像的极端狂热性,并在事件中不择手段地对待异议者,不仅进行网络暴力、侮辱谩骂甚至直接威胁其人身安全。拥护肖战的“狂热分子”还在宣传活动中进行传教士般地洗脑宣传,要求先赞美他们再赞美肖战,如果不同意就以肖战参与公益活动为由指责其缺乏道德,进行批斗。显而易见,在“肖战事件”中,引发“沉默的螺旋”现象的不全是理性的争执或是单纯的不想参与争执,而是面对极端的压力和威胁时人的选择。此外,“沉默的螺旋”还有一个默认前提——信息交换没有受到信息传播者以外的活动干扰或是“理想实验”,但“肖战事件”却缺少这个默认前提。一方面是微博对反对肖战的账号进行大规模冻结,而支持肖战的账号尽管有诸多违规行为却依然风生水起;另一方面是有关部门的监管缺失。这些干扰导致“肖战事件”中的信息交换更加混乱无序,信息交流双方环境不对等,双方的意见对立陷入了更深、更黑的无底深渊。

“肖战事件”中“沉默的螺旋”现象的新特点

意见表达的极端化。“肖战事件”表现出了新媒体语境下微博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现象的一个新特点——意见表达的极端化。支持肖战派不惜动用一切恶毒的语言攻击反对者,已经远远超过了在正常辩驳中允许的讽刺和玩笑,直接上升到了较为极端的语言暴力范畴。他们不仅有极端的主张,比如认定肖战为唯一纯真善良的人,反对肖战就是反人类等,还有极端的表达方式,如在各大平台上冲击所有未涉及传播肖战正面信息的版页和用户,只留下与肖战正面形象有关的部分。这正对应了“沉默的螺旋”中对于“孤立恐惧”的阐述:“信息传播者以极强的力度对某些信息进行传播,能够有效地造成舆论假象,使旁观者自觉或不自觉受到影响,附和出现频率高的主张和意见。”

意见活动的粗鄙化、低质量化。“肖战事件”中“沉默的螺旋”现象表现出的另一新特点是意见活动的粗鄙化、低质量化。运用更多人进行舆论造势不能算是低劣的手段,但支持肖战派把这一活动发挥出了史无前例的低质量作用,安排人伪装身份、虚伪发言,却没有伪装完全。除了假冒正常人发言之外,他们还通过强行关联拉高肖战身价,比如与公益活动或者官方组织的文艺汇演挂钩,以此塑造肖战的“完美形象”。像这种经不起检验的活动不仅不能有效地传播信息,反而对所有参与传播者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但这些活动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播他们主张的虚假信息,而在于更深一层的目的——无法辨识的人信了固然很好,能够辨识的人自然会发现大量的人都是肖战粉丝团体,他们向受众提供了另一个信息:我们无处不在。这不是一种宣传,而是一种威慑,一种准备孤立反对者的警告。这就是“意见气候”的魔力:少有人敢直扑舆论的龙卷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躲开。

意见表达风险的扩大化。支持肖战派还表现出极大的破坏力,行动有组织、有纪律,犹如狂热的团体一般。他们不仅能通过购买热搜等方式宣传对肖战有利的事情,也可以宣传其他负面信息以打压反对者,转移对肖战不利的话题。肖战粉丝运用微博平台,线上侮辱谩骂,线下破坏恐吓,导致微博平台上“沉默的螺旋”现象愈发严重。在经历了诸多流程后,一个对于肖战极有利的舆论中心形成了,在肖战粉丝的狂热行动下,不再有任何零散的人敢于反抗他们的意见。

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微博传播中的影响力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每个人都是自媒体,自行存在,自行运作。网络的匿名性更是让表达空间达到了技术层面的自由。网络是数字化的,人类的大脑却不会变成二进制,往日在三维世界中发挥作用的许多心理定律,依然会在二维平面中产生效力。

在微博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心理动机依旧存在。“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前提之一就是个体的孤独恐惧,个体害怕被社会孤立,在微博平台中依然如此。人们使用微博接收和发布信息,都是希望能通过这个空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满足害怕孤独的需求。这种主动寻找的心理动机说明了微博平台用户在避免陷入孤立的状态,因为这是人的社会天性。除了主观上避免陷入孤立的意愿外,客观上对因所谓“站错队”或“不站队”而招致的孤立和针对的担忧也让很多人不得不选择违心尊重优势意见,被动地成为为优势意见推波助澜者。在传统媒体时代,意见发布渠道单一,全民性的发声与讨论并不容易实现,普通民众难有发声和成为“意见领袖”的机会。因此,传统媒体时代虽然也会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但个人不会因坚持弱势意见而被人口诛笔伐。但在微博时代,传播范围的扩大化、受众参与的普遍化使得受众的互动交流更为便利,但也为优势意见消灭弱势意见提供了工具。如今各种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任何持不同意见者都可能遭受一波接一波的声讨和谩骂,直到改变意见乃至立场。可见,在微博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现象形成的心理动机既有主观上害怕孤立的心理需求,也有客观上规避风险的考量。

微博传播中的匿名性提升了 “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影响力。过去表达不同意见的风险虽然大,但是范围相对小,熟人社会不可能把冲突扩大至天涯海角。然而微博平台不需要口耳相传,不受任何边界的影响,能够泄露的信息更多。当一个人暗暗窃喜于虚拟身份的保护时,身份信息的全面揭发对个人造成的震慑是巨大的。人肉搜索的实际伤害也许很小,毕竟没有法律规定泄露他人身份证号者一律从严从重惩罚,但它所带来的威胁是:能找到身份证号,也能找到身份证号以外的其他信息。这不是一种伤害,而是一种风险,一把悬在每个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隐匿性虽然是微博平台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但却保护不了任何人。技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旦倾覆,面临的风险是过往分散处理信息的数十倍。过去的“沉默的螺旋”面临着现实的压力,现在则变成了现实和虚拟世界两方面的压力,压力显著增加。

舆论反转现象——“沉默的双螺旋”现象。微博传播中很难再出现传统的“稳定的螺旋”,迅速形成压倒性意见,而是会随着事态的发展,出现“沉默的双螺旋”。即原本的弱势意见完全可能在一夜之间突然强大,碾压原本的强势意见,成为新的舆论霸主,反旋上升,有时甚至可能出现实力相当的意见抗衡,有如两股龙卷风碰撞,没有哪一方强大到足够消灭另一方。“沉默的双螺旋”之所以会出现,离不开微博传播速度的高要求。部分媒体过于追求信息的时效性,不加查证就迅速报道。随着相关人员和机构对证据的披露,人们会发现以前的报道是错误的,也就是所谓的“新闻反转”。另外,不同的利益集团为了某种利益和目的,会人为地操纵舆论,比如雇佣大批某一意见表达者刻意造势,可能使舆论的天平倾向一方。

在传统社会,异议者是沉默与被隔离的;在现代网络中,异议者找到了抱团取暖的方法,简单的点赞、评论、转发就可以让相同意见甚至是反对同一个意见的人汇聚在一起,被孤立的风险明显变低。另外,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使得更关注自我感受的“意见中坚领袖”变多,他们更倾向于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受意见气候的影响,敢于质疑任何占据优势地位的理论和主张,还会反过来影响舆论。

猜你喜欢

沉默的螺旋肖战舆论
肖战:认真搞笑,请多指教
肖战:演员的自我修炼
肖战:而立之年,仍是少年
意林2019年8月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学
从“赵薇事件”再议传播学经典理论
网络自制剧热播现象解析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