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姜色》:含蓄艺术之下的现代性困境

2020-11-14刘长星

电影文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诺尔朝圣阿拉

刘长星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2018年10月,松太加导演的新作《阿拉姜色》上映。影片不仅收获了高票房,也得到了众多媒体和观众的好评。相比于《冈波仁齐》《可可西里》等其他反响较大的藏族题材电影,松太加在《阿拉姜色》中显露出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与个人电影风格。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尝试把握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所在。

一、淡化民族性,突出人本身

《阿拉姜色》是一部少数民族电影。它有很明显的少数民族电影元素,比如,片名来自一首藏族祝酒歌,导演是藏族导演松太加,电影对白是四川嘉绒藏区方言,故事内容是围绕一个藏族家庭磕长头前往拉萨朝圣的过程,描述的是一个藏民普通家庭内部的生活。但这部电影又与诸多少数民族电影不同,在具备鲜明民族元素的同时,它又处处在做去民族化的努力。民族性似乎不是导演的加分项,在尽可能地淡化民族性之后,家庭、情感、人与人的关系才是电影的内核与主旨。电影的去民族化努力让观众回归到对人本身的思考上来,而不是对某一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俗、地域风景等的猎奇。

可以说这正是少数民族电影现代化的方向。民族不应再作为特殊化、独特性去被展示和消费,少数民族电影的核心属性应在“电影”而不是“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的风景、服饰、风俗、宗教生活等,作为所谓的奇观是可以吸引人的,但这些奇观仅仅是表面。如果没有深刻的思想情感内核,这样的民族电影会缺乏电影自身的力量与影响,是不能长久地打动人的,只是娱乐式的商业市场操作而已。因为奇观很快就会被忘记,奇观被展示多了也就不是什么卖点了。淡化民族奇观后,电影的主角还应是人本身。《阿拉姜色》最吸引我们的正是普通人的情感与生活。松太加不仅对民族因素收着讲,对情感的处理也同样是收着讲,整部电影极力追求含蓄化的艺术表达,人物情感内敛细腻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特色。

电影依然是人学,在中国当代电影中,能对普通人的情感进行集中而细腻的表现的优秀之作并不多。虽然我们一直宣扬中华民族是含蓄内敛的,但在电影中用含蓄的艺术语言、意味深长的情感内涵去打动观众的作品并不多,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的导演也很少。无疑,松太加的《阿拉姜色》却做到了。

二、含蓄内敛的艺术风格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阿拉姜色》很沉闷,沉闷的原因在于剧中人物大多不善言谈,显得都很平静淡然,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当然是导演的有意为之。剧中,俄玛突然决定要去朝圣,给丈夫罗尔基一点解释都没有,显得固执而粗暴。前夫的骨灰一直被她藏在父母家的屋顶,这是她内心一直以来的秘密。她并不畏惧自己病情的加重,对前夫的情感与承诺却成为她和现任丈夫罗尔基情感世界的隔膜。电影一开始,俄玛从睡梦中惊醒后只是一味地哭泣,罗尔基关切地询问后并没有明白她哭泣的原因。电影第一幕就预示了夫妻之间情感上的压抑与疏离。从全剧来看,俄玛并没有尝试做出向丈夫坦白秘密、打破两人之间隔膜的努力。她的情感世界一直处在隐忍与自我封闭当中,一直到死亡之前,她才对罗尔基有了仅有的一次吐露和倾诉。在与父母告别时,她也没有当面说更多离别、关心的话,反而是在走出父母家门很远后才向远方的父母长长跪拜,然后含泪而去。

相对而言,丈夫罗尔基是主动的。他关心俄玛,想要搞清楚俄玛坚持朝圣的原因,想要深入妻子的内心世界。但面对隐忍的妻子,他处处显得无能为力。剧中,他是俄玛能继续朝圣的最大力量。在根本不理解妻子固执前行的困惑中,他还是坚定地陪伴她,给她关心和照顾。当妻弟送来前夫的孩子诺尔乌后,他很快就接纳了他,还不断讨好孩子,想要维持一家的温暖快乐与和谐。这才有了剧中“阿拉姜色”的第一次吟唱,虽然三人彼此之间都有心结,但成就了电影中最温暖的一幕。在低沉的路途中,在想与俄玛深入交流多次碰壁后,在得知妻子重病、一直到俄玛死去后,罗尔基始终没有出现情绪上的大爆发。电影中,罗尔基的情绪是非常复杂强烈的,不管是愤怒、压抑、悲伤、快乐,他的情绪一直处在很稳定的一条线上。比如,影片中“阿拉姜色”的第一次吟唱,快乐温馨,但罗尔基没有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只是在平静地哼唱;当俄玛病重时,他的悲伤也没有痛哭号叫,我们只看到了他留在俄玛手上的眼泪,连呜咽声都没有;俄玛死去之后,他到路边好心人家里寻求帮助,镜头展现的是他沉重的步伐,似乎眩晕的大脑,说话的毫无力气。我们知道,此时,他整个人其实已经被悲伤击倒了。没有扭曲的表情,没有声音的宣泄,但镜头外的观众都可以感受到他悲痛到了极致。克制的电影语言之下,是夫爱如山的罗尔基。他是内敛的,也是坚韧的。松太加始终没有让观众看到罗尔基流泪的面庞,悲伤的情绪始终没有一个宣泄的渠道,这也是电影让我们感到愈发沉重的原因之一。

此外,剧中的孩子诺尔乌同样沉默寡言,行为倔强,他一直以一种拒绝交流的姿态面对母亲与继父。罗尔基的父亲,俄玛的父母,关于他们的电影镜头不多,似乎都平静如剧中的四姑娘山。但我们都知道,平静的镜头之下每个人都有情感暗流在涌动不息。

(二)注重日常生活细节

《阿拉姜色》的电影语言非常集中,导演松太加在做简化的工作,不注重展现民族地区的奇观化风景与民俗,影像的重点始终都在人物的感情上面,和感情主题无关的内容都尽量被压缩淡化。作为一部民族文化符号依然很突出的藏族电影,松太加做到了让人物主角感情之外的因素不喧宾夺主,他运用很多微观的生活细节去暗示、象征、渲染、突出人物的感情内涵。虽然整部影片感情表现是重点,但情感的力量却一直没有大爆发,如细小的泉水,随着剧情推进慢慢渗透开来。正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名言,一部好电影也应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孩子诺尔乌非常沉默,如何呈现他的情感?电影中巧妙地安排了两次提耳朵的细节。罗尔基第一次提诺尔乌的耳朵,问他“看到拉萨了吗”。他是在主动亲近孩子,向孩子传达父亲对儿子应有的爱意与亲情,但诺尔乌却没有回应他的示好。此时,孩子内心的坚冰还没有融化迹象。当最终两人快到拉萨时,诺尔乌调皮地用同样的动作去提小毛驴的耳朵,仅仅一个细节就暗示出,他已经对继父有了认同。父与子的情感坚冰终于融化,诺尔乌和继父在情感层面达成了和解与包容。

压抑的罗尔基在剧中同样没有直接袒露内心,电影用更多行为细节去展示他的复杂情感。当把妻子的照片贴在寺庙的墙上后,他细心地把一缕妻子的头发也插在相片背后。一转身,他竟然撕下了合影中妻子前夫的一半照片,贴在了墙的另一边。对俄玛深沉的爱,丧妻的悲痛,微妙的嫉妒心理,对宗教的虔敬,复杂的情感在这几个连续细小的动作中有了自然而集中的流露。罗尔基这个坚韧善良又有自己的固执计较的丈夫形象颇让人感到心酸,引人共情。

同样让人心酸的是俄玛去世时的场景。她对罗尔基说:“我不想看见你哭。”罗尔基转过头,镜头只让观众看到了血迹斑斑的俄玛的手臂,以及手臂上罗尔基流下的泪水,却并没有让观众直视罗尔基的脸。这一细节比直接呈现罗尔基的面部表情更为有力。此处的电影语言非常含蓄,用局部细节代替人物整体,注重情感的表达效果。观者看不到悲痛的脸庞,但可以去想象罗尔基此时的表情,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恰恰又无形中放大了罗尔基内心的悲痛,如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留白技巧,手臂上的眼泪更具感染力,让悲情具有联想性与延展性,艺术情感在视觉形象之外更加绵长深厚。

(三)象征物象

《阿拉姜色》的含蓄艺术做到了自然贴切,电影的象征语言设置得非常巧妙自然。

电影中,小毛驴是孩子诺尔乌的象征。诺尔乌是一个非常孤独的孩子,父亲去世,又不能跟着母亲进入新的家庭一起生活。在朝圣路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对母亲与继父都持有很强的拒斥感。他没有得到本应有的父母之爱,沉默倔强之下的内心世界无人进入无人理解。俄玛去世后,他始终没有哭泣。直到遇到那头失去妈妈的小毛驴,他才卸下了倔强的情感包袱。小毛驴是诺尔乌情感的外化点,是诺尔乌朝圣路上的帮手、朋友、“家人”,是电影中温暖的亮色,封闭孤独的诺尔乌终于有了情绪的释放点。正是借助提小毛驴的耳朵这一动作的重复,我们才捕捉到了他和继父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互动。这一象征意味很强的动作在电影中的出现,成为影片压抑基调之下难得的情感上的外化与释放,让诺尔乌丰富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有力的展现。

此外,飞蛾在剧中出现了三次:得知病情后的俄玛在大巴车上,飞蛾扑打着飞出车窗,暗示出俄玛已经准备出走去朝圣;途中一夜,俄玛在帐篷中告诉罗尔基朝圣的缘由,飞蛾出现在她身上,透露出她想要到拉萨的强烈期盼;俄玛病逝后,煤油灯里烧死一只飞蛾,开出了美丽的灯花,意味着俄玛朝圣的悲壮如飞蛾扑火。但她的灵魂似乎已经得到了救赎,因为灯花是吉祥的象征。飞蛾在电影中有多重寓意,它与俄玛的重病、死亡有关,又是俄玛坚持朝圣理想的暗示,又似乎是俄玛在精神与灵魂上的自由与超越。在沉重的剧情氛围中,飞蛾的多次出现带来了电影的轻快与神秘之感。

当然,“阿拉姜色”作为电影名称同样蕴含了复杂的象征意味。这首藏语歌的吟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俄玛磕长头初期,罗尔基为了安慰闷闷不乐的诺尔乌,用石头假代酒杯唱起祝酒歌,俄玛也跟着哼唱。辽阔天幕下跳动的篝火映在一家三人脸上,轻松的歌声伴着祝酒的动作,温暖而抒情,轻快而和睦,家庭内部的暖暖情意使电影难得有了畅快的抒情段落。“阿拉姜色”无疑是三人情感和谐凝聚的象征。第二次的歌唱在影片结尾处,罗尔基在即将进入拉萨前给诺尔乌理发,诺尔乌自己开始哼唱“阿拉姜色”歌。此时俄玛已经病逝了,经过艰苦的磕长头的过程,诺尔乌逐渐被罗尔基所感化,也在心底里接纳了继父。“阿拉姜色”歌由诺尔乌吟唱,意义更为重大。一方面象征了父子内心的和解与相互包容,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长大,他似乎已经接下了家庭的责任,不再任性与封闭。虽然母亲不在了,父子二人的家庭依然要负重前行。此时的歌唱虽然没有了第一次的暖色调,但情感内蕴更加丰厚。与第一次吟唱的象征内涵相同,这首歌依然是家庭情感的表达,家庭内部永远需要歌声本身所表达的欢快之情。所不同的是,父子的和解,朝圣目标的实现,俄玛遗愿的完成,未来父子同心前行的开启,俄玛已经死亡的悲哀,三人过去温暖的追忆,等等,更多更复杂的情感其实都融入了第二次吟唱时父子的心中。第二次的“阿拉姜色”既是电影的结尾,又让整个电影的情感上了一个高峰。它提醒着观众,人的内在情感才是此部影片的主题,平静的哼唱背后是情感的复杂与浓烈,让人感慨良多,回味绵长。由此来看,电影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无疑是非常动人、非常成功的。

三、现代家庭情感困境的表征

含蓄内敛是此片的氛围、基调、表情方式与电影风格,这种艺术表达跟本片的情感主题之间达成了自然的契合关系。朝圣之路,是家庭创伤的治愈之旅,是父子内心的和解与认同之旅,但应该看到,这种和解与认同是悲剧性的。朝圣之路,是俄玛的死亡之路,是一个家庭的崩溃、悲哀、绝望、无奈之路。电影含蓄地表达出,在一个家庭内部,疏离、隔阂、内心的难以沟通与封闭如此强大,只能在走出家庭生活常态、走向朝圣走向死亡的道路上才能破除坚冰,达成彼此沟通与认同。如此来看,和解的代价显得过于悲壮而沉重。无疑,现代家庭内部的情感危机与困境的表征,正是这部电影含蓄内敛风格达成的内涵效果,也是这部少数民族电影更具现代意味的表现。

从电影中我们看到,家庭内部的情感困境首先是夫妻之间的情感封闭。俄玛单方面决定朝圣且很快启程,不经罗尔基同意,也不给丈夫任何解释。对前夫的感情与承诺,对自己的病情,她都没有向罗尔基敞开心扉。她的出走势必会造成一个家庭的分裂、解体,但她固执而封闭,把对这个家庭的负面影响直接抛给了罗尔基。这种做法显得过激又自负,因而加深了罗尔基后来的愤怒、对俄玛前夫的嫉妒,以及对自己与俄玛之间感情的质疑与困惑。夫妻二人难以在情感上深入沟通的一个原因也在于俄玛与前夫有孩子。电影中的一个暗示是,诺尔乌是在俄玛父母家生活,并没有与夫妻二人生活在一起。后来诺尔乌在愤怒中说出了罗尔基并不喜欢自己,这应该是夫妻隔阂的重要暗示。重新组合的现代家庭如何在精神心灵层面抚平过去的创伤,形成凝聚的情感力量去面对重压之下的现代生活,这是考验,也是一个难题。俄玛最后的死亡,罗尔基的辛酸哀痛,似乎让我们觉得这个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显得过于沉重和复杂。

此外,这种情感困境也表现在人物主角和他们的前辈父母、和下一代的子女之间的情感疏离。电影中虽然对俄玛的父母、罗尔基的父亲没有更多的影像呈现,但几个片段依然暗示出夫妻二人和父母一代也存在情感上的疏离。比如,俄玛在临行前和父母告别,镜头中是她的泪水,远远的张望和孤身离开,她的情感内敛含蓄复杂,但和父母情感没有交集,她的感情激流只活跃在自己的世界中;罗尔基面对父亲,也多沉默,并无多的沟通。他们爱父母,履行着儿女尽孝的责任,但家庭大事、内心情感是不会向父母谈及的。面对家庭的下一代诺尔乌,俄玛和罗尔基的做法是,把俄玛和前夫的孩子扔给自己的父母抚养,丧父的诺尔乌一直和外公外婆生活,远离母亲与继父的新家庭,缺失父母之爱,缺失本应有的家庭温情。这一做法必然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情感世界的巨大隔膜和障碍。另一暗示性的剧情是,作为舅舅,电影中俄玛的弟弟并没有给诺尔乌以成人的关爱。相反,在本就不多的配角镜头中,他对孩子很粗鲁,没有耐心,只有威严训斥。可以想象,在舅舅这里,诺尔乌同样得不到该有的来自成人世界的情感沟通与心理慰藉。

另外,电影中还值得关注的是热心路人丹达尔一家,他们给风餐露宿的罗尔基一家很大帮助与安慰。这种来自陌生人的关爱让电影增添了温暖的亮色,也不时舒缓了电影的沉闷压抑之气。只所以帮助罗尔基一家,不仅是出于人的善本身,出于藏民的淳朴与热情民风,更重要的地方还在于,金巴饰演的丹达尔过去的经历。他说:“以前我也不理解父亲。”说出这句话后就扭头擦拭泪水。这里的镜头语言虽然不多,但是一个强烈的暗示,表明过去他没能很好地理解父亲,父子之间也存在没有越过的心灵隔阂。面对眼前罗尔基一家的遭遇,他反思自我,内心充满了对父亲的歉疚和遗憾。他的帮助行为其实是自我救赎的过程,是父亲离去后他的弥补行为。此处小小的细节也展示了另一个家庭相似的情感困境,即家庭内部两代人的内心隔膜。

在《阿拉姜色》的结局中,父子还是和解了,但二人情感问题的解决只稍稍给人安慰。因为,从整部影片来看,主要的情感内核还是让人感到沉重而压抑。主角人物都不善于袒露内心去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家庭内部每个人似乎都有难以解开的心结。如此来看,俄玛前夫的病逝,俄玛重病到最后死亡,以及路人父亲的去世,似乎都成了这部电影的一大隐喻:现代人的心理困境才是一大痼疾,现代之病在于人心。只能说,这部电影含蓄而又意味深长地展示了困境,而不能说解决了困境。如何解决,问题既是影片在思考的,也留给了电影之外的观众。总之,含蓄内敛的艺术表达方式,现代人心灵疏离的困境主题,两者巧妙地融为电影整体,使这部作品具有丰厚的艺术内涵。从这些方面来看,《阿拉姜色》无疑是部动人的少数民族电影。在淡化民族特色的同时,导演把重点放到对现代人、现代家庭中人与人关系的反思之上,这正是它能在票房和口碑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诺尔朝圣阿拉
克诺尔车辆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克诺尔车辆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布依少女
朝圣
阿拉更爱雪中人
大都会歌剧院开季《诺尔玛》:三位女高音各具特色
三个哥哥
《哲对宁诺尔》方剂数目统计研究
心中的阿拉坦汗
御风而行的朝圣之旅——青海湖骑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