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逃离比勒陀利亚》看越狱类影片的类型突破与探索
2020-11-14喻昕
喻 昕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逃离比勒陀利亚》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越狱类影片,电影背景设置于1978年反种族隔离运动高潮迭起的南非,讲述了两名白人因秘密参加非洲人国民大会的反种族隔离运动而被视为恐怖分子并逮捕入狱,在狱中历经磨难、筹谋策划终于获得自由,继续为平等而四处奔走抗争的故事。与同类型的影片相比,《脱离比勒陀利亚》既有承袭也有所突破,它将“反种族歧视”与“越狱”两种电影叙事题材和模式进行了融合,扩大了影片的叙事边界,另外,影片着力回归入狱—越狱—出狱这个典型的叙事模式,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事件本身,在简单中为观众营造出极致的视听体验,实现了对类型化影片的突破与探索。
一、传统越狱类影片的类型化叙事特征
从1967年的《铁窗喋血》到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1997年的《空中监狱》再到2011年的《危情三日》以及2013年的《金蝉脱壳》等,越狱影片以其边缘而神秘的题材、缜密而刺激的情节、惊险而炫目的场面等赢得观众的喜爱。
英国电影学者丹尼尔·钱德勒认为,典型的类型片在叙事、人物、基本主题、场景、形象、电影技巧六个侧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统一性。纷繁复杂的越狱影片虽然难以跻身世界乃至好莱坞典型类型化影片之列,但就其内部来说,同样大致满足这一特点:叙事方面,越狱类电影在剥离掉各种叙事背景、故事情节等填充性内容后,往往存在同一个经典的叙事结构,即入狱—越狱—出狱,影片通常设置主人公因各种缘由进入监狱,为剧情进行铺垫,故事的高潮则在于人物为逃脱困囿而进行的精心策划、谋篇布局与大胆尝试,影片通常以重获自由为结局,为观众设置情绪的宣泄口,达到大快人心的观赏效果。人物方面,越狱类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自然是狱中的主人公,以其为中心,被囚禁者群像分别得以刻画,与形形色色的囚犯形成对立的则是监狱的管理者,尤其是象征正义与法律的狱警,在此两大系统人物之外,影片也会出于剧情的需要而少量设置其他人物以推动情节发展。基本主题方面,以非法越狱的方式逃脱法律制裁显然并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越狱类影片正义与邪恶错位的特点则使“越狱”行为名正言顺,以越狱团体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和以狱警等为代表的残暴邪恶势力的交锋是此类影片的一大看点,也是创作者赋予“越狱”以积极意义的落脚点。在西方电影中,“越狱”情结不仅象征着大众对自由等人权的向往和追求,通常也暗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无情嘲讽与抨击。场景方面,顾名思义即可知,越狱类电影基本上均以监狱为故事情节展开的活动地点,此外也不排除少量的其他地点,但这些地点毫无例外都有着同一特征——密闭性,如集中营、荒岛、轮船等,这些密闭空间象征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极端化,也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浓缩与隐喻,在这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两极分化严重,司法的伪善面孔暴露无遗,真正意义上的秩序与法律缺席,生存本能超越一切跃居首位,在冲突与暴力中人性的险恶得以突出呈现。形象方面,或许是基于暴力美学的影视审美特点,越狱类电影通常集中展现男性的世界,而且影片中的狱警与囚犯世俗意义上的形象定位恰恰相反,善恶颠倒。影片主人公们被塑造为为了生存权利不懈抗争、不断突破重围的正面人物,其中大多因蒙受冤屈而被“依法”却违背道义地剥夺自由,作为正义代表的他们往往身怀极高的天赋技能,勇猛坚韧有毅力,狱警们则通常被塑造为只手遮天、滥用职权、飞扬跋扈的负面角色,他们的存在为越狱增加了难度,促成了故事情节的动荡与波折,其丑恶的言行更将律法系统中非正义与非人道的部分具象化呈现给大众。电影技巧方面,越狱类影片在摄影、布光、声音、色彩等的设置上大多以阴郁为主要基调,充满浓重的批判情绪。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越狱类影片进入观众视野,虽然各具特色,不能一概而论,但基本都具有上述类型化叙事特征,而随着同类型影片的泛滥,如何在继承与探索中实现突破和创新,就成为一部影片不落窠臼的努力方向。
二、以杂糅模式展现平等与自由的双重表达
在《肖申克的救赎》《危情三日》《金蝉脱壳》等越狱电影中,主人公因蒙受冤屈或者阴错阳差而被逮捕入狱、剥夺人身自由,甚至在狱中遭受来自其他囚犯或狱警的非人待遇,并在以正规途径进行申诉、逃离无效的情况下萌生越狱想法。此类影片中,主人公正当的生存权利乃至生命受到威胁,对反抗不公、逃离桎梏、自由生存的渴望促使其实施越狱行为,而《逃离比勒陀利亚》除了以典型的越狱模式表达自由主题之外,还以融入“反抗种族歧视”叙事因素的方式表达了对种族平等的强烈诉求。故事伊始,影片播放真实录像揭露了当时非洲黑人艰难的生存状态,他们被视为最底层人种,只能在限定的区域内活动,居住于贫民窟中,接受最差的社区大学教育,甚至不被允许进入公园,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人在专属沙滩上沐浴阳光,饮食果汁,享受着所有的福利政策。长此以往,黑人与南非政府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他们组建非洲人国民大会,为获取正当权益而抗争并得到了部分白人的支持。主人公蒂姆·詹金及其伙伴史蒂芬作为支持反抗种族隔离运动的非洲白人因为个人鲜明却“错误”的政治立场和切实的反动行为而被送入监狱,蒂姆·詹金被判拘禁12年,史蒂芬作为同伙被判八年。由于种族隔离政策的大行其道,詹金和史蒂芬根本不可能进行上诉来维护个人的自由权利,他们为“平等”而丧失了“自由”,影片双重的抗争寓意也自此产生。作为坚定的反抗者,史蒂芬在法庭审判结束后立即试图逃离,而詹金也在入狱前就做好了越狱的准备。对他们来说,越狱是争取自由的表现,更是对不平等的种族隔离政策的有力反击。
碍于题材的敏感性,影片无法酣畅淋漓地突出种族歧视这一历史现象,但也进行了适当的渲染。从一开始詹金和史蒂芬制造“爆炸型宣传”的紧张到法庭上法官对二人严厉的斥责,再到狱中凶神恶煞般的狱警对詹金和史蒂芬类政治犯的特殊“关照”、对狱中黑人临时工的歧视侮辱和残害,无一不显示出种族隔离政策的非理性与非人道。此外,与其他同类型电影中刻画囚犯群像及其矛盾冲突有所不同的是,《逃离比勒陀利亚》以詹金和史蒂芬在入狱第一天,狱中老人丹尼斯的警告:“不要跟灰色衣服的人混在一起,他们是杀人犯”规避了繁复的冲突,同时揭示了狱中泾渭分明的两个派系:刑事犯与政治犯。以反种族歧视为主的政治犯因共同的政治信仰而主动抱团,丹尼斯等人虽然不同意参与越狱但还是给了詹金等人全力的支持,影片最后,拒绝越狱以非暴力方式继续抗争的丹尼斯掩护詹金等成功逃离,众政治犯在清晨打开囚室门的那一刻相互打量、会心大笑的场面显示了他们坚持信仰的决心。而詹金与史蒂芬由监狱大门正式逃脱,在重获自由后依旧为平等而继续奔走抗争的行为也显示了反抗运动的必然胜利。与《绿皮书》等反种族歧视的电影相比较,与越狱模式进行了融合的《逃离比勒陀利亚》以“越狱”这一突出的反抗行为本身集中彰显了抗争的智慧、韧性与坚定,而与《金蝉脱壳》等单纯的越狱电影相比较,它也以融入了“反种族歧视”而使叙事内涵得以丰厚和深刻,获得无可辩驳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简单元素营造极致写实主义倾向
《逃离比勒陀利亚》脱胎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影片人物原型蒂姆·詹金也参与到影片的摄制当中,而以蒂姆·詹金为首的越狱事件在此之前也已经以纪录片的形式被搬上银幕展示到大众面前,相比于纪录片,《逃离比勒陀利亚》对事件进行了一定的艺术虚构,并彻底实现了历史事件向电影语言的转换,为了尊重历史,该影片相比于《肖申克的救赎》《金蝉脱壳》等商业影片,尽量避免了大片元素的加入,仅保留最不可或缺的传统越狱元素,写实主义倾向相对突出,力求在最简单中营造极致体验。
在叙事方面,影片遵循了以往越狱片入狱—越狱—出狱的经典叙事模式,并最大限度地将叙事焦点集中于越狱阶段,展现越狱事件本身,主人公入狱原因、出狱结果一目了然,丝毫没有设计任何反转、埋下任何伏笔来扩大剧情的起伏和渲染影片的悬疑氛围,与《金蝉脱壳》叙事的铺垫、转折、分支等相比,《逃离比勒陀利亚》的叙事线索简单一致,显得朴素至极,而与《肖申克的救赎》侧重思想表达相比,《逃离比勒陀利亚》则将缺失的越狱过程本身重现得淋漓尽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詹金与史蒂芬和青年才俊安迪·杜弗兰、越狱专家雷·布莱斯林相比更加朴实而接地气,他们本身并没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令人炫目的动作,首次参与秘密行动便不幸暴露。作为越狱的灵魂人物,詹金拥有的只是坚定的信念和制作钥匙的手艺,与其他影片诸多高超的越狱技巧相比,《逃离比勒陀利亚》也仅仅依靠了“复制钥匙”这一最简单的路数,与影片20世纪70年代没有过多电子设施等高科技设备的监狱条件相对应。
《逃离比勒陀利亚》的精彩和独到之处在于,它剥离了越狱电影复杂的表现形式,在讲述越狱事件本身的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展现人物的情感波动,以聚焦视野的方式使观众无限贴近越狱过程,随同主人公一起经历每一次阶段性胜利的喜悦、突遭意外的紧张和濒临败露的恐惧等。影片尤其善于在极短的时间内制造情绪的大起大落,詹金复制成功第一把钥匙的微笑还留在嘴角便发现囚室第二层门无法从内侧打开,测试即将成功钥匙却突然断裂和跌落造成计划即将败露,狱警怀疑并搜查詹金房间时钥匙模具恰恰散落于狱警面前却被詹金机智圆回,深夜为躲避狱警藏身于储物间时胖警官脚步声的渐渐逼近,最后之际打开重重栅门却发现少了最后一道门的钥匙,走出监狱大门时紧张与兴奋相交织的冲动和抑制……故事整体的叙事结构虽然简单清晰,但叙事过程中紧张氛围的堆砌丝毫没有因此而削弱,演员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更是用游离的眼神、不由自主的粗喘、难以抑制的抽搐等高超的演技使越狱过程中的紧张感越过银幕直接抓住观众的眼球和心灵,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被标记为惊悚片的《逃离比勒陀利亚》,以其紧凑有力的情节、张弛有度的氛围准确地抓住了惊悚片的精髓,带给观众一场极致的视听享受。
《逃离比勒陀利亚》将越狱过程本身那种惊心动魄的情感刻画得细致入微、跌宕起伏,在尊重事件真实的基础上去除了复杂叙事手段的讲述更加纯粹、真挚而集中,影片用简单的情节和手法创造出了极致的情感体验,使观众获得宣泄的满足感,影片本身故事背影的历史特殊性为其内涵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是使其区别于一般越狱类型电影的亮点所在,在越狱电影层出不穷的影坛上,《逃离比勒陀利亚》以其真诚而朴素实现了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和突破。